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初中教材,《出师表》有些词句不好理解,对这些疑难词句,有的课本未注,有的虽有注释。但或者语焉不详,或者尚有值得商榷之处,这给准确地译解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下面列举一些,辨难析疑,以供参考。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许多同志认为,句中的“存亡”偏于“亡”义,是偏义复词。是否偏义复词,在语法形式上很难辨别,必须结合语境分析。诸葛亮在率师北上伐魏前上书刘禅陈情言事。给刘禅提了一系列的建议,并大加劝勉。在他看来,虽然“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但只要刘禅按照他的建议去做,蜀国还是大有希望的。所以,“存亡”还是理解为并列的一对反义词为好,“存亡”,即或存或亡,不是存就是亡,能按照他的设想去做则存,否则就亡。这就是“危急”时刻。如果“存亡”只有“亡”义。后面一系列的建议也就无从说起。此句可以译作:“这实在是十分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对这句话的理解。黄岳洲先生的《文言难句例解》所论甚详、甚确,可参。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对“陟罚”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动词,“臧”是赞美,“否”是责备。一种认为是名词。“臧否”即“善恶(者)”。两种说法都有根据。课本注释采用后一种说法。按,如把“臧否”视作名词,这里就是用的“合叙”。“陟罚臧否”就是“陟臧罚否”,奖励、提拔良善者,惩罚奸恶者。下文“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也是合叙句,意思是若有作奸犯科者,宜付有司论其刑罚:若有为忠为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奖赏。此句中的“异同”,才是偏义复词,意思是“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课本注释注得很确。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课本注:“郭攸之、费袢是侍中,董允是侍郎。”按,这里也是合叙,意思是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合叙也称“分承”,指将本可以分别叙述的事情合在一起来写,句中的词语都有承接关系。如《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就是“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运用合叙,主要是使行文简练、紧凑。合叙是文言中十分多见的句式,中学文言课文中也常见,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种句式的特点。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感激”。课本未注,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理解为今义的“感激”。按,“感激”是两个词。《说文》:“感,动人心也。”“激”,“激发”之意。《汉书·高五王传》;“激秦孤立无藩辅,故大封同姓。”颜师古注:“激,感发也。”“感激”是指为某种情事所感动,激发起某种感情。这里是说刘备三顾草庐,向诸葛亮虚心请教。诸葛亮由于感动而激发起决心报效献身的感情。下文“臣不胜受恩感激”同此,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当是“不毛之地”的省称。课本注“不毛”:“不长草(的地方)。”此注让人费解;诸葛亮所去之处,不是沙漠地带而是南方,再荒凉也不至于连草都不长。按,“不毛之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不长庄稼的土地或地带。形容土地荒凉、贫瘠。”“不毛”是指不长庄稼,不长庄稼不一定就不长草木。把“毛”解释为“庄稼”是有根据的。《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毛”是“苗”的通假字(“毛”、“苗”古音同),“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初生的种子植物。”故可指庄稼。《庄子·七臣七主》:“土地不毛,则人不足。”很明显“不毛”不可能指“草木”而是指庄稼。《出师表》多次选人中学课本,较早的课本解释为:“毛,指草木。”后来改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毛,苗。”注得很确,不知道为什么现行课本又作这样的改注。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侨谊友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