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91

[ 陈菲菲 文选 ]   

关于大众文学世俗化偏失的几点看法

◇ 陈菲菲

  摘 要: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大众文学,凭借其可亲性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扎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茁壮成长。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技术的张扬以及传统意识形态结构的变革,大众文学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理性让位给了感觉,精神让位给了欲望,世俗的鄙俗与媚俗铺天盖地,大众文学渐失其本有的精神维度和应有的文学特质。什么才应是真正的大众文学?大众文学应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文学 世俗化 鄙俗化 媚俗化
  
  新时期“神圣化”[1]文学日渐解体,文学开始走向世俗化。凭借改革的春风,大众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在最近几十年,各类大众文学层出不穷,呈现“排山倒海”之势。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大众文学在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也将其缺陷暴露到了极致,各类矛盾日益显露,各方批评扑面而来。大众文学世俗化倾向也出现偏失,滑向鄙俗化与媚俗化。
  
  一、世俗化——大众文学的典型特征
  
  大众是作家的启蒙对象;大众是作家的真正导师。中国大众文学的雏形早则可以追溯到《诗经》[2],有人称之为“通俗文化”或“民间文化”。但受意识形态的制约它并未成为真正普遍的文学样式。新时期,大众文学一跃而起。进入九十年代,大众文学凭借颇具规模的文化市场迅猛发展,并以自身的与商业性契合的天然优势一举成为文化消费领域炙手可热的新宠。各种“热潮”闪亮登场。例如:金庸的“新武侠”热、琼瑶的“言情”热、王朔的“痞子”热、贾平凹的《废都》热、池莉的“新写实”热、卫慧的“宝贝”热……这些作家运用自己独特的笔调刻画人物、情节以及环境,迎合着大众的口味,趋近大众的审美,给接受者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
  大众文学作为多元化文学的重要一员,具有市场化、世俗化、通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游戏化、批量复制等普遍特征。其中,“世俗化”特征最为明显。其外延包括:政治的批判、民情民俗文化的唤寻、市井民众以及芸芸众生的生活展示等等。市井通俗文学的回归与复苏不仅填补了当代文学的艺术空间,扩大和丰富了文学的表现范围,使当代中国文学呈现出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多元创作格局,也出现了一批以描写与表现特定地域市井文化为见长的卓尔不群的作家作品。刘心武的“四合院家族小说”,刘恒的“当代边缘人物小说”等就着力表现了当代北京市民的生活和心态,具有现实主义文学“毫无假借的直率,生活表现得赤裸裸到令人害羞的程度,把全部可怕的丑恶和全部庄严的美一起揭发出来,好像用解剖刀切开一样”的特征。大众文学伊始的世俗化特性代表的是新时期作家们对生活的全新感受和对精神世界的深入透析。大有“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之气概。同时,大众文学早期呈现出来的世俗性也表现出一种“非诚勿扰”的坦然与淡定。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既非传统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典型真实,也有别于现代派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的心理真实,而是更执着于普通百姓的日常性存在,原滋原味地展示芸芸众生琐碎、艰窘的生存挣扎与生命体验,小心翼翼地诉说着周而复始的世俗生活的伤害与磨损。作家的人文关怀已全部融入了对生存本真的呈现之中。作家们既不感谢生活,也不诅咒生活;既不把生活处理成一种诗意人生,也不把生活视为一种平庸。生活就是生活,就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琐事”。从“市井”到“平民视角”再到“新乡土”,世俗化展现出大众文学多元化、亲近型的蓬勃气象。
  
  二、世俗化偏失——大众文学的媚俗与鄙俗
  
  蓬勃发展的大众文学在展现其亲近性、通俗性、趣味性等特征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缺陷和矛盾。其中十分明显的一点就是大众文学世俗化趋向的偏失。在五彩斑斓的大众文学长廊中,“世俗化”越来越多地使人联想到鄙俗与媚俗。原本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通俗性更多地被赋予庸俗、低下的色彩。
  其一,文学的媚俗现象。价值的失范已成为文化变革时期有目共睹的事实,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挤到一边之后,先锋们的文化喧闹以其非理性偏执显示了介入现实的无能。价值的散乱无序使某些作家的价值承诺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操作——对大众需求的简单迎合满足,于是文学的媚俗化倾向开始在话语的缝隙中悄然滋长。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的媚俗都是鄙俗的、庸俗的。在当经市场化的经济形态下,一定的媚俗可以说是对现实的尊重,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贴切。例如著名战争题材的作品《亮剑》,其中不乏反崇高的媚俗情节与人物刻画。但是,究其本身的格调与影响,媚俗成分恰是崇高主题下的锦上添花,是一种积极意义的媚俗.。
  其二,鄙俗化。鄙俗化是文学的极端媚俗现象即世俗化的偏失。“纯虚构”、“穿越”、“武侠”等中包含的黑暗与低俗色彩的出现,使思想文化完全失去它的社会功能:文化不再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不再是对崇高理想的向往,不再是对人类心灵的净化,而是成为商品经济的附属物。一方面,不可回避的,经济的繁荣在给人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和文化的转型,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另一方面,主观上,在当今世俗化风气弥漫的空气里,相当一部分读者趋从于世俗的享乐原则,对文学只求瞬间的快感、开心。于是,许多批评家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懑,用锋利的笔调捍卫那份崇高与高雅,维护不断流失的文学精神。
  大众文学的世俗化偏失不仅改变了大众文学本有的淳朴、自然之风,而且正作用于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等多样化的形式,直接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低俗、暴力充斥在许多低龄人群中间,文学的崇高与示范日益“利益化”、“效应化”。
  
  三、大众文学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众文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文学。它的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发展道路上的坎坷与矛盾的出现也是十分自然地。一句话概括即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坎坷的。同时,从理论上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相对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是可以在对立中转换的。正是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才使得事物具备了动力与活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辩证方法。因此,大众文学定能找到一条好出路。
  崇高与世俗的矛盾,高雅与亲近的调和是大众文学世俗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十分重视的问题。文学源于现实有高于现实,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文学的世俗化要把握好三点尺度。
  其一,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现实主义文学重视艺术创造对生活现象的提炼和概括,强调通过创造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揭示社会人生的某些本质、特点和规律。大众文学在反映世俗百态的同时要树立典型,不要使文学过于泛滥化。近些年来经常出现的士兵题材的文学创作就具有很好的文化引导作用,虽然作品中不乏世俗化甚至是媚俗化的东西。但是,作品的教化和启迪作用强烈,读者以及观众受到了崇高的精神洗礼。许三多就是一个踏实、勇敢、积极进取的好典型。
  其二,凸显文学性。说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并不是说文学像镜子一样平面的没有差别地反映生活细节,更不是“镜子式”地摹写生活。当代大众文学中许多的作品都过于直白和外露,将一些“很黄很暴力”的东西裸露给人们看,文学的庸俗化色彩十分强烈。给青少年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以某些庸俗的武侠和穿越小说为代表,其作品语言的低俗可以说是不堪入目,毫无文学性和美感可言。对待这类文学,只有坚决打击才行。
  其三,符合历史和现实。文学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只有符合一定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学作品才有其存在的可能与价值。从“现代派”小说到“先锋”小说再到“新写实”小说,每类文学都与历史、现实相契合。真实、深刻地反映着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大众文学也必须从真正的实际出发,杜绝夸大的虚构和过分的渲染,保持文学的严谨性,使大众文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大众文学世俗化的偏失,即世俗化内涵的鄙俗与媚俗,已经成为当下文坛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缘由是与不断开放和发展的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解决这一问题,除大众文学自身规范化之外,也需广大民众提升自身人文教养与精神境界,自觉抵制低俗文化,为大众文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1]“神圣化”一说参见李长中《20世纪中国文学由“神圣化”走向“世俗化”的语境及价值缺失》,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29卷,第2期。
  [2]《诗经》“国风”之中有不少源于大众自发创作的诗作。朱熹曾经解释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参考文献:
  [1]张治国.大众文学鄙俗化倾向批判[J].学术界,2006,(1):92.
  [2][4]赵联成.走出高雅 返回世俗——当代文学世俗化追求纵论[J].当代文坛,2003,(4):17、19.
  [3][俄]别林斯基著,满涛译.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54.
  [5]舒也.文化转型:世俗化与文学的媚俗[J].社会科学家,2009,(6):25.
  [6]闻凤兰,刘福森.文化媚俗:思想文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J].新疆大学学报,2008,(3):103—104.
  [7]侯文宜.当代文学观念与批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0.
  [8]茹燕玲.崇高与媚俗——关于新时期文学的一些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5):48.
  [9]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9.
  [10]蒋承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83.
  
  (陈菲菲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

关于大众文学世俗化偏失的几点看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