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3379

[ 唐媛媛 文选 ]   

中外传记作品教学初探

◇ 唐媛媛

  黑龙江省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采用的是文选的形式,提供了古今中外10位杰出人物的传记以供学生阅读。其中前六篇是精读,再加上两篇略读,两篇课外阅读。学生阅读传记的过程,是与传主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与传记作者就传主的评价展开思想碰撞的过程,是自己的内心受到涤荡与洗礼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对话与交流,通过传主的人生轨迹,结合时代社会背景,分析个人先天因素和外部环境等的关系,客观、理性、全面地把握传主的功过得失,对其进行评价,同时又能体验传主的内心情感,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心智的启迪,在理性反思下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人生鉴戒。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本教材的教学与研究。
  笔者认为,传记的教学,应该采取特殊的教学形式。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选文又是传记的截取部分,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全传的阅读,所以,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一位杰出的人物,必须先“放”,后“收”,也可以说是“形放”“神收”。传记的教学需要三步完成:
  首先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通读文本,整理信息,总结特点,做读书笔记;然后在课堂上集中交流,总结学习体会和认识;最后是合作探究的过程。十位不同领域的人物,都分别在哪些领域有所贡献,其主要业绩是什么,作者又是以什么方式为其做传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传记选读共有精读六篇:《杜甫》《鲁迅》《毛泽东》《贝多芬》《达尔文》《马克思》。
  依据阅读传记的课程目标:“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应重视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教师的准备方面。在备教材方面,教师要对系统的传记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研究,认真研读选修教材本身。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每位教师依据各自擅长的领域为组内成员提供相应的备课参考,解决一方面的问题,汇总之后资源共享。在备学生方面,还要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接受习惯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再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只有了解了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了解了学生急需补充加工的知识与能力,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教百会。在具体设计思路的时候,教师自身一定要有宏观的、全局的意识,不要拘泥于一些细节上的小问题,要把握整体的方向,给学生以有效的内容。
  其次是长文短教的问题。传记之所以看似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讲授,主要就是因为篇幅的问题。每篇传记的内容都很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切实有所收获呢?我觉得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与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段能够打动人心、精彩绝伦的导入语。
  第二,要能用金字塔的形式将传记分层概括。第一层,用一句话概括本传记的内容;第二层,从结构上帮助学生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找到层次感;第三层,将本传记想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设置成有梯度的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能力水平进行有选择的定位,将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分到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这种金字塔结构,不但从时间上来说是由短到长的,从难度上来说也是逐级深入的。这样,就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了一个整体的学习框架,更好地进入自己的学习角色当中。运用一些表格,将信息进行量化,直观具体地展现给学生,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第三,就是要把握好必须落实的教学点跟学生的兴趣点。对传记纪实类作品教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四点是需要注意和落实的:
  (1)把握作品的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2)在人物传记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3)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4)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在增强学生兴趣方面,教师应调动起所有的神经,搜集归纳多种方法,并尝试着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比如,课型可以多样化。
  另外,还应注意避免一些问题。如避免过于追求系统和深度。高中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专业理论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而主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尤其是拓展时要注意适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实际问题,只要善于总结,勤于思考,精于反思,定会稳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选修课教学上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唐媛媛,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本文编校:老 猛

中外传记作品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