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泽东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从毛泽东超越境界的孤独、世俗情感的孤独和烈士暮年的孤独等三个方面探讨毛泽东诗词中的孤独情结。
关键词:毛泽东 诗词 孤独情结
20世纪的中国孕育了毛泽东这样一位革命领袖与诗人兼于一身的时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情操、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迈奇美的艺术想象、高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其诗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革命的宏志伟篇,又有政治家友谊爱情的真情小语;既有驰骋疆场的战歌,又有革命暂处低潮的悲凉心声……然而,人们似乎很少注意到其诗词中表现出来的孤独情结。
一、超越境界的孤独
毛泽东是领袖、统帅,是诗人。他既有眼光超前和斗争受挫不为人理解的孤独,又有精神境界过于崇高的孤独。其思想与时代总是相差甚远,时代所给予他施展抱负的余地远远无法满足他远大的志向,从而造成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最早的诗《咏蛙》云:“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言志”,诗人联系人民的痛苦、民族的危急、祖国的前途,写出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诗中“养精神”的蛙是万虫之主的英雄,很有“山大王”气概,但蛙是孤独的。显然,这里所咏的蛙是一个胸怀大志的青年形象的写照。从中我们不难体会,诗人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和远大志向一时不能实现形成的崇高境界的孤独。
1925年,身为共产党员并在湖南从事革命运动的毛泽东,在深秋的长沙,蕴蓄着主宰大地沉浮的胸中志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起首三句写诗人一个人独立在长沙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诗人的“独立寒秋”不是遁世出世的独立,而是入世的独立,是表面上一个人独立在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却心怀大志的独立。当时中国共产党处在不利的地位,党的活动受到限制,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逮捕他,他闻讯后来到长沙,继续从事秘密革命活动,自然只能独自在湘江的橘子洲头思索革命事业了。诗人在深秋独立于橘子洲头,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由世界引发深感自身不自由的慨叹,深思着中国革命的命运这样的大问题,因此,毛泽东的孤独是暂时没有找到出路的孤独。
毛泽东的思想敏锐、意识超前,以致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孤立境地,甚至当时的中共中央不能理解支持他,他心忧革命前途,感到孤独,于是登临赋词,抒发心头的郁闷。可是“无人会,登临意”,隐藏在磅礴壮丽诗词背后的是一颗非常孤独的心灵。《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篇下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诗人怀着这种心情登上有名的黄鹤楼。这是革命者担心革命事业前途的感慨。他登高不仅仅是来排遣郁闷苍凉的心情,而是表示坚持革命的决心。“心潮逐浪高”的心潮是忧患革命前途的心潮,联想到当时中央领导的右倾机会主义仍视对工农革命磨刀霍霍的蒋介石为“革命领袖”,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怎不“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既不能被人理解,正确的主张不能被采纳,甚至受到责难,他只能自问“黄鹤知何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他痛苦,他感受到时间的稍纵即逝和人世的短暂:“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他也只能写山写水:“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但在这明丽迷人的背后,谁能理解还隐含着诗人遭到排挤的孤独,革命受到重创的苦痛?
面对蒋介石第五次大“围剿”的危急形势,又加之李德“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诗人心情沉重。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究竟“谁主沉浮”,当时他又失去了施展抱负的职权,不难领会毛泽东内心深深的孤独,可谓“无人会”啊!
作者不只是一位诗人,而且是思想意识超前的统帅。不管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我们都能感悟到诗人的孤独。如在攻克娄山关时,吟出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样于凄清中寓悲壮的境界,这是写景,更是写心,是从中回味人生。
毛泽东是万众拥戴的领袖,他受到人民类乎神的“顶礼膜拜”。他真正热爱自己的人民,想和人民融为一体,但他知道,人民并不能了解他、理解他的真正感情。万众拥戴中的毛泽东感到孤独。其实,一个人越伟大,意识越超前,志向越远大,他必然也越孤独,就连他笔下傲寒怒放的梅也是孤独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里没有陆游孤芳自赏、凄凉无奈的“独自愁”的情调,而是一种高贵的孤独,是伟人深层精神的孤独,是精神境界过于崇高的孤独。
二、世俗情感的孤独
毛泽东与普通人一样,也有个人的孤独寂寞、甚至苍凉苦痛之感。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首云:“我失骄杨君失柳”。作者悼念的意思全在这两个“失”字上,不仅是失去、亡失之意,而且含有一种痛惜、无可补偿的心情。作者在对亡妻的思念中表露着自己深深的孤独情感,这是一种社会壮阔背景下衬托出来的感情,烙上了毛泽东孤独的个人痕迹。
鲁迅先生有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儿女情与领袖风采在毛泽东身上是统一的。他较早的《贺新郎·离别》: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阳,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生离死别,自古就是最动人心魄的事情,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分别了,从此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走上天涯远程,但诗人天涯孤旅是为了革命,为了救国的大事业,相思的孤独也将陪伴着他。
诗人多次与妻子离别,割断个人情感的“愁丝恨缕”,忍受“肠断”“孤旅”的悲苦。另一首《虞美人·枕上》也是抒写与爱人分别后内心的寂寞与痛苦,相思的孤单令人肠断。更让他孤独痛苦的是大儿子的牺牲,他欲哭无泪,只在心灵吟咏着北周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尤如此,人何以堪?”
然而毛泽东没有一味地沉湎于孤独痛苦的思索中,而是走向了人民,排遣心中的郁闷。他把毕生精力和全部情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先后有六位亲人献出了生命,人是有感情的,诗人他怎不孤独?
三、烈士暮年的孤独
毛泽东的思绪纵横着天宫人世,他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宣泄着感情。老年的毛泽东作诗不多,却仍以诗为伴,抒发着自己的感情。他在诗中吟着自己的孤独,如《七律洪都》:“鬓雪飞来成废料”、《卜算子·咏梅》中孤独的梅,也吟诵着前人充满孤独意象的诗,如高启的《梅花》“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晚年的毛泽东,孤独始终伴随着他。罗荣桓病逝,他亲自到医院向罗的遗体告别。一连几天,沉浸在绵绵不尽的哀思之中,很少讲话,怅然若有所失。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写来写去,终成一诗稿,即《七律·吊罗荣恒同志》,诗云:“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他没有来得及征询的“疑难”向谁去询问呢?只有将疑难始终潜藏在心底。陈毅去世后,他原不准备参加追悼会,却突然决定去,且连睡衣没来得及换下,他预感到在井冈山创立根据地的战友不多了。晚年的毛泽东病魔缠身,他的豪情减退了。当他的战友一个一个离他而去时,他也感到死神在向他逼近。他曾引用清人严遂《三垂冈》中“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两句诗说:“这两句诗,就是我现在的心境啊!”他心中翻腾的是何种心境呢?特别是董必武的逝世,更令他悲痛得断食断饮,沉默不语,却整整放了一整天张元干的《贺新郎》的录音,时而躺下听,时而用手击拍,还把原词“更南浦,送君去”改为“君且去,休回顾”,以寄哀思,悼亡友。1976年,毛泽东在病痛的苦闷中,相继失去了周恩来、朱德这些戎马相随的战友们之后,常常低吟着南朝诗人谢庄的《月赋》名句:“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不怡中夜”、“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在病榻上,毛泽东吟着庾信的《枯树赋》,甚至在弥留之际,一遍又一遍地听着《枯树赋》的录音,一直到去世。
人皆有孤独之感,作为伟人的毛泽东也不例外,他与普通人一样,有生死离别的忧伤,有孤独苍凉的体验。纵观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可以说孤独是其中反复回旋的一个旋律。
参考文献:
[1]贺敬之.中华文化的瑰宝 诗歌史上的丰碑[A].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一辑)[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蔡清富,李捷.新诗改罢自长吟——谈毛泽东对自己的诗词的修改[A].毛泽东诗词鉴赏[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何丰慧 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 7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