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201

[ 李 红 文选 ]   

浅析贺敬之抒情诗的意象词

◇ 李 红

  摘 要: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明朝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贺敬之的抒情诗是植根于中国传统诗歌肥沃土壤中茁壮成长的一朵奇葩。贺氏抒情诗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在诗歌意象运用上的独到和精妙,本文拟对其诗歌意象词运用的特点和意象叠加现象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贺敬之 抒情诗 意象词 意象叠加
  
  贺敬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红色文化巨匠,他站在民族和历史的高度为我们贡献了《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贺氏诗歌曾一度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时至今日,他的诗歌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仍被选入中学及大学的语文教材,可见其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持久性。我们探讨一种语言形式的表现优劣,词语是最基本的考察对象。词语包括词和短语,它不仅是语言运用的最基本的语法单位,同时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诗歌是浓缩的艺术,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所以在选择诗歌的词语时一定要准确、生动、精炼。关于贺敬之诗歌中在词语的修辞上那些共性的东西本文将不作考察,本文重点介绍贺敬之诗歌在词语运用上的个性特点。
  
  一、贺敬之诗歌的意象词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意象即意中之象,它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本是诗学理论的重要术语之一。作为诗歌的灵魂,它是构筑诗歌思想和美感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运用“意象”一词:“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朝著名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认为:“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朝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由此可见意象是中国古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焦点,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精华,也是现代诗的基本艺术符号,是营造诗歌意境的关键。贺敬之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特色鲜明的意象词。
  (一)诗歌中的具有地方色彩的意象词
  贺敬之诗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尤其是吸纳了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精华,比如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除此之外贺敬之在诗歌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能表现地方风格的意象词,如“民歌体”抒情诗《回延安》中的诗句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这些诗句中的“黄土”“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延河”“米酒”“油馍”等都是富有陕北高原特色的典型意象。这样的意象在《回延安》中还有很多,诸如“宝塔山”“羊羔羔”“小米饭”“窑洞”“鸡毛信”“杨家岭”“土坑”等,当我们读着《回延安》的诗句时,一股泥土芳香扑面而来,这组意象虽然土俗,但对于诗人来说却是真真切切的,因为它们曾伴随着诗人度过一段相当重要的生活,诗人对它们有着切身的体验,有着浓厚的感情。
  类似的地方色彩意象还有《桂林山水歌》中“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七星岩”是桂林著名的岩洞,而刘三姐则是桂林的一个美丽的传说,诗歌运用这两个富有地方传奇色彩的意象更加深了桂林山水“神姿仙态”“如情似梦”的美感,使读者在亦真亦幻的想象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进而惊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多姿。由上可见,意象的界域是相当广阔的,具有地方色彩的意象不仅能使作者的表达更朴实自然,而且还能达到身临其境的美学效果。
  (二)诗歌中的具有时代色彩的意象词
  贺敬之诗歌尤其是政治抒情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注意把握时代的脉搏,选取了一系列表现时代风貌的意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如“红日出东方,光芒照四海,伟大的祖国,顶天立地站起来”(《伟大的祖国》)“正像春雷一样,唤起:‘百家争鸣’,正像春风一样吹开‘百花齐放’!……”(《放声歌唱》)
  在这两句政治抒情诗中,出现了典型的时代色彩的意象如“红日”“东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等。这些意象有的作为当时的政治术语直接出现在诗歌中,如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等,这些政治意象虽然能最直观地表现时代特点,但过于直白,缺乏艺术性,基本上没有修辞研究价值。而另一部分如“红日”“春风”“春雷”“朝霞”这些时代意象,以其独具特色的象征意义而意蕴深远,体现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风貌,代表了贺敬之诗歌创作的较高成就。类似的还有《东风万里》中的诗句“看,五千年的,白发,几万里的,皱纹,一夜东风,全吹尽!”“白发”“皱纹”是古典诗歌中的典型言愁意象,贺敬之选取这两个传统的意象,反其意而用之,借“东风”的力量扫尽历史的沧桑,意蕴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诗歌中的“红”色意象词
  在贺敬之诗歌的意象词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作品中 “红”色意象词。无论是贺敬之的抒情言志诗,还是政治抒情诗,基本上是无“红”不成诗。
  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回延安》);“一双草鞋半袋米,闪亮的红心我认得你!”(《又回南泥湾》);“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桂林山水歌》);“南国红豆呵,满含着──共产主义的,相思的,深情。”(《十年颂歌》)。以上例子中出现的“红日”“红旗”“红心”“红豆”“红腰带”以及在其他诗歌中的“红领巾”“红色中国”“红色少年”“红窗花”“红太阳”“红马”“红色接班人”等构成了贺敬之诗歌的红色意象群。纵观贺敬之《放歌集》中的14首诗歌,每篇至少出现3处以上红色意象,仅《回延安》中就出现“红旗”(3处)“红腰带”“红窗花”“彩虹”等6处红色意象。红色作为象征革命胜利的颜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日庆典的主色,建国以来备受狂欢者的青睐。贺敬之诗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颂歌,红色意象当然必不可少。可以说红色已经熔化为贺敬之诗歌的生命,正是诗中的红色意象营造了一种狂欢化的抒情氛围,推进诗歌的进程,表达了作者感情的真挚和热烈。
  
  二、诗歌的意象叠加现象
  
  贺敬之诗歌在词语修辞上的另一成功之处便是多个意象的叠加,意象叠加就是多个意象渗透交融成为一体,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的审美认知机制是凸显意象,引起审美注意。诗歌意象的叠加组合,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诗歌表达方式,也是一种颇具审美效应的意象表达方式。如“东风!红旗!朝霞似锦……大道!青天!鲜花如云……”(《十年颂歌》)此例的特点是“东风”“红旗”“朝霞”“大道”“青天”“鲜花”这些具有时代色彩和视觉冲击力的意象叠加在一起,造成一种强大的视觉狂潮。把作者的感情融入到精炼的意象当中,也把读者的情绪调动起来,引起强烈的共鸣。贺敬之诗歌意象的叠加更值得研究的是他的自然意象的叠加,比如 “……春风。秋雨。晨雾。夕阳。……”“五月──麦浪。八月──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
  习华林在《外语教学》中说过“意境的高下取决于物象的艺术组合。”这种具体意象的叠加目的是更好地烘托诗歌的意境,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用“春风”“秋雨”“晨雾”“夕阳”这些时间跨度较大的意象组合到一起,画面之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经验、时代的特征去补充完善。这种高度浓缩的诗句,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句的力度,不仅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倪宝元主编.大学修辞[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陈克守,尹海良.语用学论要[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贺敬之.放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李红 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273100,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浅析贺敬之抒情诗的意象词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