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诵读都是基本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诵读借助声音来体验语言文字外表下的文本形象,与倾听相比,诵读调动了更多的感觉器官及脑功能,强调了视觉与知觉的作用,从而可以增进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感悟。
诵读这种最具生命力与感染力的方式,在对学生心智的开发、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健全方面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诵读教学意义重大。
仅凭课堂时间进行诵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定要建立长期系统诵读的构想。诵读旨在培养语感,重在长期坚持。要求学生出声读,反复读,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相互作用,使大脑逐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自主诵读中感知、积累,实现认读、吟哦、融情和感悟,将诵读内容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这一切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诵读来实现,避免架空分析和肢解文意。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习惯。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要勤于深入思考,疏通文字障碍来读,理解文意要点来记,熟读成诵。
由于诵读内容的不同,诵读可以分为几个不同能力层次,包括朗读、熟读、情读、背读等,要求也不同。对于需要精读鉴赏的内容,分阶段让学生自主诵读。可分为初读感知阶段、细读感悟阶段、熟读背诵阶段、回忆巩固阶段。
初读感知阶段,要让学生自主地、大胆地诵读,注意字音准确,连字成句,让学生能够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全文。这一阶段允许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存在模糊。但要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扫清读音障碍,初步理解文意,划出关键句,把有疑问的地方用笔记下来。
细读感悟阶段,要求学生针对文本中的关键词与含义深刻或有暗示意义的语句进行细致地、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再现文中的情景,自主进入文本所描绘的境界当中。通过反复读,逐渐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与内涵。对于学生并不完善与成熟的想法,教师要予以鼓励,启发学生畅言自己所感,张扬自己的个性,增强自己的信心。
熟读背诵阶段,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情感与抑扬顿挫的诵读形式在脑海中确定下来,最终实现文本的内化,形成自己的语感,丰富自己的语汇。
在回忆巩固阶段,更可以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了解遗忘规律与记忆窍门,及时进行自查、互查,对所诵读的内容进行回顾与反思。
在具体诵读中要依据文体的特点,进行诵读艺术技巧的指导。如同学哪个国家的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带到那个国家,拥有相应的语言环境,耳濡目染,学得就快。而文言文距今已久,许多词语从读音、含义到用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反复诵读,就难以营造文言语境,更难以体悟文字的精妙。具体诵读时,可以结合如下方法:了解背景,结合主旨句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细读人物语言行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处理好声音的表达,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的把握。同时,文言文诵读,教师的范读也起到引领性的关键作用,教师除了注重对声音的叩击,还要注意表情的感染,动作的辅助,让教师本身的素养和功力得以展现,让学生产生敬佩感、幸福感,争取使原本不喜欢诵读的同学加大对诵读的投入,增强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诗词的诵读要给诗歌配画面、化诗为文、名句点评、仿写缘情等。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深厚,运用这一系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入到诗词情境当中,从字面到文后,从意象到情感,深度体悟其思想内涵。朱熹曾强调读书“不可牵强附会,只是要多读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以,熟读成诵仍然是古诗词诵读的不二之法。
现代诗歌具有自身的特点,有的三字一停顿,有的两字一停顿,节奏感很强。要根据语义划分好停顿位置,还要注意一般把停顿前的一个字的读音拉长一些。从这些点滴的方法入手,让学生大胆诵读,自主体悟,发掘潜能,提高原有水平。
当然,诵读时一个基本功,也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之一。会读,才进一步会解,会解才进一步彻悟。感此,笔者谈及了关于诵读的一点教学体会,以供参考。
唐媛媛,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