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85

[ 张占周 文选 ]   

同是天涯贬谪人,独自徘徊湘水边

◇ 张占周

  湘 中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除徭役赋税。)
  韩愈,生于768年;792年进士及第;803年,请缓征京畿百姓赋税,贬阳山令;806年为国子博士;818年为刑部侍郎;819年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822年为吏部侍郎;823年为京兆尹,复为吏部、兵部侍郎;824年卒。
  纵观韩愈的一生,充满了波折起伏。做过高官,也曾被贬,而且不止一次。这首诗就写在他第一次被贬之时。当时韩愈三十五岁,风华正茂,年富力强;本是大展宏图之时,也想成就一番事业,却因关爱百姓而被贬,如同高空中的风筝突然断了线,一下子栽下地来,其失落惆怅之情,可想而知。
  这首诗题目是《湘中》,文中又提到了汨罗、渔父,不难判断出写作内容与屈原有关,而从“无处奠”,又可推断出诗人是想祭奠屈原。历来屈原就被认为是爱国者的典范,而后人写到屈原的,往往是同病相怜,感慨自己的身世。
  韩愈也不例外,结合写作背景,诗人自己本是一生正气,一腔热血,不但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却横遭贬斥。这样的遭遇正如屈原,心向楚国却惨遭罢黜。诗人书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是为表现正直却遭贬谪之痛,才华无人赏识之哀。
  “猿愁鱼踊水翻波”,诗一开始,就让人心中一惊,同时表明感情基调。“杜鹃啼血猿哀鸣”,在诗歌中,“猿”这个意象一旦出现,就意味着感伤,即使没有“愁”字作陪衬,传达出的内涵也是十足的伤感。再加上“愁”,表达出的感情就更为明确了。而“鱼”非“跃”而是“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行动的艰难。这是为了表现出诗人人生路的坎坷和内心的痛苦。“水翻波”则写出了“水”的不平静,不难让人想到韩愈所处的社会背景。整句诗描画了一幅惨淡画面,为下文抒情蓄势。又勾起读者的疑问:此句描写的,到底是何处之景?
  “自古流传是汨罗”,这一句干脆地解决了读者心中的疑惑,这风起水涌之地原来是汨罗。联系屈原生平和诗人本人经历,可以推知他写屈原的目的,又为下文“无处奠”张本,因为只是“流传”是汨罗。另外,此句点出汨罗,再结合上文所写的此地特点,也可以理解成“猿”“鱼”和“水”这三个意象都在为屈原而伤感不平,当然,从而也表现出韩愈对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委屈。
  前两句是倒装。常规应先写地点,再摹景观;诗人却运用倒装,突出江景的愁黯惨淡, “猿愁”、“鱼跃”、“水翻波”,如同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三个画面,三个特写,活化出诗人的郁闷心境。同时设置悬念,勾起读者阅读兴趣。
  “蘋藻满盘无处奠”一句是说想祭奠屈原而无处祭奠。当初贾谊过湘水,也曾投书以吊屈原。而今韩愈也因被贬心怀惆怅来到湘水边,想借凭吊屈原一解内心忧闷,可是这么个小小的愿望却也因“无处奠”而难以实现。为什么会“无处奠”呢?这句引发人们的联想:可能因为此处只是“自古流传是汨罗”,而不一定真的是汨罗;可能因为韩愈觉得即使祭奠了屈原也难以洗雪自己受到的冤屈;也可能韩愈觉得屈原一身正气,无需后人祭奠。不管是因为什么,总之是想“祭奠”而“未祭奠”。韩愈就是因为心中有愁而来到湘水边,但旧愁未解,又平添“无处奠”之新愁。想销愁而愁又无可销,期间的酸楚,若非当事人,恐怕难以想象。
  “空闻渔父扣舷歌”让读者想到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描述的屈原投江的一个画面,屈原被贬后批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江上一渔父劝道:“举世皆浊,何不鼓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如今屈原已逝,渔父犹存,当然今天的渔父不再是往日的渔父,而今天的韩愈却受着与当年屈原一样的折磨。当年的渔父曾劝导屈原,如今,可有这样的一个渔父来安慰韩愈吗?
  渔父是隐者,弃世而独存。韩愈是清醒的,想救世而不得。即使真的有渔父出现,也救不了韩愈。就如同当年的渔父并不能改变屈原投江的想法一样。今天的韩愈救世的执着就如同当初屈原对楚国的赤诚,无法改变。屈原不可能随波逐流,韩愈同样也做不到弃世而独存。因为对百姓的爱,屈原投江;同样因为对百姓的爱,韩愈被贬;还因为对百姓的爱,韩愈无法超脱,注定痛苦。
  这首诗,言简意赅,准确地表现出了作者遭贬后的迷惘惆怅以及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
  感情丰厚,文笔奇崛;情景交融,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因遭受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而激起的无法平息的内心狂澜。成功地描绘出了一个被贬失意独徘徊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张占周 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 064001)

同是天涯贬谪人,独自徘徊湘水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