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2期 ID: 153086

[ 李照冰 文选 ]   

寻觅人的本真反抗荒诞世界

◇ 李照冰

  [摘要]在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整个作品中弥漫着诗意的哀愁和对人类丧失纯真天性的痛惜之情。这一基调是体现在众多的富有象征意味的感性形象中的,作者通过众多的富有意味的感性形象,借用夸张的手法,将具体化、极端化的为各功利目的生存的人构成的荒诞异化的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与小王子孤独而珍贵的童真诗意形成强烈对比,以召唤人们内心潜伏的童心,反省功利化的生活。
  [关键词]纯真;荒诞;童心;功利化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写于20世纪中期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讲述的是被困于撒哈拉大沙漠中的飞行员“我”与来自B-612小行星的小王子一周的生活经历,其间,小王子讲述了他从家乡离家出走,途经6个小行星,最终到达地球的所见所闻。
  作品以很大的篇幅写了小王子在众星球和地球上的游历,这实际是进一步展示大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走火入魔、迷途忘返的情形。在途中,小王子遇到了国王、爱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等,这可以说是圣埃克·苏佩里本人人生阅历的真实写照。只不过以从外星球来的小王子为视角,这些人的滑稽和荒唐被放大了,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细想一下,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视角,圣埃克·苏佩里如果不从本身分裂出这样一个视角,他所看到的荒诞就不能如此夸张和变形,也就产生不了这样的既幽默又震撼的效果。这些都是什么人呢?权力幻想狂、自我崇拜狂、梦想发财狂、不能自拔的沉溺者、盲目忠于职守者、教条主义者,用小王子的话说是:“大人们真是怪的没法治了”。可他们就是世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物类型。带着失望与好奇,小王子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地球。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文中介绍到:“地球可是颗不同凡响的星球!地球上有一百一十一位国王,七千位地理学家,九十万个商人,七百五十万个酒鬼,三亿一千一百万个爱慕虚荣的人,也就说是差不多二十亿个大人。”从前面的描写看,我们知道这样的介绍无异于说地球是个可怕的“怪人集中营”了。
  作品接着写到两个地球人。一个卖解渴丸的,广告词是吃一粒可以一星期不喝水,节省“五十三分钟”,这是对我们地球上所有的科技发明的绝妙讽刺,因为所有的发明都是向着高效省时的方向努力的。小王子问道:“省下这五十三分钟干什么用呢?”那人说:“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小王子说:“要是我省下这五十三分钟,我就悠闲自得地朝一口水井走去……”这是一个有趣的循环。小王子提醒我们有的科技发明是与人性、人的诗意的栖居背道而驰的。水原本是生命之源,人体的百分之七十是由水构成的,而科技发明的止渴药,将水源与生命相隔离,而且仅仅是为了每周省下五十三分钟来无所事事。功利目的的心,永不满足的欲,已经把人类与生命本真隔离,甚至摆在了相互抵触的位置上。人已经不能诗意的生存,而是日益的钢硬化、刻板化,成为现代世界的“机械人”。
  小王子与扳道工的对话,也同样有趣和意味深长。令小王子奇怪的是,这些来去匆匆的旅客。他们在找什么?他们在追什么?扳道工说他也不知道他们在找什么,他们追什么。正如蛇所说的;“他们随风飘零,他们没有根,这使他们受了不少苦。”盲目的乘客,盲目的匆忙,我们每一个来到世间的人不就是这样来去匆匆的旅客吗?我觉得圣埃克·苏佩里对于他笔下的芸芸众生的描画是相当的悲悯的。一方面,人处于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中,另一方面,人类自身又充斥虚荣,麻木,空想,自私自利的缺点。正如小王子所说的:“你们这里的人,在一座花园里培植了五千朵玫瑰花,还找不到自己寻求的东西”,“他们蜷缩在快车车厢里,但是不知道这样匆忙的寻求什么。于是焦躁不安,团团打转……”人们被现代语境下的工具理性剥夺了诗意的生存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虽然众生百态,却都带着世俗利益熏心后的麻木与痴狂之态。
  小王子对他们的认识就是圣埃克·苏佩里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他们在功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离真正的生活也越来越远。小王子曾登上一座高山,当他说出:做我的朋友吧,我是一个人的时候,回答他的只有冰冷的回声。为什么小王子会成为独语者?回声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人们交际中间填满了金钱与利益,繁忙的物质追求使人的外壳越来越厚,人际缺失真情,已经日益变质,所以回答小王子的只能是回声。
  小王子失意于地球的旅行,他怀念家乡的诗意,因为他了解在荒诞的世界中,他只能是孤独的,忧郁的,这个星球无法带给他快乐,他想融入就必须将纯真的诗意剥离,而小王子的天性是无法容忍这种剥离的,他最终选择了自动从地球上消逝。作为一个温柔甜蜜满怀希望的结局,其中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哀伤绝望。作者试图用这种诗意的忧伤来震撼这个包着厚厚的异化之壳的世界,唤醒沉醉于功利世俗、无妄追求中的人们:从工具理性之毒瘾中摆脱出来,回归人的本质,回到人的主体性上来,诗意的生活。不过这又是何等的艰难,尤其是在二战期间,资本主义帝国争权夺利,荼毒生灵,作为一个爱国的飞行员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体会到了这种无能为力。小王子最终消失了,圣埃克·苏佩里并未讲明他死了或已经回到了故乡,在圣埃克·苏佩里的心中,诗意的陨落是现实的必然,他既不想回避,也不想就此放弃理想的可能性。诗意的最终结局在作者看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一抹淡淡的哀伤,却时刻提醒读者外在的诗意已经消失,内在的诗意却希望萌生。
  
  参考文献:
  [1]李千钧,李欣;《<小王子>的告诫:远离异化,回归本真》:齐齐哈尔大学报(社会科学社);2005年04期:99,101。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3]杨全:《诗与在——“诗意的栖居”何以是最好的存在》,《名作欣赏》1998年版。
  [4][德]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见海德榕尔《讲演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5][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寻觅人的本真反抗荒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