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59

[ 韩留勇 文选 ]   

刘知几《史通》征引《世说新语》评议

◇ 韩留勇

  摘 要:针对唐代史论家刘知几《史通》所征引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一书的相关内容,本文从《世说新语》原名的探析、《史通》对《世说新语》所载人物事迹的断限以及对《世说新语》的归类三个方面,依据其他材料,对相关征引内容作出评议。
  关键词:刘知几 《史通》 《世说新语》 评议
  
  唐代史论家刘知几凭借其横溢的才华,撰成《史通》这部空前的史学理论专著。后人对其评价甚高,近人梁启超先生有言:“近代著录家,多别立史评一门。史评有二:一、批评史迹者;二、批评史书者。……批评史书者,质言之,则所评即为历史研究法之一部分,而史学所赖以建设也。自有史学以来,二千年间,得三人焉:在唐则刘知几,其学说在《史通》;在宋则郑樵,其学说在《通志总序》及《艺文略》、《校雠略》、《图普略》;在清则章学成,其学说在《文史通义》。”[1]
  刘知几对南朝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史通》中。刘知几以史家的眼光和识鉴,对《世说新语》作了全面评说,他对《世说新语》的内容、归类以及对唐代修史书的影响,刘孝标注和其人都有论述,可以看作是刘知几对《世说新语》的个人研究。自然其评述有得有失,现对其中的某些方面,逐一剖析。
  其一,《史通》对《世说新语》原名称为《世说》的佐证。
  在刘知几之前,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编纂的《世说新语》一书,已经广为流传,并由其后南朝梁刘孝标为之作注。今天我们见到最早著录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为唐人所修《隋书》。《隋书·经籍三》载:《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又《世说》十卷,梁刘孝标注。[2]《南史》与《隋书》所记不同,今人刘盼遂先生指出:《世说》临川王本,原分八卷,孝标作注,以其繁重,厘为十卷。《隋志》之言,简明可据,两《唐志》不得其解,因谓十卷者孝标续作中,诬矣。(《唐写本世说新书跋》,载《清华学报》第二卷第二期)[3]
  据《隋书·经籍志》可知,刘义庆所撰为《世说》,今天的大多数学者亦倾向于《世说》为现在流存下来《世说新语》的原名。最早发其端是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今存者三卷曰《世说新语》,为宋人晏殊所删并,于注亦小有剪裁,然不知何人又加新语二字,唐时则曰新书,殆以《汉志》儒家类录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中,已有《世说》,因增字以别之也。”[4]
  通检《史通》全书,可知卷十七《杂说中》载:“近者宋临川王义庆,著《世说新语》,上叙两汉、三国及晋中朝、江左事。”[5]除此一处称《世说新语》外,全部称刘义庆所编纂的书名为《世说》。萧艾《世说探幽》亦认为:“总之,刘义庆的书问世后,史敬胤、刘孝标在注中但称《世说》,从未称过其他名目;《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亦然。故此书原名《世说》,已无疑义。《新书》、《新语》,皆后起之名。《新书》起于唐,而且在《隋书·经籍志》既修之后,《酉阳杂俎》成书之前,才出现这个名称。五代宋初,方改称《新语》。”[6]据萧艾先生的考证,笔者认为《史通》中所称刘义庆所撰为《世说新语》,当为宋代人所臆改,非《史通》原文。
  其二,《史通》对《世说》所载人物的断限评议
  据上文所引《杂说》中:“近者宋临川王义庆,著《世说新语》,上叙两汉、三国及晋中朝、江左事。”可知刘知几对《世说》所记述人物的时间断限为上至西汉和东汉,包括三国及晋中朝(西晋),下至江左(东晋)时期,大体上符合书中所记内容,但是不够严密。
  据张撝之先生《世说新语译注·前言》曰:“《世说新语》共36篇1130则,所记的人物故事,上至秦末陈婴和他的母亲,西汉的东方朔和京房,下至南朝宋文帝时的谢灵运和孔淳之,但绝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直到刘宋初近三百年间的人和事。”[7]
  张先生对《世说新语》所记载人和事的范围的概述,比较全面而严密。《贤媛》中陈婴为秦末汉初人,其人其事见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而书中所记又有宋初人物谢灵运和孔淳之,谢灵运事迹见于沈约《宋书》卷六十七和《南史》卷十九之《谢灵运传》;孔淳之事迹见于梁沈约《宋书》卷九十三和《南史》卷七十五之《隐逸传》。因此,《世说新语》所记载人物,时间断限可以向上追溯到秦末汉初,向下延伸到南朝刘宋初,更符合《世说新语》所载人和事的实际情况。
  其三,《史通》对《世说》分类评议
  在对史料的分类中,刘知几把《世说》归到“琐言”类。对于琐言的评述,自然也含有对《世说》的评述。“琐言者,多载当时辨对,流俗嘲谑。俾夫枢机者藉为舌端,谈话者将为口实。及蔽者为之,则有诋讦相戏,施诸祖宗;亵狎鄙言,出自床第,莫不升之纪录,用为雅言,固以无益风规,有伤名教者矣。”[8]“琐言”所记载“当时辨对,流俗嘲谑”大体能概括出《世说新语》所记的主要内容:谈玄。谈玄之风源于东汉的清议,由于汉中叶以来,宦官专权和外戚为祸,造成了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太学生们群居京师,高言放论,批评朝政,臧否人物,对当时时政和世风都有很大的影响。到了魏晋,由于社会环境和学术思想的变化,“品核公卿,裁量执政”的清议一变而成为“辩析名理”、“标榜谈玄”的清谈。谈玄主要是在上流社会,大概最初只是为了全身远祸,不谈政治,而言玄理。后来由于互相景慕仿效,乃流为风尚,成了士大夫之间一种学问和智力的竞赛,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因为借此可以显示他们的高贵风雅和学养才能。辩对的上流,艺术境界是展现智慧和言语才华,在今本《世说新语》中的《言语》、《文学》、《品藻》等篇中有明显的体现;其末流,鄙俗的境界是攻讦调笑、漫骂,于是“则有诋讦相戏,施诸祖宗;亵狎鄙言,出自床第,莫不升之纪录,”屡见不鲜,在今传《世说新语》的《任诞》和《排调》篇中多有展示,不胜枚举。这些内容如果用于“雅言”,很庄重、严肃的著作里,如史书,必然导致“无益风规,有伤名教者矣”。看来刘知几对于琐言所记内容是有褒有贬。对于上流者是褒赞,对于下流者则是贬斥,其立足点是对“风规”、“名教”有益或有伤,看重其社会价值影响的正统思想,从别的视角来看,贬低了《世说新语》的文学价值。
  卷五《采撰》第十五:“晋世杂书,谅非一族”,下面列有《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四种书目,作为例证。《语林》作者裴荣,《隋书·经籍三》记载:《语林》十卷,东晋处士裴启撰。亡。[9]又《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又《隋书·经籍二》记载:《幽明录》二十卷,刘义庆撰。[10]而在《史通》中刘知几又称刘义庆为“近者宋临川王义庆”,刘知几确知刘义庆为宋人。同页又载:《搜神记》三十卷,干宝撰。由上可见,《语林》、《搜神记》著者皆为东晋人,所著自然是“晋世杂书”。而《世说》、《幽明录》作者刘义庆为南朝宋人,所著断然非“晋世杂书”。况且《世说》所著人物不只仅有晋世,上达两汉,下至宋初。《幽明录》所记著皆神鬼怪异之事,从所记内容来看,也并非“晋世杂书”。
  而刘知几在《史通》卷八《书事》第二十九:“又自魏晋以降,著述多门,《语林》、《笑林》、《世说》、《俗说》皆喜载调谑小辩,嗤鄙异闻,虽为有识所讥,颇为无知所悦。”[11]《语林》前面已言及,为东晋裴启撰;《笑林》,《隋书·经籍三》记载:《笑林》三卷,后汉给事中邯郸淳撰。[12]两者决非魏晋以后的著述,符合刘知几所举例证的是宋刘义庆的《世说》和沈约的《俗说》。但在《史通》中,我们看不到刘知几对《俗说》的归类。而《隋书·经籍三》载:“《俗说》三卷,沈约撰。梁五卷。”[13]在《隋书·经籍志》中,《语林》、《笑林》、《世说》归入到“小说”,而《俗说》却归到杂类,这样才符合刘知几所说“著述多门”的界定。
  从以上论述可知,虽然刘知几对《世说》是相当熟悉的,可是前后所述的矛盾之处以及其他微小的笔误,非不知所列举书目作者其人,处于何代,大概因为刘知几随手而书,而不察其谬误。
  
  注释: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4页。
  [2][9][10][12][13][唐]房玄龄,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11页,第1011页,第980页,第1011页,第1007页。
  [3]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31页。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8月版,第46~47页。
  [5][8][1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6页,第275页,第231页。
  [6]萧艾:《世说新语探幽》,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5页。
  [7][南朝宋]刘义庆著,张撝之译注:《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韩留勇 南通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通分校区 226006)

刘知几《史通》征引《世说新语》评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