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闲愁词具有较高的文化认识作用和艺术审美价值,值得认真研究。北宋前期闲愁词虽然数量不多,但独特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使它具有“闲淡华丽”的艺术特点。晏殊、欧阳修是北宋前期闲愁词的代表词家。
关键词:北宋前期 闲愁词 闲淡华丽
一、释“闲愁”和“闲愁词”
所谓“闲愁”,是一种超越现实利益之上,无关生理痛苦或物质生活需要,无关功名事业的成败得失,无端而来,不期而至,无明确缘由,轻淡缥缈却又很难消除的情绪或情感。它所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含蓄、朦胧的怅惘和忧伤。从本质上来说,“闲愁”更多指向具有普遍和永恒意义的宇宙人生,是积极进取的心灵在困惑和挫折中的潜意识的反应和流露。
“闲愁词”,顾名思义,就是用词体来描述、表达闲愁。据笔者统计,北宋前期闲愁词多达622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名家名篇不少,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同时,就词体特征而言,词体委婉曲折的体制和风格,也正好适宜于闲愁的表达,闲愁与词体的结合,使闲愁词具有了独特而深邃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样值得我们认真研读。特别是在传统词学家看来,闲愁词与闺情词、艳情词、写景词等传统题材词作一样,无疑也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类型。另外,北宋前期的闲愁词,还具有从唐五代向宋代发展变化的过渡色彩,在闲愁词的发展演进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时期的“闲愁词”进行专门研究。
二、北宋前期闲愁词的创作背景
(一)政治、经济及文艺的繁荣
要了解北宋前期闲愁词的创作背景,首先要先明确北宋前期的起止时间。笔者依据杨海明先生《唐宋词史》中的分法,将真宗后朝到仁宗朝的五十余年称为北宋词的前期。
“闲愁”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物质条件的,战乱纷争、民众流离失所的社会是不会产生“闲愁”的。北宋政权建立之后,社会政治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北宋前期还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这样的社会环境为“闲愁”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统治者重视文化的重建,词这一文学形式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兴盛起来,这使得“闲愁词”的产生成为可能。
(二)政治环境的束缚
虽然宋代的文人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拥有相当多的特权,但因为宋代官职制度的设置特意突出官僚集团之间的相互牵制,强调为官的循规蹈矩,很多文人一开始胸怀雄心壮志进入官场,做官之后却变得小心翼翼,无所作为。这种无法施展才能的痛苦始终困扰着他们,却又不能直言不讳,只能将这种感情隐晦地放在词中,借由“闲愁词”表达出来。
三、北宋前期闲愁词的艺术价值
纵观宋代闲愁词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闲愁词有着自己的特点,而北宋前期的闲愁词就独具“闲淡华丽”的风格。所谓“闲淡”,是指此时期的“闲愁”是一种淡淡的忧愁,是词人暂时摆脱了现实的束缚所表现出的心中较为隐幽的愁绪,这种感情相对其他时期来言要轻淡一些。而“华丽”是因为北宋对唐五代词风的继承,以及作词者多位居高位,所以此时期的闲愁词在气象以及用词上又具有华丽富贵的特点。
(一)北宋闲愁词的序曲
唐五代时期的“闲愁词”代表词人为李璟和冯延巳,他们的闲愁词作品,境界深远、风格清淡,同时笼罩着富贵气象,有着淡雅平和的气度。如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和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这种风格对于北宋前期的“闲愁词”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二)闲淡华丽是北宋前期闲愁词的显著特色
经过晚唐五代的歌词创作的高潮,又度过了北宋建国初期词坛的萧条期,词这一文学形式终于在仁宗年间迎来了它的春天。但这时的词还未完全摆脱唐五代时期 “词为艳科”的传统和特点,存在于这一时期的“闲愁词”也在这样的风气之下浸染上它独特的风格——闲淡华丽。因为没有沉重的忧伤所以闲淡,因为出身名门所以华丽。这个特点可以从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中感受出来。
晏殊和欧阳修是学习冯延巳而自成一家者,有所谓“冯延已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1]。继承发展了冯延巳词风的二人,其闲愁词作品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价值呢?
以晏殊的一首闲愁词《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为例。这首词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调遒上。书写伤春念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快,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2]此时虽然是宴饮歌舞、热闹享乐,词人却有着无法释怀的哀愁,这感情是悲年光有限,世事无常;是感叹时空距离难以逾越,感叹美好事物总会消逝。晏殊的词作中经常会出现这种对于时间空间的感叹,这和晏殊的身世经历和文人气质有很大的关联。对晏殊来说,即使身居相位,依旧小心翼翼,谨言慎行,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在连片的繁华背后,在繁华与繁华之间的凄凉间隙,晏殊将心中的愁绪用词这种当时还“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样式表现了出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踏莎行》)“须知一盏花前酒,占得韶光。莫话匆忙。梦里浮生足断肠。”(《采桑子》)“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破阵子》)只不过,晏殊这种感情总是婉转含蓄,细微平和的,极少会有直接坦率的诉说。同时,晏殊词作以气象取胜,他的作品中具有属于晏殊自己独特的富贵气象,宏大华丽却不庸俗。
作为北宋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虽然没有像晏殊一样“风正一帆悬”,但至少他得到了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两样东西——仕途上的显达和文学上的成就。所以,他也比那些一直在为功名,甚至是为温饱而努力的文人,多了一份闲情,一份感叹惋惜时光流逝,思索人生聚散的心。而他的这份愁思,也是在他政治上屡遭打击、心灵平复之后,才慢慢显现出来的。比如《玉楼春》(残春一夜狂风雨)。词的一开始就用了一个“残”字,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之后又用“断送”来表现词人的伤感。花的世界本来是很美好的,可是一夜的风雨之后,即使词人想要留春,想要留下这曾经艳丽的花,也无可奈何了。词人只能把酒危楼,向空阔的夕阳晚景,恳挚询问:“春归何处所?”可回答词人的只有无边的暮云和那远接天际的萋萋芳草。如此凄凉的景象,如此深挚的伤春,词人内心的悸动让我们也深受感染。对于欧阳修来说,将闲愁寄托于词中,应该也是在厌倦了官场的倾轧和争斗之后,离开是非之地,重新去思索人生、感叹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吧。欧阳修的闲愁词作品,在感情上比晏殊作品要深刻直白一些,这也和欧阳修的创作个性有关。
总之,通过晏殊和欧阳修二人的闲愁词作品,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北宋前期闲愁词的特点:二人皆为“富贵者”,二人闲愁词作品中都没有那种风驰电掣的破坏力,没有让人疯狂的激情,而是拥有如涓涓细流一样的温婉,如春风一样的轻淡,既婉约又华丽。他们二人的这种风格代表了北宋前期闲愁词的总体特点。
(三)北宋前期的其他词人
在北宋前期,除了晏殊、欧阳修两人的闲愁词作品数量较多,艺术价值较高之外,还有两位词人——张先、柳永,他们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对北宋前期闲愁词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尤其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是一首极有特色的闲愁词作品。写的虽然不外是伤春之情,却在这闲雅的环境之中显露出词人那自甘寂寞、郁结于胸的感情。
总之,在这些词人的闲愁词作品之中,没有苦大仇深的悲怨,没有衣食不饱的担忧,有的是一种萦绕心头、欲言又止的愁情,这种愁情在北宋初期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轻淡缥缈、耐人寻味。
四、北宋闲愁词的影响与评价
北宋前期的词风受到唐五代的影响,呈现出雍容华贵、典雅含蓄的审美特色。而该时期的闲愁词作品在吸收了这些特点之后,整体显出“闲淡华丽”的风格。这些闲愁词作品,是词人们抛弃了政治功利和世俗需求之后,内心最真实的忧虑和愁绪的触发和宣泄,这份难得的“闲愁”所包含的意蕴更接近宇宙人生的高度,其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也更值得人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词曲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唐圭璋,周汝昌,叶嘉莹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尹彤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