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斯蒂芬·克莱恩是美国自然主义的先驱代表之一,是现代美国文学的天才。在左拉、达尔文、斯宾塞等人思想的影响下,他的作品明显地体现了自然主义的创作风格。本文以艾米勒·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为依据,详细阐述克莱恩短篇小说《海上扁舟》中体现的自然主义。
主题词:斯蒂芬·克莱恩 《海上扁舟》 自然主义
一、导言
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是现代美国小说史上的一位天才人物,他的文学创作阶段恰好是美国小说从浪漫主义向自然主义的过渡时期,他翻开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新篇章,被人们称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人在命运面前、在社会面前和坏境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人被剥夺了自由意志,上帝是冷漠的,对人间的苦难熟视无睹,无望得到任何帮助。”[1](P19)克莱恩从21岁开始写作,直到生命尽头9年的时光里,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6部短篇小说集(共300余篇),2部诗集,其中一些名篇如《街头女郎梅吉》(1886)、《乔治的母亲》(1886)、《红色英勇勋章》(1895)、《怪物》(1899)、《海上扁舟》(1897)等等,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其中体现的自然主义倾向也是不言而喻的。
《海上扁舟》是克莱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成的。在一次报社派往古巴的历程中,乘坐的船只不幸遇难,在与海浪进行了50多个小时的搏斗后,终于获救。小说以此为题材,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搏斗,求得生存的惊险画面。如浴盆般大小的船在浩瀚的大海里飘荡,“坐在这只船上,就像坐在一只狂蹦乱跳的野马上”在这恶劣的环境下,船上四个人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和翻滚的海浪、死亡搏斗着,最终三人获救,一人不幸遇难。小说中,巨浪和小船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水手们来说“每朵浪花都是很难克服的问题”,人微薄的力量和大自然无法抗衡,人的命运也被大自然的力量控制着。《海上扁舟》在克莱恩的诸多短篇小说中备受人们喜爱,威尔斯称它为“克莱恩的最佳之作”“浓缩了克莱恩的自然主义创作思想”[1](P74)
《海上扁舟》作为克莱恩的经典之作,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过阐释,如创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然主义理论对《海上扁舟》进行深入分析,对小说中体现的自然主义倾向进行全面的阐释。
二、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19世纪的法国,兴盛于七八十年代,影响波及许多国家”[3]进入19世纪后期,法国自然主义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法国学者泰纳(Hippolyte Taine,1828-1893)对自然主义的阐述“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就是根据作家对现实的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做符合实际的描写。”(斯蒂芬·克莱恩《红》自然主义)左拉被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他构建了自然主义小说理论。左拉认为真实是文学的生命,是自然主义的最高原则,他热切的希望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文学,真实性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他认为自然主义文学应该注重资料参考和客观描写,资料翔实,描绘要准确真实”“他笃信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对人类和人的命运的决定力量”[1](P19)实证主义哲学家对左拉的影响深厚,主张小说要亲自观察事物,亲自观察社会包括环境、事件、现象等。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集中阐述在他的《实验小说》(1880)和《自然主义小说家》、《文学资料》等著作中。
达尔文主义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指出一切生物包括人都是经过逐渐进化改良而来的,他提出了“物种递变”和“适者生存”的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取消了传统神学关于“人类是上帝最高级动物”的论调,认为人只是动物进化过程的延续,人和一般动物具有相同的起源,一样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
艾米尔·左拉对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既强调生物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其生物本能支配,另一方面,又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受他影响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正如罗伯特·斯皮特所说的“在以后的美国文学历史中,乃至在世界文学的历史中都是重要组成部分”[1](P23)。
三、《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
克莱恩作为美国自然主义的先驱,在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自然主义的创作主题。自然主义作家从不吝啬对环境的描写,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在作品中都是反复出现,作家意图表现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人作为宇宙中的分子,必定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和控制,环境犹如牢笼,在精神和肉体上摧残着人们。
在小说的开头克莱恩就向我们勾勒了一幅图画,“他们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灰色的,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2](P65)在波涛汹涌的大海,在十英尺大小的小船里,四个漂泊的水手,一眼望去,尽是一片蓝灰色的波涛和浪尖白色的泡沫,大海的浩瀚与小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面对环境恶劣,又孤立无援,“每逢一垛灰蓝色的水墙涌来,船上的人便给挡得什么也看不见,因而不难设想,这个浪头是大海的最后一次爆发,是海水的最后一次逞凶,”[2](P66)但大自然对他们没有半点怜爱,对受难的四人非常冷漠,“波涛的运动极为优雅,静静地荡漾”海浪接踵而来,差点船都掀翻了。海鸥在他们的头顶飞来飞去,“用黑溜溜的眼珠子盯着那几个人”[2](P68)像饿兽一样想要袭击船上的人。这里的海鸥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们在四个人的头顶上盘旋,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显得十分阴险、可怕。海鸥暗示了一种不祥,船长用手赶走海鸥后,大家才舒了口气,因为他们觉得“那鸟不知怎么那样可怕,那样不吉利”,[2](P69)水手们的预感也正好印证了加油工的死。
在与风浪的搏斗中,大自然没有丝毫怜悯,人的力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好不容易四个人发现了远处有一片陆地,沙滩上的蚊子湾灯塔就像救命稻草一样,指示着船员前进的方向,它就像一个希望的灯塔,眼看就要接近希望的方向了,一个巨浪打来,又把他们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小船在大海里漂泊着,“那船仿佛只是一件小玩艺儿,颠簸摇晃,奇迹般地没有翻个儿,任凭大洋恣意摆布”。[2](P70)当他们发现远处的沙滩上有人挥手,以为有人会来营救他们,但无情的风浪又一次浇灭了他们的幻想,“先前那股轻松愉快的心情完全消失了。他们头脑变敏锐了,很容易想象出无能、盲目以及胆怯的种种表现。前面就是人烟稠密的陆地的岸边,可是那儿却了无人迹,真叫他们悲悽至极”[2](P73)大自然的不可预测,对人类漠不关心,他们绝望至极。他们咒骂自然界:
假使我要淹死—假使我要淹死-假使我要淹死的话,七位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给我带到这儿来,难道仅仅是为了在我正要细嚼人生的神圣乳酪时,就把我的鼻子扯掉吗?简直是荒谬绝伦。假使命运女神这个老蠢婆子只会来这一套,那就应该夺掉她司掌人类命运的权利。他是个连自己的意图都搞不清的老太婆。假使他决定要淹死我,他为何不在一开始就下手,省的我吃这么多苦头?整个事情都是荒谬的。但是,她不会存心要淹死我的。她不敢淹死我。她不敢淹死我。她淹不死我。我搏斗了这么久,不可能的。[2](P74)
船上的四个人在咒骂自然界的无情无意,他们愤怒却又无法阻扰,他们不愿意屈服大自然,却又无法与其抗衡,自然对人的苦难熟视无睹,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
在《海上扁舟》中,克莱恩刻画了船长、加油工、记者、厨师四人在冰冷的自然界中团结一致,齐心战胜自然的勇气和精神。四人紧密配合,一个累了另一个接上划桨,谁也没有抱怨,正如船长说的,“他绝不可能指挥比他们更心甘情愿、更欣然从命的船员了”[2](P70)面对冰冷的海洋,人与人的信任和团结才是面对困难的唯一方法,四人的精神像火一样温暖着冷酷的大自然。
小说中克莱恩把人物放置在茫茫大海上,对每一次大海的怒吼,波涛的冲击,船员的行动都做了详细的描写。这也正是自然小说在创作方面的体现,纵观全文,克莱恩的《海上扁舟》的确是自然主义的经典之作。
四、结语
大自然是冷漠的,它拥有自己的法则。在现实的环境中不断挑战人类,克莱恩在《海上扁舟》中先给了船员们生的希望,又让他们体会到了死的威胁,揭示了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环境的影响,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成功地表现了自然主义的命题。不愧为自然主义的经典作品。
注释:
[1]张祝祥,杨德娟:《美国自然主义小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斯蒂芬·克莱恩著,孙致礼译:《外国文化书系〈海上扁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张祝祥,杨德娟.美国自然主义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斯蒂芬·克莱恩著,孙致礼译.外国文化书系《海上扁舟》[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左进.解读克莱恩《海上扁舟》中的自然美[J].美与时代,2003.
[4]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蒋承勇,项晓敏,何仲生.欧美自然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李丽瑰.对史蒂芬·克莱恩生活与作品的存在主义研究[J].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
[7]Pizer,D. Realism and Naturalism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4.
[8]Thorp,W. The Persistence of Naturalism in the Novel.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1993.
(刘丹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4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