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说新语》众多人物中王戎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形象,引发人们诸多争议,本文试就王戎形象的复杂性进行探讨并由此分析《世说新语》刻画人物的的三大特色。
关键词:《世说新语》 王戎 互见法 对比法 比喻法
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深于热情的时代。”[1]《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就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物,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统计,《世说》全书(包括刘孝标注)所涉人物共达1500余人,[2]帝王将相、才子名士、佛门高僧、贵妇贤媛咸聚其间,有风骨清举的王羲之、孤傲清高的的嵇康、醉酒狂放的阮籍,更有许多任性洒脱、不拘行迹的人物,真正是一部名人的风流集。由于《世说》是一部笔记体小说,“记言则玄远冷隽,记事则高简瑰奇”[3],对人物采用片言只语式的记述,因此人物多以风骨神韵见胜,性格简单明朗。众多人物中王戎却是一位颇受争议的形象,性格呈现出复杂性,引发人们争议。
一、王戎形象的复杂性
作为士族大家之后,王戎在《世说》里虽不如王导、谢安、嵇康、王羲之等人令人倾慕,但他却自有一番个性,给人印象至深。
(一)家庭伦理的楷模
翻开《世说》第一门《德行》,就写到王戎: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虽是同遇母丧,王戎与和峤的表现就不一样,王戎并不拘于礼节的表面,但是却哀伤到“鸡骨支床”“哀毁骨立”的地步,因此受到刘仲熊的称赞,可谓孝的典型。《伤逝》里又记述: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在以雅量衡量士人品格的魏晋时代,王戎并不像《世说》中另一位名士顾雍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时“神气不变”,他悲痛得无法控制以至影响到山简,可谓是位好父亲。《惑溺》里还记述: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按古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当妻子亲热地称王戎为“卿”时,王戎感到不妥,予以改正,但在妻子坚持下,他也就顺从了,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留下了一段佳话和成语“卿卿我我”,可见他还是一位对待妻子宽容的好丈夫。由以上几则事例我们既看到王戎言行的与众不同,又看到他是一位对母至孝,对子至爱,对妻宽容的家庭伦理的楷模,是一位具有真性情的人物。
(二)廉洁奉公的表率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吏。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德行》)
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雅量》)
王戎父死,老部下感其恩德送丧礼钱给王戎是完全符合人理常情的,王戎却概不接受;别人送他布匹,他也不接受而且洋洋洒洒写封长信感谢人家。可以看出,王戎具有廉洁奉公的好品行。
(三)聪慧识人的才子
《世说》里记述王戎从小就有过人的才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其出众智慧可见一斑。而且他善于品评人物,经他品评的人物往往事如所言,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当时名士钟士季就这样评价过王戎:“阿戎了解人意。”(《赏誉》)
(四)幽默风趣的贤士
王戎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和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等人相提并论,虽排名最末,却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其幽默风趣时时显露。
“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排调》)被阮籍、嵇康等名流嘲笑为“俗物”,王戎并不生气,反巧语一击,体现了他的豁达与幽默。
(五)俭啬成性的吝啬鬼
前面所述都是王戎备受人称赞之处,集智慧、贤良、清廉、风趣于一体,加上“眼烂烂如岩下电”(《容止》),颇有神采,几乎称得上是完人,实乃当朝一风流名士。但本条才是王戎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也是王戎性格最具复杂性的一面。《俭啬》门里共记载了9则关于吝啬的故事,其中4则尽然都是写王戎的: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王戎女适裴頠 ,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悦。女遽还钱,乃释然。
看了这4则记述,令人不禁喷饭且难以置信,这位王戎家资富有,却每晚在灯下与夫人算计;侄子结婚送一件单衣还急着讨回;甚至家有好李,怕人家得了他家李子的种子而把核都钻孔,让人很难把这位中国葛朗台与前面所写的美好品德联系起来,名士往往视金钱如粪土,正如《世说》中的另一位名士王衍始终不在人前提“钱”字,逼急了也就称为“阿堵物”而已,王戎因此引来世人的讥嘲乃至鄙视。
二、王戎形象复杂性之评析
王戎形象之所以复杂就在于相差如此巨大的的性格统一于一人之身,因而引发了人们的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王戎这样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贤德之士是不会具有如此吝啬个性的,这不符合常理,他的吝啬做法是一种韬光养晦之法,是为了掩人耳目。因为魏晋时代是个战乱动荡的时代,政治斗争异常残酷,那些名士们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潜藏深埋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4],孔融、何晏、嵇康、二陆、潘岳、范晔、谢灵运等人都惨遭杀戮,士人们性命朝不保夕。在此情景下,聪明多智的王戎为减少当权者的猜忌,刻意做出此举,借整日沉迷于金钱之中以逃避当权者的猜忌,正类似于阮籍借醉酒拒绝与统治者司马氏合作一样。另一种认为俭啬就是王戎性格中的一面,他自然流露,不做作不掩饰,虽为世人所讥,并不在意,我行我素,显示出魏晋时代是一个极其宽容的时代,是一个士人们乐于表现真性情的时代。笔者赞成后者的说法,原因有二。
首先人物本身就是复杂性格的结合体,许多人身上都有看似矛盾的甚至是令人缺憾的性格:刘邦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却有贪财好色的毛病;曹操一代英雄豪杰,文才武略可是奸诈多疑为世人所诟;哈姆雷特热情、富有理想却犹豫不决。现代文学家正看到这一点,才在作品中尽力塑造性格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以给读者真实感。不能因为性格中有矛盾、乖讹处便认为不符合常理,就一定另有原因,其实这种性格的复杂性恰恰使我们感觉到这个人的真实性,而不是世上所无的“完人”,正像脂砚斋点评《红楼梦》中史湘云所说“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否则就是画上的美人了。
其次《世说》中许多名士都有怪癖不可思议之处,并非为掩人耳目。如《世说》还记载了其他名士的一些吝啬之举:
王丞相俭节,帐下甘果盈溢不散。涉春烂败,都督白之,公令舍去,日:“慎不可令大郎知。”(《俭啬》)
著名的丞相王导舍不得把甘甜的水果散发给大家吃,到腐烂了才不得不扔掉,这已经是节俭而近乎吝啬的了,可还不让长子王悦知道此事,王悦的节俭可想而知。可见在魏晋那个宽容的时代,士人们尽可大胆展现自己真实的个性哪怕是世人认为不可思议之处,他们毫不在意甚至洋洋得意。《简傲》第六条“王澄出任” :
王平子出为荆州。王太尉及时贤送者倾路。时庭中有大树。上有鹊巢,平子脱衣巾,径上树取鹊子,凉衣拘阂树枝,便复脱去, 得鹊子还下弄,神色自若,旁若无人。
在满路高官贤达众目睽睽之下,出任荆州的第一长官王澄竟脱下官服爬树掏鹊,还神色自若,旁若无人,正所谓“风流者,如风之飘,如水之流,不主故常,而以自在适性为主,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5]王戎家有万贯家财却如此吝啬固然让世人讥笑,但他并不贪取别人的钱财,也不像石崇奢侈糜烂,是他本真性情的流露,也是一种风流,是符合人们心中的名士风范的。
三、《世说新语》刻画人物三法
《世说》被称为是“志人”小说,“志人”之法当时并不成熟,但已代表魏晋时代最高成就了。王戎这个形象之所以复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与作者采用了多种写法有关,这些写法在《世说》中广泛运用,尤其是下面三种写法。
(一)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写人方法,即把人物的重点性格放在该人物传记里描绘,次要的性格放到他人传记里交代,两者互相补充,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整。如刘邦在《本纪》里具备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等性格,在他人传记里却又呈现出傲慢无礼、残忍好色的一面。刘师培曾指出:“小说家言,体近于史”[6],指的就是《世说》这类小说往往以史法、史笔来记录历史人物和事迹。《世说》采用了互见法,全书共分36门,分门别类地记述人物各种言行,同一人物在多门里涉及。作者在第一门《德行》里几处写王戎的优秀品格,把其他性格放在《雅量》《容止》《俭啬》《惑溺》等门里写,聚集起来互相补充、映照,让我们看到一个丰富复杂、鲜活生动的王戎。
(二)对比法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重视人物品评甚至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世说》记载了很多对人物的品评,专门的门类就有《识鉴》《赏誉》《品藻》,其他门类里也有很多品评,它是魏晋时代品评时尚的体现。品评往往离不开将人物放在一起比较,优劣自现。如前文提到的王戎与和峤同遭丧事时的不同表现。另外还有: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雅量》)
武元夏目裴、王曰:“戎尚约,楷清通。”(《赏誉》)
通过王戎与观者的不同行为表现出王戎惊人的胆量,又通过他人对比评价见出王戎清谈简约的特点。《世说》中类似这样通过比较来刻画人物的例子比比皆是,是《世说》的重要特色。
(三)比喻法
魏晋时期,在人性解放思潮的引发下,人物品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不再像汉代那样,只注重人物的外在形貌、功业道德,而是注重人物的风韵、才情、格调、气度等内在精神之美,“创立了诸如神气、神色、神情、神姿、神隽、神清、风神、风韵、风仪……等品藻用语和概念”,[7]其形式也实现了由直指到比喻的转变,即用某种自然景物来形象地比喻人物,展示人物潇洒的风度和卓越的神韵。
《世说》里有大量的比喻,为我们展现了晋人的生动面目:
裴令公目:“王安丰(王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容止》)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琼树 ,自然是风尘外物。”(《赏誉》)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以上比喻以岩下闪电形容王戎眼睛炯炯有神、以瑶琼树来形容王衍神姿与众不同,更以游云惊龙形容王羲之的风采绝伦。 这些妙趣横生的比喻也让我们今人充分体会到魏晋名士高超的文思才华和语言技巧。
《世说新语》写人的手法并不止于三种,为我们展现的是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给我们留下的是魏晋时代的文采风流,让今人无限向往。
注释:
[1]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4]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酒及药之关系》,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牟宗三:《才性与玄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7]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紫英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