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简作为横跨绘画与文学两个领域的行家,她的文字表达尤其值得学写艺术随笔的作者借鉴。本文仅选取《山水叶子》一书中对“光线”的描述加以梳理与研究,并从观察视角与表达方式这两个方面着意探讨阿简描绘山水的特色与魅力。
关键词:绘画 光线 通感 联觉 阿简 山水
最初阅读阿简的文字是从《画室里的风景》开始的,那是一本定位于“与现代绘画大师的心灵邂逅”,又被媒体称为“绘画艺术随笔”的书。文字唯美而优雅,令人惊异。以画家的身份写作艺术随笔,通常被认为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去年9月,阿简写出了《山水叶子》,乍一看,似乎与她的绘画艺术无关,只是一本幽居山水的笔记而已,然而捧读之余,不仅令笔者产生了新的探究兴趣:画家描绘山水的文字与一般人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对此,阿简在《山水叶子·自序》中已经透露出重要讯息:“这本书还将进入景物内部,描述景物里那些细微的内容与变化。描述风、雨、花、草、云,甚而是空气与光线——光线是时间的另一个名字,景物镶嵌在时间的缝隙里,阅读者因为感受到光线的更迭,从而感受到一座山的呼吸与脉动。”我们不妨从《山水叶子》中拣出“光线”一词进行一翻考量。看看阿简是以怎样的视角与方式去描述作为绘画的重要元素——“光线”,又是如何从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地方以文字对此展开探索。
一、光线·色彩
“一天之中,唯有早上的光是乳白色的。”
“光线渐渐消退了鲜艳的光泽,从淡淡的红色转变为浅黄色,从浅黄色变为褐色,从褐色变成深咖啡色。”
“六月,碧绿的光线,长成了大棵植物的枝条,盘桓在我的头顶。”
对于山间的早晨,大多数人只会注意到“乳白色雾气”、“薄雾”,通常不会在意透过雾气的光线的色泽。作者还观察到黄昏时光线呈现出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还认定六月的光线是碧绿的,甚至还“蹲在地上,看着碧绿的光枝条”,以至于“发现每根树枝(指光枝条)和地面接触时,碧绿的颜色渐渐消褪,变成了铅灰色,之后,变成了深褐色”。色彩是绘画的另一个重要元素,画家对色彩的观察自然不同于一般人。
二、光线·声音
“我感到垂直的光束矗立在我的院落里,像一根根挺拔的青竹。我同时感到一些精致的笋尖,正在穿透我脚边的地板,发出清脆的断裂声。”
“我听见正午的阳光,在经过地板时的沙沙声。正午的光线是沉重的,因而落地有声。”
“接下来,一种真正欢快的声音出现了。弯曲的线条以从未有过的柔韧和光滑,在空气中流传着。连续跳跃的音符,在中午稠密的光线中闪烁。”
通常光线照射在地板上人们也只关注其结果,比如光线吸收了潮气,使得地板干燥,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干裂,可是作者更为关注的则是被人们忽略的过程。作者描述了光线穿越地板一如竹笋破土的断裂声、正午沉重的光线“落地有声”以及小鸟悦耳的鸣叫声如何在稠密的光线中穿行与“闪烁”。光线“行为过程”的声音部分得到了应有的想象,并提供给读者欣赏。
三、光线·味道
“一月,在午间伸出手,可以接到一捧盐粒。一月的光,是一片朦胧的、带有咸味的粉末。”
“蓬松的,像发酵面粉的,是四月午间的光线。”
“五月的午间……许多盏柿子花在午间的光线里徐徐落下……花香在光束间储存,像年幼之人,存放在夜晚烛火里的沉默的心愿。”
光线有味道吗?光线仰赖空气,空气也并非仅仅是供给光线的通道,还接纳有花草树木的粉末及气味。依据这样的前提,作者的联觉与想象成为可能:中午间的光线在一月是带有咸味的,在四月是“发酵面粉”似的,在五月是充满柿子花的芳香的。至于一月的中午的光线为何是咸的,而不是其它的,唯一的解释是作者所写的感觉是完全个人化的。
四、光线·形态
“风有时从四面八方向中心聚拢,光线时而变为一个葫芦,时而变作一只灯笼,悬垂在半空。风忽然变成一个小漩涡,这时光线被扯断,扭成一团毛线,在草丛中滚动。风有时乱糟糟的,没有头绪,光线随之变成一团乱麻,胡乱纠缠在一起。”
“四月蓬松的光,像挂在枝桠间的蛛丝,也被风一丝丝扯断,吹散。那一季,覆盖在山上的光是松散的,光线与光线间缺乏必要的粘合。一缕阳光,往往如一缕丝线,被吹向遥远。”
“房间里涌入的,是一些短促的光线。光线在进入房间时折断了,一支支箭在触到房间的四壁时,纷纷落下,落入房间平整的几何图形。”
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称为光线。光线是抽象的、概念性的,在实际当中不可能得到一条光线。作者将光线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状中解放出来,使其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造型。如在风中被吹得变成了“葫芦”或“ 灯笼”的形态,有时还被扯断,“扭成一团毛线,在草丛中滚动”。那些涌入房间的“短促的光线”有着如“一支支箭”一样的形态。这样的短光还可以“不断地积累,将明亮累至高耸的屋顶。”
四、光线·质感
“乳白色的光像柔软的金属,弯曲着从树叶的缝隙间穿过。”
“七月,没有办法,雨将午间的光浸湿了。我推开门,想要出去走时,总须撩起湿漉漉的线条,将它们分向两边。”
“光线衰老了,光线在照亮我的山、我的屋的过程中,变成了枯萎的线条。这些线条松弛地悬挂在树梢和花草丛上,变成一些闪着微光的尘埃和蛛丝,还未完全失去光彩,只在风景里收缩着,不再充盈饱满,不再尖锐锋利,在触到我的皮肤时,也不再使我刺痛烧灼……摸上去,也不再像丝柏坚挺的尖针,现在,光线已经冷却,像一团绒毛,在手指的揉搓中化为齑粉。”
作者的文笔在光线的色、香、味、形等方面已多有造诣,自然,触觉上的描画也是不能放弃的。作者化无形为有形,笔下的光线表现出“柔软的金属”、“湿漉漉的线条”、“枯萎的线条”的质感。有时,当“光线已经冷却”不再尖锐锋利,不再令人“刺痛烧灼”的时候,甚至能给人“一团绒毛”的感觉,最后还变成“齑粉”。
经过一番梳理,对于作者描绘山水的文字与一般人的不同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绘画者眼中的风景与笔下的文字打上了其专业的印记,并且在观察视角与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偏好与特色。下面从两个方面加以剖析。
观察·视角
美国的鲁道夫·阿思海姆曾说:“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也就是说,人们通常以与自身的关联为基准有选择地感受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作为画家的阿简主要从事的画种是油画。我们知道西方油画对于明暗的时间性与正确性的表现尤其讲究,甚至一度追求逼真的写实。到了印象派,特别注重探索和表现自然光微妙的色彩变化。因此,我们不妨大胆猜度作者对光色的细微变化的专注与兴趣是和她的油画专业身份分不开的。西方早期浪漫主义艺术的宗旨就是画家不应该只画眼前所见,而更应画内心之所见。表现主体的情感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可以说,所写的景物经由作者的遴选与过滤,而成为其内心之景。
画家的身份仅仅可以说明作者观察的视角,即作者与一般人不同的着眼点与特色。作者文字表达上的细致与精微,还来自于作者精到的观察与细腻的感受。也许作者的观察并非仅仅为了写作,作者在山水中悠然地开放着五官,产生多种感觉的心理、情感、认知、心灵效应,之后综合不同感官的感觉,形成整体印象。光线被写得如此动人,就在于作者的观察充满了唯美的意愿,具有某种情绪的倾向性。
联觉·通感
现实中,光线既司空见惯又虚无缥缈,至少在文字表达的丰富与生动上是难上加难。它与朱自清对荷塘的月色、白居易对琵琶女的乐声以及刘鹗对白妞说书的描写难度一致。其艰难就在以铺展于纸面的文字去描写只有现代技术手段方可保存的声色动态,但他们在写作方式上有一共同之处,即塑造“多重感觉经验的意象”。在阿简的《画室里的风景》一书中,最吸引我的是那篇《鸢尾花》,一连五个以“像”字为喻词的句子其实就是多重感觉经验意象的叠加,魅惑迷人,且充满征服力。这种“比喻式通感”的手法在《山水叶子》一书中同样比比皆是。阿简写来似乎并不十分费力,她“把相关的属性也给予生动的表现,艺术形象当然就显得丰满,具有了特定的深度”。使读者可以“感觉”到色彩,也可以“嗅”出形状,甚至可以“看”到了声音……沟通了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味觉,通过声响、色彩、质感、形态,塑造“多重感觉经验的意象”,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示光线独特的神采。可以说,这是横跨绘画与文学两个领域的阿简在文字表达上注重联觉与通感运用的结果。
对于光线的描写,仅仅是《山水叶子》中最与众不同的一小部分,作者还关注各种自然景物的造型、色彩与情态。比如自己幽居的山虽极为普通,却“像一个倒垂的U字,有着温和的曲线和厚实的体态”。比如,“柿树古怪粗糙的造型,正好需要爱舍柔美的形体加以调和”。比如,“当暮色落入地面,傍晚像一首悠长的歌谣来临了。傍晚有着瓷器般易碎的品格,有着衰弱诗人沉默的感伤。”以“歌谣”、“瓷器”以及“诗人沉默的感伤”来比况傍晚,这样的傍晚充盈着温暖的情绪,同时这一情绪又因为细腻的描述而变得真切可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绘画者,阿简是人文而唯美的。全书使用了吴冠中的水墨画幅,图文彼此映衬,共同营造出山水空灵清远的意境。
参考文献:
[1]阿简.山水叶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转引自徐永南.语言随想[DB/OL].http://xiaosanzi.blog.hexun.com/7246692_d.html,转贴2007-01-08 21:55:57.
[3]张少云.比喻的心理基础[M].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3).
[4]於贤德.论联觉、统觉和通感的联系与区别[J].文艺研究,1995,(4).
(陈桂莹 福州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