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75

[ 牛孝英 文选 ]   

李洱《你在哪》

◇ 牛孝英

  摘 要:李洱的《你在哪》对拜金主义进行了批判,小说对现实具有警戒意义,呼唤人们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时,注意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拜金主义 批判 警戒意义
  
  人应该以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即马克思所说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1]人的需求反应人的本质,但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的五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说:“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主要不是受到基本需要激励的,他们主要受到超越性需要——存在价值的超越性激励。”[2]这说明:人们要从物质生理欲望等基本需求中超越出来,达到高远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商品经济时代,容易出现拜金主义,对于拜金主义者,“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而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于是造成了人性的堕落。
  小说中的“她”就是一个人性堕落的拜金主义者。“她”是妓女,妓女和人性堕落之间不能划等号的。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有情有义的妓女形象,莘瑶琴和杜十娘等虽沦落青楼,却在盼望独立平等自由的爱情婚姻,一遇意中人便产生了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沈从文笔下的娼妓保持着湘西人的淳朴。《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里的水手说:“那婊子同我要好,她送了我那么多,还有栗子、干鱼。还说了许多痴话,等我回来过年咧。”而“她”只是把身体当作商品进行交易,顾客在她身上疯狂地发泄性欲,“跟磨盘一样,呼的一声就压过来,然后就是捅,捅,捅,没完没了地捅。”嫖客、妓女都已经物化了,所以小说中分别用“肉棍”和“门槛”称谓他们的私处。
  “她”的身上还丧失了母性的光彩。不慎受孕会影响女性的尊严和生活,一般女性都会选择堕胎,但胎儿又是自己的骨肉,对于一个人格健全的女性,就会陷入母性和尊严的矛盾之中。苏青的小说《蛾》中的明珠,在欲望之火的引诱下,不幸受孕,但堕胎以后,非常后悔,她骂自己“杀了自己的孩子,为了顾全面子,为了怕麻烦,可耻的妇人呀”。明珠身上体现了母性的高贵。本篇小说中的“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完全丧失了那种伟大的母性,“她”也不幸受孕,她把胎儿视作孽子,毫不留情地要做掉,当医生告诉她,她这种手术做得太频繁了,不能做了,她就试图服用药片把胎儿“弄死”,两个胎儿“被弄得上吐下泻的”。她为了金钱,便把胎儿加工成“侏儒”、“三条腿的怪人”、“没有眼睛和鼻子的小动物”那样的供人“观赏”的商品出卖。加工的办法就是吃一种毒药。她没有考虑孩子的命运,因为自己能发财,躺在床上兴奋得“难以入眠”。“她”没有资产,在商品社会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其间有许多无奈,如果作者把这些无奈表现出来,人物形象就会更真实动人。
  订购“商品”的是马戏团的,作为娱乐产业的从业者,他们应该寓教于乐,给人精神上的陶冶,但他们在拜金主义的腐蚀下,丧失了人性。他们对“原材料”进行检查,不顾惜孕妇的身体,让孕妇伴着音乐跳舞,以测试婴儿的体能。他们精于砍价,明知“她”怀的是双胞胎,却只要买一个,逼“她”降价出售。他们为了赢得顾客,不惜把婴儿弄畸形,他们是资产的占有者,是商品社会的操纵者,社会悲剧主要由他们造成的。哲学家是一个颓废的知识分子,他不关心社会问题,只是反表不实际的言论,只是用“玫瑰花”来换得性爱的满足,他不能完成拯救灵魂的责任。
  小说的叙述者是龙凤胎中的男婴,他身上体现了一种正常的人性人情。当他发现阿丫心脏有时乱跳,有时干脆不跳,且耳孔在流脓时,安慰她“死在腹中不见得是件坏事,你不要悲伤。”在医院,另一个胎儿因为要堕胎死亡而哭泣时,他劝他“既来之,则安之,别哭。”与阿丫的愚昧不同,他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当他们将变成侏儒时,阿丫以为是一种恩赐,他却意识到他们在被玩弄。他是拜金主义的批判者。对于作品中诸多异化的人物,他以旁观者的态度,幽默嘲讽的口吻进行叙述,颇有黑色幽默的味道。他母亲试图用药物使他们堕下时,每次厕所时,还随手带这一双筷子、一只锤子,用筷子挑拨粪便,为的是找胎儿的遗体;如果胎儿还活着,就用锤子把他们敲死。这是用虚构夸张的动作语言描写她丑态。订购畸形婴儿者,却大言不惭地自称“儒商”,具有反讽的意味。在打了两次催产针以后,他却“横着身子堵在门口,使他们在白等”。这表达了“我”对于拜金主义者的抗议。
  拜金主义在我国不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当今社会的精神现状,与物质的繁荣也许并不那么相称”[3],所以这篇小说具有警戒意义。“你在哪”是小说的标题,具有双关意义。它是小说中阿丫对“我”的询问,也是作者对国人的人性拷问,作者呼唤人们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时,也要注意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2][美]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5页。
  [3]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牛孝英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0)

李洱《你在哪》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