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62

[ 刘绍华 文选 ]   

聊斋四扇屏

◇ 刘绍华

  摘 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蒲松龄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其杰出的才能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个性判明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闪现的诗、酒、痴、狂的四种高尚品质与美好人格。
  关键词:蒲松龄 《聊斋志异》 诗 酒 痴 狂
  
  天上的日月雨露和地上的江河草木,提炼孕育了天地之间最伟大的生灵——人。人从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的渺邈远古发展到知识密集、信息畅达的灿烂今天,离不开祖祖辈辈钟日月江河之精灵、毓雨露草木之神秀凝聚结晶而成的无数精神成果——人类文化。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躯体上的重要器官,它和其他人类先进文化一道,历数千劫而不灭,与日月雨露、江河草木携手并肩,在完善人类骨骼血肉的同时完善着人类的心灵智慧——人格。于是,人,以强健的体魄昂首阔步行走在辽阔无垠的莽苍大地上,才知道不时看看耀眼太阳的位置和北斗七星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险山恶水之中;以闪亮的眼睛和聪慧的耳朵凝视亘古不变的西风残照、谛听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的浩浩长江,才会默默流泪或黯然神伤,不至于同冥顽不化的禽兽并列而放在等式的两端;以清朗而温柔的嗓音和遒劲而潇洒的手势,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句、指点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如画江山,才能慕圣希贤、荡心涤胸,产生出对前代英豪的憬慕与对华夏风光的赞叹,不至于行尸走肉般作游魂野魄……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的经典级瑰宝,是中国文言小说的珠穆朗玛峰,是蒲松龄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赓续,是今人精神享受与人格塑造餐桌上的大餐和盛筵。
  蒲松龄以他的五彩神笔,在近五百篇小说中塑造了林林总总无以计数的生动人物形象,这里只拈出诗、酒、痴、狂四类人物,做点上下古今的片段式随想,谈谈聊斋的人物形象与生活中的美好人格。
  
  一、诗:爱情的蜜液
  
  《白秋练》篇,写直隶慕蟾宫随其父至武昌经商,每当舟中无事,就执卷朗诵古典诗篇,音节铿锵,引动一位十五六岁的倾城美女心音怦怦前来窥听。两三天后,慕氏父子载货北旋,夜泊洞庭湖滨,有一老太太来告诉慕蟾宫:“你害了我的女儿,我的女儿白秋练自听了你的朗诵就与吃饭睡觉绝了缘,日夜盼望和你结为夫妻,请你不要拒绝。”过后,老太太将因相思而病病歪歪的白秋练送到了慕蟾宫的床上。白秋练含情脉脉地对慕蟾宫说:“你再为我朗诵两首唐诗,我的病就好了。”果然,诗到病除。但由于慕蟾宫之父从中作梗,慕、白二人虽有灭烛共寝之实,却不能结为明媒正娶的连理枝或比翼鸟。
  慕蟾宫随父归家,因思念白秋练而病,巫医无效、奄奄待毙。其父不得已,返回洞庭湖招来白秋练。白秋练刚到慕家,就为慕蟾宫朗诵唐人诗词三首,慕蟾宫比吃了灵丹妙药还要管用,立即痊愈。后又经过一些小小的波澜,白秋练终于成了慕蟾宫甜蜜蜜的娇妻。在慕家,白秋练每餐必加入少许洞庭湖水,如同我们食用酱油醋一般。原来,白秋练是洞庭湖中的一尾白鳍豚精。两三年后,慕蟾宫之父南游数月不归,家中洞庭湖水用尽,白秋练慢慢死了。慕蟾宫每天三次朗诵杜甫的《梦李白》诗给白秋练听,她死而不朽。半月后,湖水终于来了,白秋练又慢慢复活了。
  慕蟾宫与白秋练是一对风雅痴迷的诗歌朗诵者,而杨于畏与连琐则是一双凄婉哀怨的诗歌朗诵兼创作者。
  《连琐》篇,写书生杨于畏移居泗水之滨,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杨于畏秉烛夜读,正在凄楚断魂之时,忽听墙外有女子以细婉之声反复吟诵:“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似乎意犹未尽。第二天夜里二更许,女子又如前夜一般反复吟诵。杨于畏明白了,这是一位对诗歌情有独钟的女鬼。可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心向慕之,对她无限神往。又到了夜间,杨于畏伏于墙头窥望。一更将尽之时,有女子珊珊自草中出,手扶小树,低声哀吟。杨于畏微嗽,女忽入荒草中。杨于畏于是伺诸墙下,听女子吟完前两句,乃隔墙而续之曰:“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女鬼知道杨于畏是风雅之士,不是粗鲁之辈,就来到了杨于畏的屋里。女鬼见杨于畏案上有唐诗《连昌宫词》,大加赞赏,又选宫词一百首,亲自抄录并朗诵之。诗歌把杨、连二人连接在一起,使两人欢同鱼水,经过一波三折,终于缔结了百年之好。
  诗,能使人妖、人鬼相倾相慕、相恋相爱。诗是爱情的浓浓蜜液,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男男女女精心酿造的爱情催化剂、凝固胶和美容膏。
  太遥远的我们不说,仅在《诗经》时代,每当风和日丽的春天,青年男女们就到芳草萋萋的旷野上借助诗歌谈情说爱了。那时的天是那样蓝,水是那样绿,钟情者和怀春者以简短的诗句在蓝天碧水间传递着幽深的爱情,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抒发着对理想佳人的悠悠思念。《关雎》、《蒹葭》等诗篇就是先民那段爱情生活的最好纪录。到了秦末汉初,中国人民铁骨铮铮的硬汉代表项羽和柔肠百结的烈女代表虞姬离别之际的那首《垓下歌》,回肠荡气,令人扼腕浩叹;爱情到了必须血染征袍的时候,让人想不出还有哪首诗比它更惨烈、更壮观、更凄艳、更痛人心扉。
  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李隆基和最美丽的皇后之一杨贵妃的那段长恨之恋,时至今日,人们几乎就要因“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四句诗而原谅了他们的过错。他们爱得痛、爱得切、爱得真、爱得美,他们的爱情本身就是诗,而白居易只是把这首长诗用文字表达了出来。还有元朝抑或唐朝的张君瑞与崔莺莺,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记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那首著名的情诗,没读过《西厢记》的青年男女,虽然不知道这首诗,而在玉人将来之时,谁的心灵中又不曾闪过那样美妙的诗情画意之情呢?
  《聊斋志异》之后还有《红楼梦》。如果没有诗,大观园对那群诗的精灵而言又有什么意思?如果没有诗,红楼里的春梦将会支离破碎成怎样惨不忍睹的断简残篇?曹雪芹不是在写百科全书,他是在为爱情立传,在为爱情而诗意生存的诗人们刻碑雕碣……
  
  二、酒:友情的纽带
  
  《王六郎》篇,写淄川北郊之许姓,以捕鱼为业。每天夜晚,携酒来到孝妇河上,一边饮酒一边打鱼。喝酒之前,总是浇一点在地上祝祷说:“河中的淹死鬼也来喝杯酒吧。”别人打鱼往往一无所获,而许姓却总是满载而归。一天夜晚,许姓正在祷告独酌之时,忽然走来一位少年,徘徊其侧,不忍离去。许姓邀其同饮,少年就不客气与他对酌起来。天快亮了,许姓没有打到一尾鱼,颇感失望。少年说:“莫急,我到下游给你赶鱼。”随后,许姓举网捞到了数头一尺多长的大鱼。为表谢意,许姓赠鱼给少年,少年不受,说:“屡次喝你的美酒,为你赶鱼这等小事不值得感谢。只要你不嫌弃,能与你长相对饮,我就心满意足了。”第二天,许姓卖掉鱼,多买好酒,晚上又来到河边与少年欢饮。喝几杯,少年就起身到下游去赶一次鱼。
  这位少年就是王六郎,因为平素嗜酒,沉醉淹死在孝妇河里已有好几年了。以前,许姓打鱼比别人多,都是王六郎暗中驱使之故。因为他喝了许姓浇在地上的酒浆,所以他赶鱼作为报答。就这样,一人一鬼夜夜喝酒打鱼愉快地度过了半年的美好时光。后来,王六郎因为有爱人之心感动上天,到招远县邬镇做了土地神,许姓不远数百里前往探望,一人一神又进行了缠绵悱恻的相见与惜别。
  若说许姓与王六郎的酒朋关系昭示的是友情之善,则车生与狐仙的酒友关系体现的就是友情之豪。
  《酒友》篇,写车生家不中资而嗜酒如命,夜里没有三杯落肚就睡觉不成,所以床头之酒瓶不曾空过。一夜睡醒翻身,似觉有人与之同床。摸之,毛茸茸仿佛一只大猫,点灯一看,则是一只酣醉的狐狸。看看床头的酒瓶子,空空如也,一滴也不剩矣。车生笑着自言自语道:“这是我的酒友啊。”不忍惊醒他,给他盖上衣服,让他枕在自己的胳膊上安然而睡,亮着灯静观其变。半夜里,狐狸舒舒服服伸个懒腰,车生笑道:“美哉睡乎!”掀开衣服一看,却是戴着儒生帽子的一位美少年。自此,这一人一狐结成了莫逆相交、名副其实的酒友。
  相交日长,了解日深。车生为狐仙提供酒食,狐仙利用其特殊才智为车生谋求财富。车生的一切种植计划皆取决于狐仙,狐仙呼车生的妻子嫂嫂、视其子如己出。但车生去世后,狐仙就音讯渺茫不再出现了。
  作为鬼、作为狐,王六郎和狐仙应该有着比常人更大的活动自由和生活能力,似乎不必通过为人赶鱼、替人谋财这些颇为麻烦的俗事来叨一杯酒喝,但他们不惮麻烦,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一杯酒,他们看重的是对方的高尚人品与豪迈情操。用车生的话说,这人与鬼、人与狐的酒友关系,就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是相知相敬、相慰相惜的高山流水。
  《周易·中孚·九二》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是笔者所知道的最早的把酒和友情联系在一起的诗句。在那样遥远的年代,酒不像现在这样人人都有能力有资格畅饮,那时酒是非常名贵的奢侈品。有了这样的好东西不自己偷着关起门来独享,而邀请朋友来共同品尝,在中国喝酒史的源头上,先人就为后人高举起鲜明的人格旗帜:人们喝的不仅仅是酒,喝的都是杯杯浓浓的感情。
  唐朝和宋朝,是诗的大国和词的大国,也同样是酒的大国。王维那首“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传唱了上千年,至今人们唱起它,还能闻到淡淡而幽幽的纸墨香。白居易那首袖珍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不说在这冬雪将来之时读来感觉人情醰醰、温情脉脉、友情浓浓,就是在炎热的夏季读来,也仿佛进行了一次灵魂的蒸汽理疗,逼泄出心胸中犄角旮旯里的尘滓浊沫,让勤劳的“绿蚂蚁”来做一次清洁工,把我们的身心彻底抓挠搔爬一遍,使我们骨髓心肌中的人情、温情、友情永远清醒地保持在健康旺盛的最佳状态。杜牧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是把酒和友情给说绝了:哪里有酒哪里就有友,酒是交友的名片,酒店就是交友的舞台,一对或一群手举酒杯的朋友在一起开怀畅饮,就是在演出酒的赞美歌和友的欢乐颂。
  宋朝的大诗人陆游骑着毛驴从我们身边经过,随着他轻轻一道鞭影,我们仿佛嗅到了醇厚的米酒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征衣上的酒痕中,肯定有为朋友所洒或被朋友洒上的,令他销魂的事物不仅仅是良辰美景,肯定也有与朋友把酒话桑麻、举杯细论诗的神醉心迷的赏心乐事。陆游是不幸的,他有很多朋友,却不能拥有自己心爱的妻子:“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一杯酒,把短暂的夫妻变成了永远的朋友。陆游又是幸运的,他和唐婉共饮的那杯黄滕酒至今还端在无数痴男怨女的手中,或痛饮狂歌,或浅斟低唱,惟恐辜负了月榭携手、露桥闻笛的春江花月夜与秋窗风雨夕……
  朋友见面一杯酒,朋友分别一杯酒。《聊斋志异》在友情的宴席上轻挹一杯,千万读者的脸上就洇染出轻盈的红晕。
  
  三、痴:深情的基石
  
  《阿宝》篇,写广西孙子楚是当地名士,天生六指,性情迂讷。人诳之,辄信为真。呆头呆脑,不近女色。人们名之曰“孙痴”。本城大商人某翁,有绝色女阿宝。大家公子争送聘礼,而某翁不同意。有人戏弄孙子楚,让他请媒说亲,他不知有诈,果真动了痴心妄想。阿宝也游戏媒人说:“他去掉六指,我就嫁他。”孙子楚不辨真假,挥斧自断其指,大痛彻心、血流如注、几乎昏死。阿宝听说,以之为奇,又戏语让他再去其痴。孙子楚对天发誓,自谓不痴。
  清明节那天,闺中少女皆结伴出游踏青,孙子楚望着阿宝的身影就灵魂出了窍。回到家中,丧魂失魄、痴冥如醉,心儿飞到了阿宝家里,日间坐卧、夜晚睡觉,都依偎在阿宝身旁,感觉畅美无比。家人请巫婆到阿宝家招魂,始将其招唤回家。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生日那天,阿宝到水月寺降香,孙子楚一早就伺候在路旁,见到阿宝后,就一边呼喊着阿宝的名字一边昏死过去,魂灵儿又变成一只鹦鹉飞回到阿宝的房间。阿宝逮住鹦鹉,锁住他的腿,他大呼:“姐姐勿锁,我孙子楚也!”于是,阿宝坐,就落在她的膝盖上;阿宝睡,就依在她的床边上。阿宝终于被孙子楚的款款深情所打动,说服自己的父母,嫁给了这位历经风雨痴心不改的“孙痴”。
  孙子楚为了有血有肉的美女阿宝而痴迷心窍,邢云飞为一块玲珑剔透的石头也同样痴入骨髓。
  《石清虚》篇,写顺天邢云飞爱石成癖,见佳石,不惜重值。打鱼河上,偶得美石,四面玲珑、峰峦叠秀;归家,雕紫檀为座,供诸案头。每值天欲雨,石则孔孔多云,遥望如塞新絮。
  有一势豪之人,登门求见,强夺而去,至河上,石落水中,百捞无获。邢云飞来至河边,则见石静卧清流中,解衣入水,抱之而归。不敢摆放厅堂,只好摆在内室。一日,有一老叟找到了邢家,辨明石上有九十二窍,孔中五字云“清虚天石供”,乃月宫供养之物,遂将石头带走。邢云飞不依不饶、哀之求之,终将石头留下,代价是减三年阳寿。无奈,老叟用手指捏瘪了石上三窍,飘然而去。一年后,石头被贼人盗去,经官府判归后,不敢明摆,锦裹椟藏,沐浴焚香,时出一赏。有一位尚书,以百金购之。邢云飞不卖。尚书怒,陷害邢云飞,强迫其子其妻献出了石头。邢云飞出狱归家,骂妻殴子,上吊寻死。好在老天有眼,第二年尚书死去,邢云飞在北京崇文门用两贯钱又买了回来。八十九岁那年,邢云飞死了,其子以石殉之。半年后,复被贼人劫去,官府查得,却又断为碎片,其子仍将碎石埋在了邢云飞墓中。
  蒲松龄评价孙子楚说:“性痴者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且如粉花荡产,卢稚倾家,顾痴人事哉!以是知慧黠过人,乃是真痴,彼孙子何痴乎!”痴,就是对人生的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定与执著,是一种非常宝贵而难得的人格境界。所以说,性格痴迷的人他的心智往往表现为对工作对生活的聚精会神与矢志不渝,因此,痴迷于读书者他的文笔章法一定工雅端妍,痴迷于艺术者他的专业技能一定扎实出众,世上那些无追求无理想以致碌碌无为者,都是些自认为聪明而不痴者。就像那些因吃喝嫖赌而弄得倾家荡产、身败名裂者,他们又何尝认为自己痴呢?像孙子楚这样的人,那是人类智慧和意志的完美结合。他对阿宝的不懈追求与坚贞向往,那是人类爱情生活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孙子楚与阿宝演奏得认真投入、激情飞扬,所以他们赢得了观众的无限赞美和衷心向慕。掌声献给了演奏家,对美好爱情的回味与憧憬却深深埋在了观众人格的襞褶里。
  蒲松龄称赞邢云飞与石头说:“(邢云飞)至欲以身殉石,亦痴甚矣!而卒之石与人相始终,谁谓石无情哉?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非过也!石犹如此,何况于人!”表面上看,是石头为邢云飞殉葬,其实是邢云飞为石头殉葬。石头本是月宫之物,它耐不住广寒清虚之府的清静冷寂,下凡到人间寻找知己。为了它,邢云飞宁愿减寿三年,它一旦离开邢云飞就灵性全无变得与顽石无异。邢云飞痴,这石头亦痴;邢云飞先石而死,这石头失去了自己的守护神和欣赏者,也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去与邢云飞的朽骨长相厮守了。这石头知道,只要它不死,邢云飞就不得安宁;只有与邢云飞共亡,才能保证长守久伴。一块石头都能为知己而死,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呢!
  《阿宝》与《石清虚》,是蒲松龄为痴情而唱的两首颂歌:有了痴情做基石,人可以魂随知己、石可以为人而亡;在一个“痴”字上,才好构筑一往情深之稳固大厦!
  
  四、狂:真情的花朵
  
  《青凤》篇,写太原耿去病,狂放不羁,夜探荒园故宅,巧遇一家庭宴会:一老叟、一老媪、一少年、一少女。耿去病狂劲大发,突然闯入,笑呼曰:“有不速之客一人来!”将人惊散。老叟大着胆子问:“你是何人,入人闺房?”耿去病曰:“这是我家的闺房,被您占了。独自饮酒,也不请一请主人,岂不太吝啬?”老叟明白了耿去病的身份,就将儿子孝儿唤出陪客饮酒。耿去病谈笑风生,畅叙老叟的世族谱系,甚得老叟好感,就又请出老媪及侄女青凤共听快论。看着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的青凤,耿去病先是目不转睛毫无避讳,后是隐蹑莲钩无所顾忌,最后竟神志飞扬、不能自主,拍案曰:“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真是狂态可掬。第二天夜里,耿去病又到楼下读书,老叟化作厉鬼披发入,面黑如漆,张目视生。耿去病毫无惧色,用手指蘸墨涂脸,与之对望,老叟惭愧而去。深夜,老叟率家人搬家,留青凤留守。耿去病长跪不起,向青凤吐露真情。青凤虽然爱慕耿去病,但迫于家叔之威,不敢从命。正在耿去病生拉硬扯之时,老叟到来,喝退了青凤。闻青凤嘤嘤哭泣,耿去病心如刀割,大声曰:“罪在小生,于青凤何与?倘宥凤也,刀锯斧钺,小生愿身受之!”此种狂放傲骨,真可令怯者起、懦者振!
  清明节,耿去病上墓归来,遇到两只小狐狸,为犬逼逐。耿去病救了其中一只,这就是青凤。两年后,耿去病又从猎人手中救了老叟。从此,人狐结为一家,其乐融融焉。
  耿去病因其狂而得到了美丽狐女青凤,某狂生却因其狂而失去了刺史的赏识与美酒佳肴。
  《狂生》篇,写济宁某狂生,家无余粮而得钱辄沽,并不以穷厄为意。正值新任刺史到任,善饮无对,闻生名,招与饮而悦之,时共谈宴。这本来是再美不过之事,可是狂生渐渐收受贿赂、包揽词讼,因此为刺史所嘲笑。狂生厉生曰:“公如所请,可之;不如所请,否之。何笑也!闻之:士可杀而不可辱。他固不能相报,岂一笑不能报耶?”说完,大笑,声震堂壁。刺史怒曰:“何敢无礼!宁不闻灭门令尹耶?”狂生甩臂而出,大声曰:“生员无门之可灭!”刺史益怒,逮捕了他。访其家居,则并无田宅,只带着老婆居住在城墙望楼上。刺史就放了他,但不允许再在城墙上居住。朋友可怜他的狂放,就替他买了块小地和小房子。他住进去后慨叹说:“从今往后,我有了地、有了房子,不能不害怕令尹了!”
  狂,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高贵精神气质,是美好人格的一种潇洒释放。从庄子到李白再到章太炎,如果细细考索,可写一部中国狂人文化史。众多的中国文化狂人,既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产品,滋补着历朝历代的桀骜不驯之士,又以其特立独行的文化人格,感召着绵绵不断的忧国忧民之人。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之游;李白蔑视权贵我行我素的飞扬跋扈;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的出类拔萃,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人品,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因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可惜,中国社会太漫长,中国社会封建落后的文化沉淀太深厚,就像鲁迅先生所说,那是风雨如磐。即使这样,历代狂人们也仍然引吭高歌鸡鸣不已。他们像地火、像野草,每时每刻都在积聚着力量、蕴蓄着能量、培植着胆量,准备向一切腐朽、落后、愚昧燃烧和示威,要把风雨烤干,把磐石顶翻。
  狂的底子是自信。庄子凭着自信才能在荒野沼泽中踽踽而无挂无碍成就了中国最美丽诱人的诗化哲学家;李白凭着自信才能在政治云雨中仰天大笑而宁折不弯打造了中国气韵悠长的浪漫主义诗篇;章太炎凭着自信才能在兼济与独善之间游刃有余而树立起革命家与学问家相得益彰的光辉典范。耿去病因为自信才能狂呼大叫,才能不惧鬼魅,才能扶危济困;某狂生因为自信才能不畏穷厄,才能大笑公堂,才能不惧灭门……
  狂的土壤是真诚。惟有真情者方能狂,惟有真情者方敢狂,惟有真情者方狂得可爱可叹、可圈可点。这真情施之于爱人,会得到爱人的真情回报,共同筑就爱情的坚固巢穴;这真情施之于朋友,会得到朋友的肝胆相照,一起开创事业的锦绣前程;这真诚施之于国家和社会,就会振聋发聩、起顽惊愚,在任何时候都是气壮山河的警钟长鸣!
  所以,《聊斋志异》中的狂者与其前辈与后劲所表现出来的狂,都是人类以充沛的精、气、神所催开的美艳花朵,因为它的存在,大地才不会寂寞,人类才不会默默地倒毙在密不透风、黑不见日的铁屋子里!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千门万户、复道行空、物华天宝、无珍不备的皇家园林,徜徉其中,细数落花、闲寻芳草、赏石鉴水、伴禽陪兽,确能陶冶性情、涤荡胸襟,醅酿出雍容华贵、气度闲雅的高尚人格。《聊斋志异》,是这富丽堂皇园林中的一间厅堂,诗、酒、痴、狂四种美好人格就仿佛悬挂在厅堂正壁上的四条屏幅。在清风朗月的黄昏,或在细雨霰雪的青晓,吟一首诗、酌一杯酒、然后以痴的坚忍不拔和狂的大气磅礴去挥洒自己无尽的才情、去从事自己迷恋的事业,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人格就会美好起来,就会成为让后人咏叹的梅、兰、竹、菊。
  
  (刘绍华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 255100)

聊斋四扇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