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无论是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鲁迅都是以一个积极的具有领导力量的革命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样一位决绝的革命闯将并不提倡以生命的流血牺牲来进行革命。相反,鲁迅作为革命者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以生命作为一切之根本,以生命的持续不绝来发展革命,来取得革命的胜利,来拒绝用任何形式的牺牲去祭奠革命。他的生命意识体现在,用牺牲来延续生命,用发展和改革来解救生命,用揭穿“瞒”与“骗”来守护生命,用现实和清醒来保全生命。
关键词:鲁迅 生命意识 革命
毛泽东同志曾经对鲁迅进行了科学和全面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1]
综观鲁迅的思想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来进行概述。首先,鲁迅的早期思想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民主思想。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中国革命中的广泛运用,阶级斗争的不断发展,鲁迅的思想处于对马列主义思想进行量的积累,进化论思想开始演变的过程,这也共同的构成了鲁迅中期的思想发展。如果将鲁迅的中期的思想看作是积累和开始演变的时期,那么鲁迅的后期思想发展则是发生彻底的质变时期。
在这里之所以首先要对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与概括,让我们对鲁迅思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来源、形成有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原因在于以便我们在下面谈及鲁迅作为革命者的生命意识时有所溯源。
一、用牺牲来延续生命
鲁迅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生活富裕并接受封建文化教育。但是随着家庭的变迁,也让鲁迅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人情世故的冷漠、势利。后来,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不久转而进入路矿学堂,阅《时务报》,看《天演论》,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的影响,逐步形成对传统的那种因循守旧的陈腐思想观念的否定与反叛意识。正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的认识,使得鲁迅将进化论的思想作为了日后重要的战斗的武器。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2]事实上,鲁迅更加关注的还是现实的意义,“他是在以进化论的观点为理论根据,无情地抨击着腐朽的封建势力,勇敢地捍卫新生事物的成长,而且他不是等待事物的自然发展变化,而是号召人们用斗争的方式去催促旧事物的死亡,新的诞生。”[3]但是他提倡有一种样式的牺牲,也就是这“以前的生命”为了“后起的生命”而牺牲。这样的牺牲是为了“后起生命”的延续、发展,这样的牺牲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后起的生命”。也就是说,鲁迅是在用“牺牲”延续着国家的存在,文化的发展,国人的生命。
二、用发展和改革来解救生命
鲁迅指出当国家、文化、民众的生命得到延续之后,又将面临了新的问题:“老大的国民尽钻在僵硬的传统里,不肯变革,衰朽到毫无精力了,还要自相残杀。于是外面的生力军很容易地进来了,真是‘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至于他们的历史,那自然都没我们的那么古。”[4]在这里鲁迅批判着国民的不思改革和进取,这种不思改革也是中国承受战争流血牺牲的最根本的原因,批判因为不思改革而带来的被侵略以至于牺牲。
在面对正面战场的流血牺牲时,鲁迅仍坚持着希望用发展和改革来解救鲜活的生命,“但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5]同时也在告诉青年们什么是改革:“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6]也就是说应该改革,但绝不是用血来祭奠改革,促进改革。鲁迅更大的希望是改变整个中国的现状,但是他也深知改变之艰难,但他仍是坚持和提倡用发展和改革来解救民族的,民众的处于危难之中的生命。
三、用揭穿“瞒”与“骗”来守护生命
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革命的启蒙者与先导者,但是“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7]作为知识分子的文人,他们应该是最敏感于现实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的,他们也许能够真正的发现问题,但是他们却不能够真正的反映问题,给民众以正确的指导,使民众清醒的认识现实、认识革命的复杂与残酷。
在这里鲁迅并不仅仅停留于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上,他还由此看到了整个民族的国民性中的“瞒”与“骗”,并对其进行了批判。不只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瞒”和“骗”民众,民众也是处在了自己“瞒”“骗”自己的状况之中。试问这样“瞒”“骗”民众的知识阶级的存在,这样“瞒”“骗”自己的民众的存在,怎样能够去透彻的感悟到“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8]这样的生存的道理呢?
鲁迅用尖利的文笔不断地揭穿谎言与欺骗,一方面是对其虚伪的嘴脸进行控诉与批判,让民众看到在这“瞒”与“骗”虚伪背后牺牲的无意义和不值得的,牺牲之后又怎样了呢?是换来了更多的令人愤恨的“暴徒”的巫称和敌人虚伪的丑恶的嘴脸。最主要的目的也是要给革命者以教育,让我们在流血后受到教育,学会在揭穿“瞒”与“骗”之后来守护自己的生命。
四、用现实和清醒来保全生命
鲁迅始终正视现实,清醒地对革命的现实情况做出判断,他希望看到青年充满着热血和激情,但是他却是十分清醒的,他深知革命的道路充满着艰难险阻,革命者要切实的找到一条正确的、合理的革命道路来指引民众。他本人不会,同时也并不提倡随意的给予民众指导,如果确定革命的路是可以走的,是有希望的路那么就可以让民众从梦境中醒来,一起走向革命的胜利,而如果结束的只是生命,则是不可取的。一种对生命力的保存,宁愿暂且令其做梦也不愿意让其牺牲。希望革命,本身也在进行着革命,但是绝不是以人的生命的牺牲为代价的,他也在找改革的路在哪里,“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9]鲁迅对于生命的珍爱尤其是青年的生命,他在“歧路”说明他在寻路,而在找到一条可行的,通往成功的路之前,他不会让任何一个生命同他去冒险和试探,因此他不能“说话”。他只能用这残酷现实给予他的清醒,来告诫和呼唤民众也学会用这现实和清醒来保全自己的生命。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向一切阻挡生命发展的东西举起了投枪,并把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法则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10]鲁迅作为一位决绝的革新者,时刻在给予革命者乃至于整个世人以警示。他的生命意识中所体现出的坚决和博爱令人折服。
注释: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转引自袁良骏《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137页。
[3]李永寿:《鲁迅思想的发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1页。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忽然想到的(五至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5][9]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通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6]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7]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论睁了眼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255页。
[8]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上海文艺之一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页。
[10]王杰:《鲁迅的文化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王得后.鲁迅与孔子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一)[J].鲁迅研究月刊,2009,(3).
[3]李永寿.鲁迅思想的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6.
[4]王杰.鲁迅的文化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袁良骏.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M].北京出版社,1980.
[7]马良春.鲁迅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倪墨炎.鲁迅革命活动考述[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赵银花 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人文学院 133000;赵金花 吉林省辉南县第六中学 1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