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52

[ 连国义 文选 ]   

王庭珪卢溪词浅论

◇ 连国义

  摘 要:王庭珪是两宋之交文坛的重要人物,今存卢溪词四十三首,以咏物、节序、赠别、酬唱之作居多,表达爱国情怀,抒写个人怀抱,不乏佳制,他的词作受苏轼影响较大,语言畅达,格力雅健,兴寄高远。
  关键词:王庭珪 卢溪词 东坡体
  
  王庭珪(1080-1172),字民瞻,吉州安福人,是两宋之交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诗人。他政和八年(1118)登进士第,调茶陵县丞。宣和五年(1123)退隐家乡,自号“卢溪真逸”,教授乡里。绍兴十二年(1142),“南宋四名臣”之一的胡铨被贬新州,王庭珪独以诗送之,后因此坐谤讪,于绍兴十九年(1149)被贬辰州。秦桧死后,王庭珪得以返回故里。孝宗隆兴元年(1163),应诏赴阙,改左承奉郎,除国子监主簿。王庭珪以年高力求退,命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六年(1170),因胡铨以诗人荐之,再度被召,除直敷文阁。八年三月卒于家。王庭珪一生关心国事民生,个性刚直,诗词文创作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并且是杨万里的老师,对杨万里的思想和诗歌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王庭珪有《卢溪词》一卷,今存四十三首。
  
  一、卢溪词的题材内容
  
  王庭珪词以咏物、节序、赠别、酬唱之作居多,在其中表现出对国事的深切关注,如其《临江仙》上阕云:“家住天门阊阖外,别来几度花开。近传消息到江淮。玉京知好在,金阙尚崔嵬。”当是写给当时流寓江西的南渡之人的,王庭珪与朱敦儒等南渡文人都有交往,在此借南渡之人对国事、故土的关心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战乱的关注。然王庭珪浓厚的爱国情感在词中往往表现得比较深沉含蓄。如其《念奴娇·上元》:
  少年时节,见皇州灯火,衣冠朝市。天汉桥边瞻凤辇,帘幕千家垂地。人似神仙,身游佛国,谪堕红尘里。如今憔悴,渐无往岁欢味。
  此夜帝里喧传,太平祥瑞,有街头人醉。更值端门新又起,楼阙千兵严卫。朝野多欢,边庭初静,歌舞方腾沸。良宵好景,异时多少遗事。
  上阕起笔即追忆了少年时节所见的京都上元时的热闹景象,然笔头一转,点出今日的“渐无往岁欢味”。下阕写“朝廷多欢,边庭初静”时热闹的节日景象,特以“有街头人醉”这一细节,突出此日的繁华安定,而面对如此“良辰好景”,词人感慨的却是“异时多少遗事”,情感多次跳转,与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情感跌宕相仿佛,在感情的郁积和起伏之中蕴含着词人的身世遭际和对国事的深沉思考。这在词人其它作品中亦有体现,词人被贬辰州时期,仍念念不忘京城、朝廷,如《江城子》“辰州上元”云:“此时回首忆行朝。太平楼。倚层宵。红蜡光中,买酒听吹箫。且就天涯聊一醉,歌一曲,望京谣。”《醉花阴》“红尘紫陌春来早”云:“今夕在天涯,烛影星桥,也似长安道。”在对往昔繁华的回忆中道出自己的爱国之情。相对于其他南渡词人所表现出的“逃难流离的伤悲、异乡曳裾的苦辱、魂系故国中原”的“漂泊者心态”[1](P63-72),相对于当时其余爱国志士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慷慨雄壮的收复热情,王庭珪词爱国情感的表达深沉婉曲有余,而体认深痛、气势昂扬则不足。
  王庭珪亦以词抒写怀抱,如其《满庭芳》:
  颓玉成山,倾江作酒,醉来莫问升沈。少年狂怪,应笑老婆心。也会东涂西抹,行穿过、柳陌花阴。诚何用,腰龟左顾,犹待铸黄金。
  如今。回首处,青楼缥缈,朱箔重深。叹江海飘零,离恨难禁。好在铜梁玉垒,将车骑、他日重临。归来看,文君未老,相对抚鸣琴。
  进退出处本就是文人历来难以释然的情结。词以“醉来莫问升沉”起,笔势突兀,再用唐代薛逢事,表明自己不以升沉为怀。下阕感叹今日的“江海飘零,离恨难禁”,但仍不消沉,“好在”一转,铜梁、玉垒乃蜀地险峻之山,刘孝威《蜀道难》云:“玉垒高无极,铜梁不可攀”,在此一以指代四川,另亦是指代生活中、仕途上的艰险,用司马相如、卓文君事,表达了自己不以宠辱挂心,志气已有寄托,有兀傲之气。
  王庭珪词中的送别之作,亦十分感人,情意缠绵,如《感皇恩》“留别”:
  一叶下西风,寒生南浦。椎鼓鸣桡送君去。长亭把酒,却倩阿谁留住。尊前人似玉,能留否。
  醉中暂听,离歌几许。听不能终泪如雨。无情江水,断送扁舟何处。归时烟浪卷,朱帘暮。
  白居易《新秋》云:“西风飘一叶,庭前飒已凉”,用一叶随西风而下,点明了友人离别的时间,生动可感,为别离垫下了哀愁淡淡的基调。江淹《别赋》云:“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用南浦指代送客的地点,也指明了离别在即。友人即将离开,设酒长亭,不禁想求谁才可以留他下来,写出留人之心切。可实在没有其他的理由,只好自荐:眼前有人如玉,可否暂留?惜别之情抒发到极点。离别已不可免,让泪水纵情而落。江水本是无情之物,这里词人却埋怨起它的无情,不知将小舟飘向何处,主观情感用外化的形式加以表现,尤见深情。末了设想自己送客归家时当是浪卷烟起,天色已黄昏,更突出了自己在友人离开后久久伫立、不忍离开的情形。整首词情谊真切,缠绵婉转。
  王庭珪作有咏物词十余首,分咏梅花、桂花、桃花、雪、茶等。张炎《词源》曾云:“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2](P20)卢溪咏物之作多以物兴发,不着眼于所咏对象的物质形态,而是深入发掘其精神品格或文化意蕴。其中咏梅之作有六首,如其《谒金门》“梅”:
  溪风紧。溪上官梅整整。万木寒痴吹不醒。一枝先破冷。
  梦断香云耿耿。月淡梨花清影。长笛倚楼谁共听。调高成绝品。
  欧阳修《尝新茶呈圣谕》云“万木寒痴睡不醒”,在此万木寒痴与一支破冷对比,更突出了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其咏梅主要是继承了林逋的咏梅范式,如其《满庭芳》“梅”:“东阁官梅,玉栏朱槛,未如山馆疏篱。水边竹外,斜出两三枝。最好西湖月下,林处士、著意吟时。”对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多有化用。同时着意强调了梅花“年年如许瘦”、“玉骨瘦孱孱”、“依旧瘦稜稜”的清癯之美。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3](P118)。词人注重表现梅的孤高、淡雅,寄托了词人高标独立的胸襟品格。
  王庭珪有节序词9首,其中上元词7首。王庭珪节序词除上文所举在其中蕴含作者的故国之思外,亦多对不同节令中的热闹情景加以描绘和表现。如《寰海清》“画鼓轰天”,想象奇特,景象壮观。当然,他还有祝寿、贺登第等应酬之词作,往往写得较得体式。
  
  二、卢溪词的艺术特色
  
  王庭珪词用语流畅自然,较少滞涩之语。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词中用典、化用前人诗句较多,而且都较为直接,同时也自然妥贴。如咏梅所用的玉妃之喻、东阁官梅、齐己早梅、寿阳梅妆、《梅花落》曲、何逊扬州梅诗、林逋疏影之句等都是咏梅之作中较常用者;咏雪所用郢中白雪之曲、月梅盐絮之喻等亦皆晓畅。再如其《柳梢青》“和张元晖清明”:“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舞雩初试春衣,听咏歌、童子五六。泽畔行吟,沙汀拾翠,满江新绿。”整词化用《兰亭集序》、《诗经》、杜甫《醉时歌》、《论语》、《楚辞·渔父》、曹植《洛神赋》等中之语句,而意脉畅达,毫不滞涩。
  王庭珪词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富于丰富而大胆的联想与想象,《醉花阴》写到梅花之清癯:“天若有情,天也应须管。”《满庭芳》写中秋之月未明:“试问天公借月,天须放、明月教圆。”《寰海清·上元》:“天恁不教昼短,明月长圆。天应未知道,天天。须肯放、三夜如年。”想象大胆而奇特,《浪淘沙·翠袖卷轻纱》:“试问东风谁第一,先到人家”,富有意趣。
  建炎南渡时期,“由于时代的迫切需要,由苏轼开创但后来难乎为继的豪放词,在特定历史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形成时代主潮。”[4](P97)“南渡词人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苏轼的词体、词风和词法,在‘东坡体’与新的时代精神气候、新的审美倾向的碰撞与‘化合’中衍生了或慷慨言志、或旷达抒怀的新流派。”[5](P339)王庭珪诗歌秉承苏轼,其词亦较受东坡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苏轼旷达词风的继承,“东坡范式”的一个特点便是“侧重表现主体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6](P22)。有学者称王庭珪辰州时期所作之词放达乐观[7](P34-35),如其《菩萨蛮》“武陵西上沅陵渡”、《临江仙》“寂寞久无红袖饮”等,都抒写了词人不以迁谪为苦的旷达心胸。这种旷达之气,在其词作中时有体现,如《凤栖梧》:“莫谓今朝,人在天涯远”,《感皇恩》“羸马怯征鞍”:“而今西笑,且饮新丰美酒。悠然还独酌。”俨然有词人的影子在其中。另一方面是对苏轼豪放词风的学习,如《江城子》“吴贡道班师置酒”:“锦袍绣帽跃金鞍。卷旗幡。整师还。轻骑穷追,湘尾鼓声寒。千里尘清高会处,张翠幕,万人看。藕丝衫袖捧雕盘。玉颓山。夜将阑。幸遇休兵,且尽玉壶宽。未用汉军频出塞,徒生事,斩楼兰。”写出了主人公飒爽英姿,整师击寇,凯旋设宴的壮大场面,豪放劲健处颇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壮之气。另如其《江城子》“步月新桥呈任子严”两首中写桥“如泛银河,天上跨长鲸”、“影落波心,疑是海中鲸”,颇有气势。同时,王庭珪词语言之流畅,词中通过想象等所表现出来的奔放气势等,都可看出其对东坡词风的继承。这首先在于其对苏轼人格的认同与倾慕,同时也是立足于词人自身刚直之性格,饶宗颐称其词“时露迈往之气”[8](P131),《历代词话》称 “其诗词格力雅健,兴寄高远”[9](P1229),《词林纪事》云:亦云“尝作《上元鼓子词》,格力雅健,寄兴高远”[10](P547-548)。以此来评其词,恰反映出王庭珪词学习东坡词所形成的雅劲的特色。
  王庭珪词中亦有婉约缠绵之作,如其《蝶恋花》“月落灯残人散后”用代言的方式,写得感觉细腻,艳冶缠绵,较有柳永之风味。另其《浣溪沙》“薄薄春衫簇绮霞”则秉承花间范式,个性不足。其咏物之作中,亦时常出以婉约之语。《古今词话》云:“王民瞻……其留别感皇恩云:‘醉中暂住。离歌几许。听不能终泪如雨。无情江水,断送扁舟何处。’其感旧点绛唇云:‘白发相逢,尤唱当时曲。’皆可歌也。”[11](P997)这里的可歌,一方面是指其词合于音律,另一方面或也是指其词中所蕴含的离愁与感伤颇有婉约的情致。
  平心论之,无论相对于其诗歌创作,还是相对于同时期其他词人的创作而言,王庭珪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够鲜明,承袭多于创新,然亦多有可观之处,时能看出词人旷达、豪放之个性,刚直独立之人格。
  
  注释:
  [1]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2]张炎:《词源》,张炎,沈义父.《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王兆鹏:《论“东坡范式”》,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7]邱昌员:《江西南渡词人述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8]饶宗颐:《词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9]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张宗橚:《词林纪事》,张宗橚,杨宝霖:《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1]沈雄:《古今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连国义 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157012)

王庭珪卢溪词浅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