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诗在写作中面临的窘境
新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历来被大家重于诵读而疏于引用或写作,一直被打入冷宫。也许是新诗过于自由奔放,所表达的思想过于抽象,不是所有人都合适写读,导致新诗在作文中的应用遇到很大的难题。
二、新诗的宝贵价值
新诗与古体诗词一样,是文学中的文学、金字塔的顶尖;是深刻的哲理浓缩、是痛苦的情感迸发;新诗是心灵的声音,寂寞的唱吟,游离的聆听,总之,诗是抽象的,语言是优美的,哲理是深刻的,韵味是无穷的。新诗在文学界的地位越来越高也应是理所当然。基于此,笔者就尝试着和大家交流一下新诗在作文中的应用问题。
谈到作文之法,中国古人讲过的最具经典的话,恐怕就是“有大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在乎于心”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了。中外文学史上、思想史上那些已有定评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它们的存在,对它们的熟悉和感悟,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无疑会对中学生作文的过程起到激活和引导的作用。
中国新诗同中国古典诗歌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涌现了大批的杰出诗人,如艾青、郭沫若、冰心、徐志摩等等,涌现了许多的诗歌流派,如徐志摩的抒情诗、顾城的朦胧诗等。我们要想使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就要学会分析和阐释新诗写作的思路、表达的技巧、风格的突出、语言的质量,就要关注这些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人生、评说人生的,是如何独特地、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这种理解和评说的,我们中学生如何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这些新诗,怎样借鉴新诗的写作经验,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富有灵性,长于思维。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新诗对我们写作的借鉴作用:
一、让新诗成为镶嵌在文章中的明珠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比如,艾青的《礁石》中有这样一句“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哲理性强,震撼人心。这是诗人对礁石的精神定位,激励着人们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应该具有大海底下的礁石一样的风采,那就是依然屹立在海洋里,以巍然不动的英姿,“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本诗可以挖掘以下主题,将其提高到另一个层面应用到作文中来:
乐观向上,笑对人生的精神;
身处逆境,永不言败的毅力;
沉着应战,从容不迫的大气;
克服千辛万苦,为达到最高的人生理想而不息奋斗的实干精神……
作文中,思想是重要的,挖掘思想的过程是艰辛的。我们细细咀嚼这简单的诗句,就发现它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价值取向——直面困难,决不言弃的顽强意志。如果把这两句诗巧妙地应用于作文中,无疑会锦上添花。
再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在作文中把它放入更为广阔的人生视野中反观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哲理同样令人信服:当我们身处逆境,彷徨不前时;当我们遭遇突变,怨天尤人时,这首诗不正是一颗启明星,高高地亮起在你我人生的星空上吗?
这首诗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追求:对光明的追求,对胜利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念:坚忍不拔、矢志不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责任:为自己生存状况的改变,为社会,为祖国。在作文时,我们可以恰当运用此诗,使用这两句诗的哲理。如:身残志坚,与病魔做不懈的斗争,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出身贫寒,不甘沉沦,奋起拼搏,追求知识和幸福,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勇者等等。这里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黑夜”代表的各种困难往往会变成前进的动力,这也切合“逆境出人才”的题旨。
二、新诗与多元思维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同样要求我们的作文要有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现代新诗是我们多元思维的典范。请看陈梦家《雁子》:
……
从来不问他的歌
留在那片云上?
只管唱过,只管飞扬,
黑的天,轻的翅膀。
……
“雁子”这一题材在古诗中是很常见,多用来表达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的情感,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写“雁子”的诗也多是感伤与忧愁的基调。但本诗却打破人们常有的思维定势。在诗中,雁子自由地翱翔,不在乎其他的存在,“只管唱过,只管飞扬”,这里雁子象征着自由,象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对我们写作文的构思有较深刻的启示。作文的构思贵在创新,对于同一个题材,优秀的作者总是善于发现新的角度。例如描写“蜡烛”这一题材,大多数人讲的是“燃烧自我,甘于奉献”的精神,因而常用它来比喻人民教师,但有人说,“蜡烛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一下子,就显示出自己观察和感受的新意来了,还有人强调“蜡烛”“流泪”的细节,就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联想:忍辱负重、不敢同命运抗争,委曲求全的生活态度。
因此,我们写作文时一定要有敢于突破前例,超越思维定势的勇气和想法,不去一味的重复前人固定的认识模式。作文的构思有广阔的空间,作者有权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审美眼光去品评事物,因而,有人赞美竹子,认为它是正直坦诚的化身;也有人贬斥竹子,因为它的中空容易让人产生虚伪的联想。这都是多元思维造成的截然相反的情感倾向,但也各有其独到之处。
作文中引用名家名诗,固然能让文章倍增文采和内涵,如果,作者在作文中自创新诗那么这颗明珠依然可以熠熠生辉。
三、新诗的表现手法与写作
1.善于捕捉瞬间的感受
我们在写作文时,不必一味地苛求用大量的笔墨展示一个景物的诸多特点。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造成文章的拥挤杂乱,倒不如就抓住一个特征,捕捉一瞬间的感受进行渲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就抓住老态龙钟的父亲拖着臃肿的身体爬过栏杆买橘子这一瞬间的细节进行描写,刻画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再如,朱自清先生在《细雨》中有这样的描写: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在此诗中作者凭借细腻的感受力,以极为俭省的笔墨勾勒出春雨、春风、春意盎然的景致。“细雨”用了两层比喻,把“细雨”比作“星”,生动地表现雨的细小、晶莹可爱的特征;又用“绒毛”作比,把对“细雨”的感受诉诸于读者的视觉、触觉和感觉,不但把“细雨”具体化了,而且也点明了“东风”这一特定景物的存在。诗人正是由于能准确抓住对“细雨”的具体感受,才真切地把瞬间中春雨传达出来的纤细、轻巧、暖融融的想象展示出来。春雨在诗人的笔下竟如此可爱迷人,充满美感。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它足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诱发出人们无限感慨,但这些场景有时稍纵即逝,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捕捉。
2.欲扬先抑的写法
这种写作手法在初中语文课本里经常出现,如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长妈妈的刻画,作者意在表现对幼时保姆长妈妈的思念之情,却在此之前交代了她的诸多缺点,“睡相不好”、繁文缛节多等等,再如,杨朔《荔枝蜜》,作者意在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表达对蜜蜂的热爱,在开篇却笔锋一转,写自己“不大喜欢”,这些就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而在我们的作文中也可以大胆地引入运用此法的新诗,增添文章与众不同的韵味,如李琦先生《雪山》中“只一眼便想忘掉你/忘掉!/忘不了你终生怎么平静/”此诗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写出了雪山给“我”的震撼是非同小可的,如果将其恰当引入作文中效果是不同一般的。不妨实践一下,看表达效果如何:
当我们看到奔腾的黄河壶口瀑布,看到激情飞扬的长江三峡,看到亘古绵延的万里长城、蔚为壮观的敦煌壁画时,想表现这种因崇高而引发的激荡胸怀的强烈情感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写:“面对奔腾的黄河,我想起了诗人李琦的那一句:‘只一眼便想忘掉你/忘掉!’是呀,不忘掉,‘终生怎么平静’,此时,我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情感,我也知道从看见黄河的第一眼开始,我这一生都无法平静了……”
新诗在作文中应用的妙处,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了,因此在我们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大量的中国或外国的新诗,我们要大胆地学以致用,学习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同时,还要大胆的写作新诗,增强文章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让新诗真正能够成为镶嵌在文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王明霞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 2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