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63

[ 李荣道 文选 ]   

欲泄犹抑 欲抑难禁

◇ 李荣道

  摘 要:小说《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颠倒众生、勾魂摄魄、历数百载而艺术青春常在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之所以能成为各自独立的“这一个”,除了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之外,描写手法的高超运用,进一步把人物推向了极致。细细品味《红楼梦》里贾元春的形象描绘,特别是第十八回“省亲”这一片断,我们会领悟到心理描写的精妙所在。
  关键词:《红楼梦》 省亲 元妃 心理描写
  
  小说《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颠倒众生、勾魂摄魄、历数百载而艺术青春常在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之所以能成为各自独立的“这一个”,除了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之外,高超描写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把人物推向了极致。细细品味《红楼梦》里贾元春的形象描绘,特别是第十八回“省亲”这一片断,我们会领悟到心理描写的精妙所在。
  元春是全书的关键人物。从元春晋封贵妃起,贾府进入全盛时期,而元春的夭亡,立即招致贾府的衰败,所以,她的存亡关系到宁荣两府的兴衰。但是她在全书中出现的场次和描写的篇幅,却是少之又少。可能由于政治因素,迫使作者极端谨慎,尽量写得隐约其辞,不留痕迹,也可能尚有生活经验和艺术构思等缘由。正面描绘元妃形象的,只有第十八回的“省亲”。在这一回里,作家叙述和描写了这样几件事:奉旨返里——正殿受全家跪拜礼——更衣与家人团聚——游园开宴——赐名与面试宝玉作诗——看戏拜佛——赏赐御物——丑正三刻回宫。在这有限的篇幅里,曹雪芹紧紧地抓住了元春心理活动的激烈冲突作为省亲的贯穿线索,通过层层点染,步步深化,推动着情节的起伏,展现了人物独具的精神面貌,达到了以形绘神,以神写形,形神交融,相互映照的传神妙境。
  元春是贵妃,她的出场,不同凡响。她是奉旨省亲,一切按皇家“仪注”:有“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街头巷口,俱系围幕挡严”,一对对红衣太监缓马前导,一阵阵细乐奏鸣,一面面“龙旌凤雉”掩映。元春端坐,“金顶金黄绣凤銮舆”,在昭容、彩嫔等前后簇拥下,回到“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的家里。这段浓墨重彩的场面描写作家寓以深刻的艺术渲染,目的分明是要突出元妃此番衣锦荣归的特殊景象:身份高贵,权势显赫,气派威严。省亲返家是光宗耀祖、乐叙天伦的人生快事,她的内心理应是充满无限的欢欣和得意。
  然而,这却是强烈的反衬。元春自入深宫,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从女史一步步往上爬,登上“贤德妃”之宝座,这其间谨慎恭肃,形影孤单,受尽凄凉寂寞之苦。她以牺牲女子最宝贵的青春和人身最珍贵的自由为代价,换来这番“富贵荣华”。今日返回故里,她多么想扑向亲人的怀抱,倾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这是情感心理逻辑的必然发展。然而,元春不能任其本性而尽情倾诉自己的衷肠。情感不是孤立的心理活动,它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受思想意识活动所制约的。元春是长女,自幼受封建家教,又历经宫庭生活的磨练,这些使她养成了谨慎和理智,时刻强制着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严酷的现实规范。她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在一派“皇恩浩荡”的背后,隐伏着难以预测的危机。她对府中如此奢华的布置与陈设,发出隐约曲折的批评和“默默叹息”。作家虽然没有一字直接挑明省亲时元春的思想活动,然而透过作家的总体布局和精心描绘,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其间蕴含的深长意味和复杂内容。
  首先,元妃省亲,表面上是骨肉团聚,乐叙天伦,其实,她与亲人之间已经筑起了不可逾越的屏障。父母见了女儿,先行“国礼”,可见身份之别,等级之严。在她身边,太监、昭容、彩嫔时刻不离,耳目众多。在这样旷世天恩的场合里,她若露出半点不满,这不啻是“逆天行事”,必然遭来灭顶之灾。元春深味“伴君如伴虎”的险恶,为此,她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感情,以免引起从人的注意。
  其次,元春深知这次省亲是一个难得的团聚机会,阖家上下为此花费了无数的金银与精力,好容易盼到了她的驾临,全家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里。所以她不会因自己内心的隐痛来破坏这个隆重的场面,给大家心灵上投下阴影,试看她与贾母、王夫人相见时何等激动。一见别人落泪,她就赶快找话头:“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就是为了转移注意而有意排谴的。
  第三,元春的痛苦是十分深沉的,而且极难解脱。她出于对祖母、对母亲的纯孝,也不愿让她们真正洞悉自己内心的隐痛,为她担惊受怕。
  元春内心的情感与理智(情与意)在这省亲的过程中进行着激烈的博斗,首先表现在与贾母、王夫人团聚之时: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彼此上前相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元春一见亲人,满眼“垂泪”,这是内心抑郁情感外溢的表现,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这“说不出”其实是“不能说”;不仅不能尽情倾诉,而且连放声痛哭的自由也没有,这是理智的表现。可是人非草木,情绪强烈只能“呜咽对泣”。这是欲抑难止的情与意的交战,是元春运用意志努力自我控制的心理反映。她“忍悲强笑”,正是她心理极度矛盾的反映。她想用话来排解和冲淡这一难堪的局面,以免失去控制。“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这话的本意是指时间有限,大家应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欢乐,可是由于处于激动的情感中,影响到意识的周密思索,措词失当,反而更触痛了心上的伤疤。人处深忧境,容易动真情!这句排解话,不期更增加了悲哀的情绪,“不禁又哽咽起来”,是复杂心理的精妙写照。从“呜咽”到“哽咽”,表现了痛苦而强烈的情感受到意识的强制而形成欲泄难畅的心理状态。“垂泪”“呜咽”“对泣”“哽咽”,其特征都是无声的哭,它集中而鲜明地画出了一颗活的灵魂的情意博斗的图象。
  元春内心情意冲突的深化是与贾政的隔帘谈话: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这段话是元春对生活体验的判断,极有份量地表现了元春的生活理想。贾政虽迂,事关父女天性,也和之以泪。但是贾政的名利观念远远压倒了儿女之情,他站在维护家族利益的立场上,警觉地发现女儿思想里的危险征兆。他摸准了元春的矛盾心理,进行规劝:“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谨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你要尽孝,不在家人团聚上,而要站稳贵妃的位置。元春对这番冠冕堂皇的话是十分明白的,所以说了“以国事为重”的话作为结束。这段父女谈话是意制于情的心理反映。
  情意冲突的高潮是元春与宝玉的相见。元春此番省亲,会见宝玉是她的重心所在。作家在此之前,曾作了精心的铺垫,点明元春与宝玉之间关系非同一般,“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形容其亲密深爱的程度,超出了手足之情。故她在省亲时,怀着专注的心想见宝玉。贾政当然明白女儿的心思,早在大观园题额赋诗之时,就已作了伏笔。这时趁势说:“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元妃听了果然“含笑”,这是出于真心的笑,此回目中除了这一笑,其它所有的笑,全为苦笑、强笑、惨笑。
  元妃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 ”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这是内心情与意冲突趋向白热化的具体表现。端庄稳重的元春,在见到宝玉的时刻,内心情感之波终于冲缺了理智的闸门,“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其原因之一是宝玉终究还是孩子,身为贵妃的元春与宝玉亲近,可以不拘礼仪,也不会引起猜忌,客观上允许她稍可随便些。原因之二,是元春满腹忧痛,虽曾在父母之前一再抑止,但在胞弟面前,却难以克制,这是符合心理逻辑的规律的。元春见到宝玉时的情状表明了她对宝玉的爱非同寻常。先“携手”,再“揽于怀内”,进而“抚其头颈”。这番十分亲昵的动作,是她渴望与亲人相聚的精神需要的自然流露。其中最为传神的瞬间是元春抚宝玉头颈的“笑”,这似乎是处于潜意识的形态,却更为真切地表现了元春最为本质的心理特征:即使在孩子面前,她那谨慎的理智思考的“惯性”依然在发生作用。她还在用“强笑”来掩饰内心的郁闷。可是,情感之洪波终于无力遏止,她想说一句宽慰的话——“比先竟长了好些”,竟然说不下去了。无穷的酸楚涌上心头,顿时使她“泪如雨下”。在这“笑”与“哭”的瞬间,作者丝丝入扣地描绘了元春内心欲泄犹抑、欲抑难禁的情与意的激烈冲突。
  元春内心这种情与意的冲突,贯穿了省亲的全过程。在为大观园赐名题诗中,她亲自将“杏帘在望”赐名“烷葛山庄”,但当她看了宝玉的题诗之后,旋即改为“稻香村”。这种丝毫不留痕迹的修改,反映了元春内心的万分惶恐、千般小心的意识特点。因为“葛浣”典出《诗经》,意为颂扬“后妃之德”,元春惟恐犯僭越之嫌,所以一改再改。如果联系她在前将“天仙宝境”改为“省亲别墅”的举动来判断,可能皆出于同一原因。在游园拜佛时,元春为观音题额“苦海慈航”,细细品味,又是妙语双关。在人间苦海里,元春是无法挣脱了,她只能寄希望于天国,这又一次透露了她的隐痛情深。最后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得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之手,紧紧的不忍释放”,这是元春内心最后的情意冲突。一边哭,一边“勉强堆笑”,“拉住……紧紧的不忍释放”,这种神态与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元春此刻的心理活动。她已预感到此番生离可能就是永别。故而,这一“勉强堆笑”实在是硬逼出来的“惨笑”罢了。
  庄子曾经说过:“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就是说,精神的东西是难以描摹的,即使是最精确的语言,亦难以达到它的极点。庄子是发现了精神的微妙与深邃,道出了具有难以言传的特点。艺术创作要表现人物的心灵,尤其要“传”其“神”,必须要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丝丝毫毫的差异中,精确地“传”露出来。描写这样的神奇妙境,完美地表现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只有杰出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来。曹雪芹正是艺术地精细地描绘了元春心灵中情与意的冲突,从而达到了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
  
  (李荣道 江苏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224005)

欲泄犹抑 欲抑难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