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维《鸟鸣涧》诗中的“山鸟”,不是鹦鹉、杜鹃等鸟。本文通过与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的比较、通过对山鸟意象与黄鹂意象的对比和《鸟鸣涧》中“山鸟”习性的探究,此诗中的“山鸟”当为黄鹂。
关键词:《鸟鸣涧》 山鸟 归隐 黄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鸟鸣涧》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关于该诗写作地点、写作时间不少专家学者曾撰文探讨,诗中“桂花”一词也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该诗中另一个重要的词语——“山鸟”却乏人问津,在各家诗词选本中,或忽略不解,或语焉不详,没有较为详细的解释,也没有专文论述。对此,本文试图对“山鸟”进行一番探究,以求教于方家。
“山鸟”这一词较早出现在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故曾子倚山而吟,山鸟下翔;师旷鼓琴,百兽帅舞。”山鸟与百兽对举,可知此山鸟是泛指。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有“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此中山鸟与野兽并出,也是泛指各种山林之鸟。嵇康诗云:“鱼龙瀺灂,山鸟群飞。”山鸟和鱼龙成对,此山鸟也是泛指。庾信《奉答赐酒》诗“仙童下赤城,仙酒饷平王。野人相就饮,山鸟一群惊。细雪翻沙下,寒风战鼓鸣。此时逢一醉,应枯反更荣。”也无从准确得知“山鸟一群惊”中的“山鸟”到底是什么鸟。
这些山鸟都是统称,泛指山林之鸟,没有具体的指向,也无从探究这些山鸟到底是指何鸟。不过,在另外一些诗篇中,诗人明确指出了山鸟是何鸟。
一、“山鸟”是鹦鹉。裴说《咏鹦鹉》:“常贵西山鸟,衔恩在玉堂。语传明主意,衣拂美人香。缓步寻珠网,高飞上画梁。长安频道乐,何日从君王。”《埤雅》卷九云:“鹦鹉,人舌能言。青羽赤喙,其状如鸮。”《尔雅翼》卷十四云:“鹦鹉,能言之鸟。其状似鸮,青羽赤喙足。陇右及南中皆有之,然南鹦鹉小于陇右,飞则千百为群。俗忌以手触其背,犯者多病颤而卒。名鹦鹉瘴。”这说明古人很早就知道鹦鹉能学人说话,中国南北地区都有。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南中指南部地区。南北的鹦鹉有差异,一小一大。“飞则千百为群”说明鹦鹉喜好群居生活。
二、“山鸟”指杜鹃。张琦《子归啼》:“江天夏夜露气清,山鸟忽作断肠声。莫道啼多不解意,催人归去最分明。”陈造《出郭》其二“可堪山鸟劝归去,拟为莼羹乞长假”。“劝归去”,乃是子规鸟的叫声。子规就是杜鹃。《埤雅》卷九:“杜鹃,一名子规,苦啼,啼血不止,一名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凡始鸣皆北向,啼苦则倒县于树。”相传为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其声哀切。杜鹃鸣叫凄苦,常是悲情的形象代言人。
三、“山鸟”指婆饼鸟。梅尧臣诗《山鸟》:“婆饼焦,儿不食。尔父向何之,尔母山头化为石。山头化石可奈何,遂作微禽啼不息。”《事物纪原》卷十对“婆饼”的解释是:“昔人有逺戍,其妇山头望之,化为石。其姑为饼,将以为饷。使其子侦之,恐其焦不可食也。往已无及矣,因化此物。但呼婆饼焦也,今江淮所在有之。”宋王质《林泉结契》卷一:“婆饼焦,身褐,声焦急,微清,无调。作三语:初如云婆饼焦;次云不与吃;末云归家无消息。后两声若微于初声。”此鸟也带有悲情色彩。
四、“山鸟”指鹧鸪。蔡戡《子真新篇愈出愈工压倒元白三叹不已勉强再次前韵》:“祇怜鱼贯挽舟人,堕指裂肤声苦剧。东风吹作一尺泥,山鸟却愁行不得。”鹧鸪的鸣叫声音近于“行不得也哥哥”。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六一:“鹧鸪似雌雉,飞但南,不向北。”杨孚《交州异物志》云:“鸟像雌雉,名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徂。”鹧鸪倾诉的往往是思乡之情。
五、“山鸟”指提壶鸟。董纪《短歌行》:“山鸟日日唤提壶,劝君酒尽须更沽。千金五花不足惜,莫计囊中钱有无。人生百岁几时好,大是愁多欢乐少。朝见开花暮落花,昨日朱颜今日老,为君起舞为君歌,当年不乐奈老何。”《山堂肆考》卷二百三十七“提壶,提壶鸟,以其声呼提壶,故名。生山林间,大如雀,身黄緑色”。提壶人生,享受生活,这是古人在无奈之后的一种潇洒选择。
六、“山鸟”指画眉。梅圣俞《画眉》诗:“山鸟本无名,两眉如粉画。”《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一千二百六十卷:“画眉,似莺而差小,色褐眉白,善鸣好斗。”欧阳修《画眉鸟》诗云:“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髙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山丘的浓密灌木林中,喜欢在晨昏时于枝头上鸣唱。画眉性格隐匿、胆小,领域性极强,雄鸟性凶好斗。平时只有在秋季才会三五成群的出现,叫声明亮悦耳,为鸣鸟中之佼佼者,常被捕捉饲养而成为笼鸟。[1]
以上这些有名姓的山鸟,均与《鸟鸣涧》诗的意境、意义不相符,不应是其中一种。
不过,在唐诗中,有一首诗和《鸟鸣涧》无论是从题目上,还是从内容上,有诸多相同之处。这首诗就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题目上与《鸟鸣涧》有一字之同,而且是个关键字“涧”,交代了鸟之所在地——山涧;这两首诗所提到的季节一致,“春山”和“春潮”告诉人们这是春天;“时鸣春涧中”、“上有黄鹂深树鸣”,写鸟叫用的都是一个 “鸣” 字;而且这鸟都是栖息在树枝上的。从整体上看,两首诗的意境和意义指向也都非常相近,都有隐逸思想。从这诸多细节比较看来,这只鸟和鸟鸣涧中的山鸟非常相似,不过这只小鸟有自己的名字——黄鹂。如此以来,《鸟鸣涧》中的“山鸟”极有可能是黄鹂。
黄鹂,也名黄鸟。“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或谓之黄鸟。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鵹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抟黍,关西谓之黄鸟,一作鹂黄。当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不亦是应节趋时之鸟也。或谓之黄袍。”(《陆氏诗疏广要》卷下之上)尔雅云:“皇,黄鸟。郭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又云仓庚,商庚。又云鵹黄,楚雀。又云仓庚,黧黄也。注其色黧,黒而黄,因以名云。”(《六家诗名物疏》卷一)格物总论云:“莺,黑尾,嘴尖,红脚,青遍身,甘草黄色,羽及尾有黒毛相间,三四月鸣,声音圆滑。”(《六家诗名物疏》卷一)之所以认为“山鸟”是黄鹂,主要依据如下:
其一,从王维和韦应物二人的生活及思想比较来看,二者有着一定的渊源,所写之物可能存在着构思上的撞车。据史书记载:“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卷一百九十)韦应物“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除地而坐。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漫,锼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韵谐婉,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在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七)两位诗人,一位是奉佛蔬食,一位是鲜食寡欲,情性相近,并且二人诗歌创作风格都可以追溯到陶渊明,其诗歌中都有隐逸思想的流露。如此,二人的创作就存在着“撞车”的可能,出现诗人略见所同的情况。由此,也就可以认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与王维的《鸟鸣涧》诗是相互印证的。所以,王诗中的“山鸟”可能就是韦诗中的黄鹂。
其二,山鸟意象含有隐逸之意,与黄鹂意象所指相近。王维另有写到山鸟的四首作品是:
竹里馆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出入惟山鸟,幽深无世人。
寒食汜上作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李处士山居
君子盈天阶,小人甘自免。
方随炼金客,林上家绝巘。
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
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酬诸公见过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屏居蓝田,薄地躬耕。岁晏输税,以奉粢盛。
晨往东皋,草露未晞。暮看烟火,负担来归。我闻有客,足扫荆扉。
箪食伊何,副瓜抓枣。仰厕群贤,皤然一老。媿无莞簟,班荆席藁。
泛泛登陂,折彼荷花。静观素鲔,俯映白沙。山鸟群飞,日隐轻霞。
登车上马,倏忽云散。雀噪荒村,鸡鸣空馆。还复幽独,重欷累叹。
“落花寂寂啼山鸟”、“清昼独自眠,山鸟时一啭”、“山鸟群飞,日隐轻霞”,在展示生活落寞孤寂的同时,也有无世事烦扰的快乐,诗中浸润着禅意,流露出作者归隐的意向。这与《鸟鸣涧》在思想上是一致的。而黄鹂从《诗经》开始,就带有隐逸的指向。这一点体现在王维另一首直接写到黄鹂的诗《积雨辋川庄作》中:“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王右丞集笺注》卷十)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阴阴夏木啭黄鹂”,黄鹂在浓密的树林中,自歌自赏,自得其乐,无疑是诗人心中的一个归隐意象。从这一点来说,黄鹂和归隐的“山鸟”相契合。
其三,从鸟的习性来说,黄鹂的特点与《鸟鸣涧》中“山鸟”的特点相一致。“月出惊山鸟”,意为月亮出来的投影,惊动了栖息在树枝上的鸟儿。如此细小的变化,竟会惊动鸟儿,可见此“山鸟”的警觉性非常高。在诗文中经常出现的小鸟,具有这一特点的,也就是黄鹂。“黄鹂类属黄鹂科,典型的林栖鸟类。鸣声悠扬动听,似笛声,有时也有似猫叫的声音,十分特殊。黄鹂是一群机警的林栖食虫鸟类,多生活于高大浓密的林间。”[2]从鸟的警觉性这一点上,黄鹂的习性与诗中“山鸟”非常接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鸟鸣涧》一诗中的“山鸟”当为黄鹂。
注释:
[1]参见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1388.htm。
[2]鲁长虎,费荣梅编:《鸟类分类与识别》,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参考文献:
[1]林邦钧.诗情·画意·禅理——王维《鸟鸣涧》试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89-90.
[2]蒋施渊.《鸟鸣涧》中的“桂花”小议[J].中学语文,1984,(12):33-34.
[3]田根胜.意趣幽玄 境与趣合——王维《鸟鸣涧》释微[J].名作欣赏,2001,(6):100-104.
[4]王怀义.从《鸟鸣涧》看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J].语文知识,2003,(10):41.
[5]张晚霞.古诗中黄鸟意象浅析[J].文学教育(上),2007,(8):122-123.
[6]鲁长虎,费荣梅.鸟类分类与识别[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254.
(张传刚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