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散文意境创造中物我审美关系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归纳了散文意境创造中物我审美关系构成的四种主要途径:即物生情,意与境合;移物就情,孕育意境;发挥想象,虚设意境;执情强物,物我化一。人的主观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活动通过某种客观物象表现出来,达到情景、物我的融合统一,便能创造“意与境浑”,“意与象合”的意境。
关键词:散文 意境 创造 审美关系 探讨
散文被人们称之为“美文”,美在文情并茂,诗意盎然;美在有优美隽永的意境。要写出有意境的散文就要正确把握散文意境创设中物我审美关系的构成。古代文论有关形象思维的理论中曾提出过“意境”这一艺术概念,刘禹锡论诗时就说过:“境生于象外。”[1]司空图也说过:“思与境谐。”王国维把这一概念运用到词曲的创作和品评上说:“有境界则成高格。”而优美的散文一样是能体现“意境”的,古文家林纾就把这一概念运用到散文的创作和品评上来,讲写散文要“后文采而先意境”。
散文的意境创设中物我审美关系构成,离不开三个最为基本的要素:一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意);二是外在的客观景物(境);三是能引发读者想与联想的艺术空间。作者不论是描景、记人、写事,其目的还是在于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阐发思想,议论道理。因此,散文只有主观的“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物质的载体,用客观事物作抒情的中介之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寄情于景,都是这个道理。
散文意境创设中物我审美关系构成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即物生情,意与境合
就是托物寓意,触景生情,因情立意,从物象中引出思想感情来,这时,意与境巧妙遇合,于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文笔所到之处,物象变成意象,物境变成了意境,达到“神与境会”的境界。“即物生情”,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即写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不过将“无我之境”理解为“即物生情”,这个“情”是“我”看到的物的情态,这里显然并非真是无我,所以称“无我”还不如称“即物生情”更为确切些。[2]所以,散文意境的创设最重要的就是物我构成审美关系,做到情景交融,意象共生。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共四段,除第一段作必要的交代之外,以下三段三种意境,而每一个意境都是那么完整,那么逼真透脱,那么引人入胜。第二段着重写岳阳楼的壮观。这是一个客观描述的境界,与下两个境界相比,此意境的情比较淡远而洒脱,也比较客观有所节制,但依然是情满景中,从一个“胜”字起,情便入景,而用“一”字修饰“湖”就已经创造了一个统一而完整的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了。以下作者居高临下,俯瞰千里,君山可“衔”,长江可“吞”,气势何等雄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湖面何等宽阔;然后笔锋一转从空间的永恒转到时间的永恒:“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寥寥几笔,在阔大、宏伟的景物描写中已包孕着作者扩大的胸怀、永恒的情思。第三段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阴雨天气的凄凉图画,写了霪雨、阴风、浊浪、高空、远山、来往客商船只的樯倾楫摧、虎啸猿啼这一系列形象,构成了一片惊心动魄、萧条凄凉的景象。游人登楼远望,便会产生“悲”、“忧”、“畏”的复杂情感。第四段作者描绘了一幅风和日暖的欢乐画面。先写湖面的昼景,写出了飞禽、鱼类、植物的勃勃生机;再写湖面的夜景,写出了纤云皓月的美,渔歌互答的动人声音。游人登楼远望,便会产生“乐极”、“喜洋洋”的情感。此段情“乐”景“明”,形、色、声交织,充满盎然生机,如生命的律动,唤起读者的联想,去品味生活的情趣。本文三个境界,境境不同,各有自己独特的美。虽然三境呈现三种基调,三个层次,但最终又是不可分隔的,都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情水乳交融。
二、移物就情,孕育意境
物象描写只作为借题发挥的起点和序言,物为我用,触境而生意生情,再经过孕育、感悟而使物境变为意境。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借游山来说理的,从叙述游山开篇,再由游山的感受引发议论,表面是在写游山,实际是在说治事、为学的道理,由实而虚,满蕴着哲理意味。“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就是移物就情,物为我用,也是散文家信手写来,山川草木皆成意境的奥秘。
再如贾平凹《丑石》,揭示了美存在于平凡事物之中这样一个道理,这种平凡又寓含着不平凡。它具有不平凡的属性,却有着平凡的美德,能够忍耐误解、寂寞而生存下去。《丑石》所描写的那块石头,默默地卧在门前,人人嫌弃它,咒骂它,但实际上它是一块宝贵的陨石。正像那位天文工作者说的:“丑到极处,便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艺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持世俗之见都往往好以貌量物,懒于追寻事物的真正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有理想有节操而把全部身心投入工作和事业的人,往往为世俗之见所耻笑,而那些投机钻营的人,却为不少人所艳羡,这不是美丑的大颠倒吗?《丑石》的真正含义也正在于此。
三、发挥想象,虚设意境
因情因意而寻景寻物,甚至虚设物境来寓情寓意。当然,这与诗歌意境创设中化实为虚不同。俄罗斯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习惯在散文中用虚拟情景来抒写他的美妙理想与抽象理念,让他的散文显现出一种虚幻而又明丽的美。他在《鸽子》中编造了一个鸽子与暴风雨的美丽故事,用暴风雨的狂躁来反衬鸽子心底的安宁,抒写自己心底对宁静与亲情的渴望。他的《门槛》则用对一位女郎,即“一个圣人”跨过“门槛”的一种义无反顾的虚拟性描述,来表现自己对勇敢的献身者的崇敬与支持。由于《门槛》的主题是通过梦境来表现的,所以,从表面上看,全文自始自终给人以虚幻、朦胧的感觉,正如人们梦中所能见到的那样。他的《蔚蓝的王国》是描写这样一个梦中意境。蔚蓝王国是一个蔚蓝色的大海托起、蔚蓝色的天空覆盖下的美丽的世界。蓝天,碧海,宝岛;还有水晶碧玉,花香鸟语。这就是文中描绘的梦幻王国,比天堂还美丽。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之意,对理想生活和向往之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情绪,全都寄寓在这“蔚蓝王国”里,清新的自然,青春的朋友,温柔的太阳与波浪,令人心醉的花香鸟语……一系列优美的意象,组合成一个和谐、美丽的意境,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这个梦越美好,就越强烈地表现了对于梦中那种生活的热切追求,对自由、爱情诚挚的向往。因为现实生活中缺少这些,作者才会有如此强烈的渴求。显而易见,这个美丽的梦境,艺术地传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强烈的不满情绪。
四、执情强物,物我化一
作者自己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把这种感情著到物上,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即将物人化。如瘐信在北周愁苦,认为美好的春天也像秋天那样使人愁苦。晋代范坚写《美秋赋》,认为秋天也是美好的。唐朝贾至作《淝州秋兴亭记》称:“四时之兴,秋兴最高。”认为登亭观望,秋天兴致最高。[3]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袁鹰的《井冈翠竹》等,都是把物人化了。白杨、松树、翠竹的风格,就是作者寄希望于世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物我融合,意境深厚雄浑。“执情强物”,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有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的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达到物我化一的意境。
总之,在生活中,遇到了让作者“动情”、“动心”的物、境、人、事,经过思考,有了独到的感受,有了独特的领悟,也便有了“意”。然后再对自己所产生的“意”进行纵横开拓,多方联系比照,反复深入思考,就会使个人的一时之思,一己之得深化为一种普遍性的、首创性的情意。当人的这种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活动能通过某种物象表现出来,达到情景、物我的融合统一,创设了“意与境浑”,“意与象合”的艺术空间,便能产生美的意境。
注释:
[1]刘禹锡:《书董侍御武陵集后》.
[2][3]周振甫,冀勤编著:《钱锺书〈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文献:
[1]林泽龙.阅读·欣赏·写作[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2]林同华.美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杜福磊.散文美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4]丁世洁.文学鉴赏论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5][俄]伊凡·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散文诗集(全译本)[M].智量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路宏建 郑州 河南省民政学校 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