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炼字对于诗词创作十分重要,本文从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几个方面论述了诗词的炼字之妙。
关键词:炼字 动词 形容词 叠词 数词
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对于简短的诗词来说,每一个字都牵动着句义的表达,情感的抒发。一首诗词,可能因为一个字的恰当使用而熠熠生辉,也可能因为一个字的错用而黯然失色,所以文人在创作诗词时都非常重视炼字。
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地表达效果。在诗歌鉴赏中经常出现考查炼字的试题,或者让找出诗词最传神的字;或者给出几组词,从中选出最恰当的。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诗词中的炼字之妙。
一、动词的妙用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的这首诗歌的颈联历来被人称道,因为“咽”“冷”两字用得传神。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要哥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中各加一字。苏东坡在其中分别加入了两组字,第一组加入“摇”和“映”,即“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第二次加入了“舞”和“隐”,成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都不满意,自己在其中各加了“扶”“失”,苏东坡品味后不禁拍手称赞。我们细细分析,可看出苏轼的两组字虽然都有画面的动态美。但苏小妹用一个“扶”字将轻风与细柳拟人化了,写出了细柳的纤弱形态;一个“失”字,写出了淡淡的月光中梅花的隐隐约约、若隐若现,营造了朦胧的意境,更加传神。
从以上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诗词中关键字的词性往往是动词,这还是在于动词的功能性比较强,表现的范围更广。
二、形容词的妙用
形容词在诗词中往往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等,对描写事物特征,渲染人物情感,丰富画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唐五代时的词以温庭筠为代表,表现得婉约柔媚,他《菩萨蛮》里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两句对表现女子形象起的重要作用,就是从“懒”“迟”两个形容词体现出来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果有人欣赏自己的话,女子就不会在梳洗过程中表现出懒洋洋、慢悠悠的情态来。李清照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写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亮点当然是“肥”和“瘦”二字,本来修饰人体形的词分别表示绿叶和红花,含蓄地表达了她的伤春之情,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可见李清照构思的巧妙。
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容词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表示颜色的词。还是上面李清照《如梦令》中的那三句词,“绿”指的是绿叶,“红”替代的是红花。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和“红”。这些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在诗词中的作用很显然是增强了画面感,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叠词的妙用
对于诗词来说,韵味美、节奏美也是非常重要,这除了要靠押韵,还要来自诗词中的叠词。欧阳修的《蝶恋花》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三个“深”字叠用,让我们在品读它时不禁放慢了节奏,比“庭院深几许”增强了韵味。李清照的《声声慢》更是连用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用了七个叠词,怎能不让人体会到此词的节奏美呢?
叠词的另一作用是强调,强调主人公的形象,强调意境。还是如上两首诗词,前者连用三个叠字,强调了庭院的幽深以及在此环境中的一个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女子的孤寂。对于《声声慢》,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曾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四、数词的妙用
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的数字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缤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春残之始,风飘万点,春残欲尽的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
柳宗元的五绝《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数词写出了意境的辽阔。
可见,量词在诗词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增强节奏感,描写事物特征,表达主人公情感,强调意境等等。枯燥乏味的数字一经作家的精心点染,便变得斑斓多姿。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诗让我们学会了“推敲”二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透露出杜甫对炼字的追求;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又让我们看到了文人为遣词造句所付出的代价。古人为炼字可以说是到了苛刻的地步,但留给我们的却是一首又一首的绝世诗词,一座座需要去仰视的文学高峰。
(程磊 山东省菏泽二中 2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