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66

[ 范文静 文选 ]   

试论骈赋形式的演进与完备

◇ 范文静

  摘 要:骈赋是唐以前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在经历了句式、对偶、音韵、用典等一系列改进后,骈赋摆脱了汉赋的宏大巨丽,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性,其形式特征在演变的过程中日臻完备。
  关键词:骈赋 句式 对偶
  
  赋文学起源头绪繁多,其流变也就难以用某单一类型来囊括所有。马积高先生在《赋史》中概括:由《诗经》四言体演变而来的赋作,可称之为诗体赋;以《离骚》为代表的楚歌,是骚体赋和楚辞的肇始;而战国诸子和纵横家的论辩游说之文,则转变为稍后的文赋。
  自汉以来,比之诗骚二体,汉大赋即古文赋在体制上不断变化发展,最终转型于骈体赋[1]。骈赋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基本范式的定型也并非同一时期完成。骈赋创作的不断完善,可以通过不同时期具体赋作窥见一斑。
  东汉时期,张衡赋作较多且涉及题材广泛,如表现京都题材的《二京赋》,校猎题材的《羽猎赋》,器物题材的《扇赋》,哲理题材的《思玄赋》、《逍遥赋》等,这些赋大体上仍然是西汉赋天马行空、堆叠词藻的延续。然其《归田赋》却写得相当短小精致,与众多赋作风格迥然,被视作“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以写田园隐居的乐趣为主题的作品”,也是“现存的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赋”。该赋有云:“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此赋表现作者归田生活的惬意与悠游,以及乐在其中的闲适与畅快。赋中以六言为主,夹以少量的四言句,整饬而有变化。同时注意到连词的使用,用“之”、“而”、“乎”、“以”间隔替换,力求避重。赋中运用了较多的历史掌故,如临渊羡鱼,唐举给蔡泽相面等,这种用典也是骈赋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归田赋》尚未见全篇的对偶和声律严整的平仄的出现,但部分句式已呈现平仄相对的态势。如“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若略去连词,其平仄使用如下:— ︳— ︳︳,︳— ︳— —,— ︳︳︳︳,— — — ︳—。由上述分析可见《归田赋》在四六句使用和堆砌典故上已向骈赋迈进了一大步,故称之为“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赋”是恰切的。
  曹魏之际,赋体文学既承接汉赋遗风,又走上新的发展道路,魏初王粲赋体现了这一趋势。王粲写景咏物不再以时空的变换见长,而善于摹写眼前即见之实景,所选景物亦与作者心境情绪相联系,逐渐体现出赋作的抒情功能。以其《登楼赋》为例:“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徐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王粲在此段中将登楼后眼前所见之景:风、天、兽、鸟、原野、征夫等与主体心境融合,用景物之萧瑟、惨淡、无助映衬主体的“悽怆”、“忉怛”、“交愤”,抒发动荡时代士人的慷慨悲凉。此段各句用“兮”字间隔上下句,是较为典型的模拟楚骚之作,若省略“兮”字,则是整齐的六字句,体现了汉赋向骈体过渡的必然环节。赋中分别以“色”“恻”“侧”,“翼”“息”“臆”为韵脚押韵,向有韵之文又靠近了一步。但此赋对偶尚未严谨,平仄运用也未完全对应,这些都是骈赋尚未定型的表现。
  晋代骈赋创作空前繁荣,赋家较多,而影响绵延持久的潘岳可以为之代表。
  潘岳赋最独特处在于细腻描摹各种客观物象,透露出清新生动之感。如《秋兴赋》云:“蝉嘒嘒以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燿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展转于华省。”
  此赋代表了潘岳清俊的抒情赋风格,在讲究文词华美的同时,亦在字句的锤炼上下功夫,如“晃朗”、“ 悠阳”等形容词的使用。赋中各句对仗齐整,“蝉嘒嘒以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动物对、形容性叠词对、动词对;“熠燿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名词对、动词对、虚词对一一相应。这种成熟的对仗运用是骈赋成熟不可或缺的标志。在音韵上,此段主要以“飞”“微”“晷”“寐”,“吟”“屏”“景”“省”等字作韵脚,押韵协调流畅。
  赋作发展至此,骈赋句式、对偶、辞藻、押韵等基本体式已臻定型。
  至齐梁时期,沈约提出诗文创作应讲究“四声八病”,创造了永明新体诗。声律说的形成,虽对文学创作造成了极大的束缚,但从声律之美的美学原则发现和形成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格律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贡献。它进一步促进了赋的骈俪化、对偶化进程,甚至为唐代律赋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沈约不仅是声律说的理论提出者,也是创作运用的实践者。其《丽人赋》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
  此赋用极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前来赴约的女子的美貌和神态,辞采富赡,不同于以往美人赋、神女赋中的丽人形象。赋中四字句与六字句交替使用,虽尚未出现四六间隔相对的句式,但为最后定型打下了基础。《丽人赋》的对偶已非常成熟,甚至于每句中名词之前的形容词和动词之前的副词都一一对仗。这种结构上的属对精工,是齐梁骈赋大量创作和总结前人成果而不断完善的结果。至于平仄,沈约亦较前人有大突破。如“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平仄情况:— —︱︱,︱︱— —,完全做到了上下句平仄相隔。“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平仄为:— — —︱︱,—︱︱— —,在节奏点字上,其平仄也是完全相对的。
  南北朝时期,骈赋写作达到顶峰,庾信由南入北,成为此时期最为杰出的赋家。其赋以《小园赋》、《哀江南赋》特点最为鲜明。《小园赋》有云:“犹得敧侧八九文,纵横数十步。榆树两三行,梨桃百余树。……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落叶半床,狂花满屋。燋麦两瓮,寒菜一畦。”
  此段细致具体地描绘出小园清新雅致的景色。以数词入赋是庾信赋作的一大特色,上段中句句不离数词。同时庾信在四六句中夹以五七言,使骈赋具有了诗体的灵动之感。此赋对仗工整,押韵严格,是典型的咏物小赋。
  《哀江南赋》作于庾信留北之后,是一篇总结梁朝灭亡教训的作品。从这篇赋中,能见到庾信在骈偶用典方面的独特处。其辞有云:“吴歈越吟,荆绝楚舞,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五十年中,江表无事,班超为定远之侯,王歙为和亲之使,马武无预于甲兵,冯唐不论于将帅。”
  这段句句关涉典故的运用和形象的比喻,将早年江南安定无事的政局通过具体的史实再现于读者眼前。典故与客观景物和主体感情的融合达到了“使事无迹”(沈德潜《古诗源》)的境界。这种典故的堆砌是六朝骈赋最为显著的特征。
  清代孙梅《四六丛话》云:“左陆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益事妍华。古赋一变而为骈赋。江鲍虎步于前,金声玉润;徐庾鸿骞于后,绣错绮交;固非古音之洋洋,亦未如律体之靡靡也。”点出了古赋变作骈赋的几个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特点。从汉代到魏晋再到六朝,骈赋在形式上渐次成熟,最终定型为以骈俪为中心,辞藻华茂,对偶精工,声律严谨,平仄相间,用典繁复的体制特性,顺利使赋体文学完成了从大赋到骈赋的转变。[2]
  
  注释:
  [1]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第120—121页。
  [2][清]孙梅:《四六丛话·卷四赋三序》,丛书集成本。
  参考文献:
  [1]马积高.赋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陈庆元.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祝尧.古赋辨体[M].文渊阁四库全书.
  [5]吴讷.文章辩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李调元.赋话[M].丛书集成本.
  
  (范文静 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龙山校区文学院 246006)

试论骈赋形式的演进与完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