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95

  

达人不达 青藤长青

◇ 潘荣江 邹志方

  摘 要:凭吊历史陈迹和历史人物,是吊古诗特定的内容。周元棠的《青藤书屋吊徐天池先生》,两者兼而凭吊,可谓历来吊古诗的创新。
  关键词:周元棠 青藤书屋 徐天池 吊古诗
  
   青藤书屋吊徐天池先生
  奇才古为造物忌,况复灵根特表异。
  岂必聪明尽悮人,如何毕世终遗弃?
  天池先生产越州,性情潇洒兼风流。
  乌巾白袷不避俗,富贵功名何所求?
  或笑矜情太奇癖,不知自有凌云策。
  都缘傲骨本天成,难强朱衣点头额。
  青矜一领竟终身,何妨独善全其真。
  剞劂文章堪寿世,供养山水作游人。
  我来偶涉读书处,藤香袅袅垂几许?
  叶翻风起如怀人,花缀雨来如解语。
  千层翠荫散空庭,透入疏帘色倍青。
  萧斋寂寞谁为主?杜宇声声不忍听。
  欲寻陈迹劳冥想,但见烟痕侵虚幌。
  尚余半壁旧图书,留待后人恣珍赏。
  吁嗟乎,
  达人不达无奈何,诗魂酒魄难消磨。
  一腔豪气摩空碧,中原麟凤脱网罗。
  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楚。全诗八节,四句为一节,围绕徐渭生年,每节表达一个特定的内容。具体说来,第一节写灵根特异,奇才遭弃;第二节写潇洒风流,不求功名;第三节写奇策凌云,傲骨天成;第四节写终身不仕,文章寿世;第五节写青藤有情,怀人解语;第六节写空庭散翠,萧斋寂寞;第七节写半壁图书,供人珍赏;第八节写达人不达,豪气长存。其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也很清楚:因为徐渭是奇才,加以有灵根,因此为造物所忌。造物,就是造化,此处指命运而言。表面上宣扬一种宿命论观点,其实将责任推向社会,而且声明,并不是“聪明尽悮人”。由此,决定了功名富贵非徐渭所求,也便决定了徐渭的生活方式:头戴“乌巾”,身着“白袷”。袷是一种交领的大襟衣服,性情上“潇洒兼风流”。由此,又决定了徐渭的人生态度:骄矜自负,笑傲人世,为人奇癖,仿佛自己有深谋远虑而不知;对达官贵人,则决不肯摧眉折腰,因为有天生傲骨。这里,诗人点明“傲骨”两字,意在表明徐渭的独立人格,由此决定了徐渭一生只能是个书生,不能发迹。《诗经·子衿》篇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青矜即青领,为学子所服。既然如此,就只能遵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易》)的教导,“独善全其真”。既然如此,也就只能以文章书画寿世,以书生的本分,为社会尽责。要注意的是,诗人有意安上的“剞劂”两字。汉严忌《哀时命》中有“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规矩而无所施”之语,剞劂本指刻刀,表面看来,此处形容文章之突兀而富有气势。其实向读者暗示的是,虽然“剞劂文章堪寿世”,但得到的遭遇是“不用”,“无所施”,因此,只能“供养山水作游人”。到此为止,前四节扣住题中的“徐天池先生”来写。后四节,则扣住题中的“青藤书屋”来写。诗人写青藤,写得极富形象,也极有感情。不但写“叶翻风起”“花缀雨来”,而且写它“如怀人”“如解语”。徐渭生前赖以慰藉的青藤如此有情,则徐渭生前的落寞可知。不仅如此,即使徐渭故世,青藤依然知道将千层翠荫散向空庭,透入窗帘,使窗帘青色更浓。这就将青藤拟人化了。一个“空”字,将题中之“吊”意,略略透出。正因为“空”,书屋即“萧斋”(萧乃萧条之意)就表现为寂寞,也就自然地提出徐渭死后“谁为主”的问题。诗人很巧妙,为了表明青藤书屋“陈迹”难寻,只有靠冥思苦想来寻,便用不忍听之声声杜鹃的长啼诉诸听觉,便用烟尘之痕迹侵入虚掩的布幔诉诸视觉。唯一留下的只有“半壁图书”,让后人珍赏。这样,青藤书屋之荒凉就在目前,徐渭生前死后均不被人们重视,可想而知。一个“虚”字,又将题中之”吊”意再次挑明。鉴于这种情景,诗人悲愤之情难以自抑,于是发出“达人不达无奈何,诗魂酒魄难消磨”的长叹。“吁嗟乎”,是提示语,表感叹之深。达人,即达观的人。贾谊《鵩鸟赋》曰:“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诗人用这个词,意在表明,徐渭乃大观之人,即“物无不可”之人,照理应该显贵,应该世路畅通。但结果呢?不达。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穷,也就是境遇不好:世路被堵塞,一生不得志。写到这里,诗人余意未尽,面前荒凉的青藤书屋,竟浮现出一个新的境界:徐渭的一腔豪气上冲云霄,如原野上的麒麟凤凰摆脱了罗网,自由地奔驰、高翔。象征着徐渭死了,但他的精神永存。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独到之处。一是诗是吊徐渭的,因此自然地展现了徐渭的一生。这是一位艺术奇才,却终身潦倒。因此在展现中主旨分明,每一节中心突出,而且在语言表达上有意点明。如果我们将每节的重点词语罗列一下,便是:灵根特异——潇洒风流——傲骨天成——文章寿世——青藤袅袅——萧斋寂寞——半壁图书——一腔豪气。其中有形象,有神态,有情性,有业绩。这样徐渭便有立体感了。二是,诗人是在青藤书屋吊徐渭的,而青藤书屋是徐渭读书生活之所,因此以一半篇幅写青藤书屋,这样,便自然地展现了徐渭生活的环境和气氛。徐渭以青藤为号,可见对青藤的钟情。因此,诗人写青藤写得很有精神,很有人情味。在一定意义上说,青藤是作为徐渭的象征来写的。我们不妨说,见徐渭手植之青藤,如见徐渭其人。徐渭虽然一生不得志,但象征其人的青藤,对人世依然充满感情。这样的构思,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境界。三是诗人巧妙地以“奇才”发端,以“达人不达”收结,这便是全诗的诗眼。首尾照应,连成感情线索,在对徐渭的总体评价中,含有社会对一代奇才不公的不满。就“奇才”而言,诗中一再点明:“特表异”,“不避俗”,“凌云策”,“剞劂文章”“一腔豪气”;就“达人不达”而言,诗中反复申述:“造物忌”,“终遗弃”,“青衿终身”,“无奈何”。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两条感情线索的连结点,诗人指出:“诗魂酒魄难消磨。”一个“难”字,足见徐渭的人格力量。唯其如此,结尾的浪漫想象才有坚实的基础:“一腔豪气摩空碧,中原麟凤脱网罗。”
  这首诗抒情上自有特色。作为一首凭吊诗,以议论始,以议论终。中间的大段文字,无论写徐渭还是写青藤,尽量出以形象。这就使抒情本身具有形象性,不显得空泛。在感情表达上,层次清楚,又环环紧扣,不但一气流转,而且波澜迭出,这就使抒情的内涵更为丰富,深沉。在抒情过程中,诗人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有着主观情绪的渗透。从诗人对徐渭的同情和崇敬中,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自身的感喟,仿佛看到满腹经纶的诗人不为时用而投射的冷峻的目光,这就使抒情更为深切动人。为了有助于感情的抒发,诗人在选韵上亦有讲究:第一节是去声置韵,第二节是平声尤韵,第三节是入声陌韵,第四节是平声真韵,第五节是上声语韵,第六节是平声青韵,第七节是上声养韵,第八节是平声麻韵。这样,每节之间的韵律为仄——平——仄——平——仄——平——仄——平,读来更富节奏,也把诗人起起伏伏的感情表达得更为深沉,从中可见元棠公的诗学功底。
  吊古的目的在感慨现实。创作中必然情动于中,意在言外。元棠公是一位早熟诗人。早在六峰求读时,已如“一树夭桃隔院栽”(《 桃花》)、“一枝借得秦楼色”(《凤仙花》),才情满怀,令人钦佩。二十岁生日与吕菘扉等游兰亭、作联句时,便出以“倚马翻新曲”句(《庚午重九前一日,余二十初度,游兰亭》),以才思敏捷之袁虎自许,何况此诗作于“寄居蒋径已三年”(《春意书斋》)以后,则更以“古来豪杰不多得”之张良(《留侯》)和“史匠不绝书”之夏禹(《译岣嵝碑有怀禹功》)自期了。在封建社会,庸人高位、达人不达的情况比比皆是,元棠公当然难逃这一社会安排的命运。因此,瞻仰青藤书屋,凭吊徐渭其人,不能不联想壮志难酬之自身,不能不惜徐渭而自惜、哀徐渭而自哀,亦即借徐渭而抒发自己之志向和情感。全诗最后逼出“达人不达无奈何,诗魂酒魄难消磨。一腔豪气摩空碧,中原麟凤脱网罗”,便极其自然。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有言:“吊古之诗,须褒贬森严,具有《春秋》之义,使善者足以动人之景仰,恶者足以垂千秋之炯戒。”是诗有焉。
  
  注:周元棠(1791-1851),字笑岩,号海巢,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周恩来高祖,擅诗文,著有《海巢书屋诗稿》,又名《海巢书屋焚余诗稿》([三味书屋丛书之五] ,周元棠著,绍兴鲁迅纪念馆 绍兴越文化研究所1998年编印 )
  
  (潘荣江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312000;邹志方 绍兴文理学院 312000)

达人不达 青藤长青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