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99

[ 施书宇 文选 ]   

性格的两面人

◇ 施书宇

  摘 要:祁瑞宣作为《四世同堂》新派市民的代表,思想上既有老派市民遗留下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致使他在思想和行为上充满了矛盾。该文基于人物形象,分析了其性格的矛盾,集中体现为家庭观念和民族意识的矛盾,并追溯了人物形象两面性特点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祁瑞宣 《四世同堂》 性格两面性 历史渊源
  
  一、引言
  
  特殊的时代产生了特定的文化,火热的战争是文学创作的不朽源泉。二战,已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中,但那一幕幕充满着硝烟、充满着血腥的“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斗争,人们依然是刻骨铭心。在反映二战世界各族人民这场正义斗争的文艺百花园中,绽满了无数朵奇葩,现代长篇小说大家老舍的《四世同堂》就是其中最绚丽、最耀眼的一朵。
  《四世同堂》历时五年完成,是老舍作品中规模最大的长篇目巨著,“这部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痛为题材而写成的被征服者的痛史、恨史和愤史”[1]。在反映抗战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四世同堂》堪称别开生面的力作。与一般的同类作品不同,并没有重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丑恶,而是表现了广大市民在痛苦和屈辱中的精神折磨与巨大嬗变。
  《四世同堂》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为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其中推出的市民形象系列中的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三大形象最为突出。尤其是作为新派市民代表的祁瑞宣,他既有老一代市民身上遗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前辈所不曾接受的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思想和行为充满了矛盾,性格出现了两面性。正由于性格的双重性,也使得人物的形象变得鲜活起来。
  
  二、祁瑞宣形象的性格特征
  
  (一)瑞宣形象的两面性
  诚如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所言“他是属于民国的”。民国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代,清王朝已被推翻,但封建文化仍然大肆横行,而多种外国文化的进入,又使“民国”这坛死水起了一点微澜。
  瑞宣正是生长在民国这个特殊时代,受到特有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思想和行动上必然打上了民国这个特定时代的烙印。作为“四世同堂”的第三代,既有老一代人留下来的胆小守旧、软弱忍从的性格特征,同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接受了前辈所不曾接受的新教育,这就使他的思想和行动上往往充满着矛盾。
  他的性格矛盾集中表现为家庭观念和民族意识的矛盾。瑞宣是祁家的长房长孙,是家庭的柱梁。面对于民族灾难与外族侵略,他想过反抗,想为国尽忠,但又舍不得这个四世同堂之家,不敢懈怠自己在家庭中瞻老育小的职责。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他既想“尽忠”,又想“尽孝”,但只能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难以决断、苦闷不已。一方面,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另一方面,封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已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痕。软弱忍从,即不愿意冷淡谁,也不肯绕着弯子去巴结人。
  (二)性格两面性的体现
  瑞宣性格两面性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家庭观念和民族意识的矛盾,个人意识与道德伦理观念的矛盾以及内心思想与具体行为的矛盾。
  他向往恋爱神圣,婚姻自由,可是仍然娶了父亲为他定好的“韵梅”。他内心一直告诉自己不该把一辈子的幸福拴在一个不爱的女人身上,但他最后却这样做了。他做了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脸上还要带着满意的微笑。他不为别的,仅仅是不愿看、不忍看祖父、父母的泪痕和愁容。他为了大家的“难处”,而想得到全盘的体谅,脸上还必须露出一种“自我牺牲”的喜悦。
  他压根不想在敌人的枪口和辱骂下苟活着。看着小日本辱骂殴打同胞,他义愤填膺,也想咬一咬牙,不管什么父母子女,且去身赴国难,但在行动上却迟迟未这样做。他更不会像瑞全那样毫无顾忌地勇敢地逃出北平,进行新的生活。因为思想上他舍不得这个尚有点余温的家,也挣不脱封建的家庭观念这张牢固的大网。他明白中国人的惜命忍辱实在值得诅咒,常常为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也常常为我们的文化而担忧,曾经自责地说:“我是个妇人。”当看到老朽之年的诗人钱默呤尚能面对失子亡妻之痛,冒着生命的危险同敌人斗争,但自己正直壮年,且有文化却未能如此而感到羞愧自责。但他的内心并没有沉睡,永远是清醒的。醒了应该同敌人战斗,但瑞宣却迟迟未能同敌人进行真正的战斗。
  祁瑞宣的性格上固然有着许多所谓的“弱点”,但他不是坏人,仅仅是民国时代的产物。作为一名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着很强的民族意识。他也为日本人的穷兵黩武而咬牙切齿,也为同胞被杀戳凌辱而义愤填膺。他恨日本人,也恨那些不知廉耻的民族败类。他时时刻刻都想着为民族尽忠,为国家出力,但传统文化的束缚,个人的道德伦理观念,把他牢牢拴在家中。瑞宣正直善良,始终没有为一口吃食而丧失自尊与良心,他有一颗不堪凌辱、不堪屈服的心。牛教授、陈野求等多少和他类似的知识分子在斗争的熔炉中熔化了,变质了。“战争就是成金石,它考验着北平的每一个人。”[3]瑞宣在敌人的考验中挺住了,他也应该算“英雄”。面对于同胞兄弟、民族败类瑞丰,他义正严辞,慷慨激昂。面对于连条野狗都不敢得罪的诗人钱默吟的被捕,他义愤填膺。他冒着受连累的危险去帮助钱家,最后他真的受牵连了,但他始终没有为此后悔。他用一颗流血的心去安慰另一个不幸的人。面对敌人的引诱,他置之不理。他宁可站着累死也不愿意趴倒在敌人的监狱里。他极富同情心,为给钱默吟补身子,他宁可当掉棉袄,使自己冬天受冷。这些又使我们看到了他那令人敬仰的一面。
  家庭观念和民族意识的矛盾,个人意识与道德伦理观念的矛盾,随着爱国救亡激流的有力冲击,随着亡国奴生活给他的凌辱,使他受到教育和感染,从矛盾苦闷、优柔寡断中解脱,走上了反侵略的新生之路。祁瑞宣,这个特定时代所造就的人物形象,那种双重的矛盾性格,在人物形象的宝库中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环。
  
  三、祁瑞宣性格的历史渊源
  
  “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的生存活动”[4]。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无不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也会能动地在特定时期的人物身上打上时代的烙印。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和道德的侵袭与感化,在人们的心灵和思想上构建起了一座牢固无比的堡垒,许许多多的人就在这座堡垒中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两千多年来,很多人也想冲出堡垒去呼吸一点新鲜的空气,但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碰壁,他们就更加相信、认可了这张网。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从各个方面对人民进行奴化,进行思想封锁,要让他们唯命是从,于是人们的思想上又套上了一张网……
  瑞宣性格中的软弱忍从、胆小怕事的一面,正是这种封建传统观念的折射和体现。正是因为这种传统守旧、软弱忍从的封建思想与新式教育中宣扬自由、崇尚个性的冲突,致使瑞宣生活在优柔寡断、彷徨苦闷的生活中。老舍先生正是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这种“民族劣根性”,并以理性审视的眼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
  瑞宣性格矛盾的一面,正是封建时代一些知识分子思想和观点地折射和延伸。他思想性格特点并不是瞬时形成的,它是旧时代思想在新时代的延续。又因为处于民国这一特定时期,刚刚从封建社会的胚胎中蜕变出来,甚至还保留着封建社会的血腥和痕迹,正如一株古树上发出的一个幼芽,芽虽然是新的,但根本中还有很多旧的东西。民国这一特定时代也为当时社会迎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使瑞宣自己的性格中产生了与旧的传统观念完全迥异的新的东西。
  “一个特定时代人物必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祁瑞宣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在思想上必然带有时代的双重性特点,既想奋起反抗,却又软弱忍从。这种矛盾在祁瑞宣身上的体现,折射出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类型人物所拥有的光彩。
  
  四、结语
  
  祁瑞宣作为小说《四世同堂》中新派市民形象的代表,思想中存在着来源于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力。正由于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使他的性格中出现了家庭观念和民族意识的矛盾。瑞宣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既有着善良正直、不甘屈服的美德,又有着软弱忍从、忍辱偷生、敷衍苟且的一面,构成了人物性格多侧面的实体,使人物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瑞宣这一人物形象的两面性特点,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性格的两面性,成为瑞宣性格的典型特征,也使其成为现代文学中一种典型独特的人物形象。
  
  注释:
  [1][2][3]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5—136页。
  [4]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参考文献:
  [1]过渊弘.传统文化与知识分子—从《四世同堂》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看老舍的文化选择[J].语文学刊,2008,(4).
  [2]柳颖等.心灵的炼狱——试论高觉新与祁瑞宣的性格悲剧[J].安徽文学,2009,(7).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严杰.《家》与《四世同堂》中的“老大”形象比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S1).
  
  (施书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

性格的两面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