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05

[ 何建华 文选 ]   

阴柔与阳刚:《荷花淀》两极美的无缝对接

◇ 何建华

  孙梨的《荷花淀》是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在中学课本里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鲁教版必修2、粤教版及苏教版必修3、人教版第2册、沪教版第5册都收入了这篇作品。令编者们一致称道的是“小说写战争而没有硝烟味”,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夸张。之所以造成这种感觉,是因为作者巧妙地把浓浓的硝烟味隐藏在了美好人性的表达之中,凭着高超的艺术技巧,在作品中实现了阴柔和阳刚两极美的无缝对接。
  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在文艺美学中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有人用“杏花春雨江南,骏马西风冀北”两句诗来表现二者的不同,非常形象。阴柔一般表现为柔和、优雅、纤巧、秀丽、稳重,阳刚则多表现为刚毅、雄健、粗放、壮丽、豪爽。清代的古文家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说: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果日,如火,如金鏐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其则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尽管阴柔与阳刚有泾渭之别,但在优秀的作品中两者却如影随形,甚至交揉错杂。这是因为,艺术的美在于多样性的统一。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中,通常把柔中有刚、刚中见柔、刚柔兼济当作至高的审美艺术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实现了这一点,艺术品本身也就具备了优秀的品质。《荷花淀》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那么,这篇作品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呢?
  首先,特殊的自然环境、特殊的人物身份以及特殊时代环境使小说具备了阴柔和阳刚两极之美共生的条件。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水乡白洋淀这样一个地方,芦苇、芦席、薄雾、清风、荷花、菱角、湖水、野鸭……这些物象构成了白洋淀的绮丽风光,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它们本身具有阴柔的特点。而小说着力刻画的一群人物又是女性,这就为作品表现那种细腻而摇曳的感情创造了机会。但难就难在这些本来具有阴柔特色的一堆原料,作者是如何展现出他们的阳刚之美的呢?
  在小说中,民族危亡、民族大义始终贯穿前后。小说将故事的自然环境安在排水乡白洋淀,将故事的社会背景安排在关系到民族危亡的抗日救亡的时代,为小说两极美的产生创造了一个兼容的环境。这样一来,为作品多种技巧的展示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在绘画技法上有 “写实”和“写意”之说,前者不用赘述,相信读者能理解它的意思,后者指的是绘画作品不刻意追求“形”的准确再现,而是追求“神”的完美表达。而《荷花淀》既是写实能力的展示,又揉合了诸多的“写意”的技巧。它在表现人物的精神美方面,“写意”的技法带来的效果尤其突出。这里举一个例子: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在作者笔下,原本体现着阴柔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乡景物“大荷叶”、“粉色荷花箭”、“野鸭”一旦揉进了战争的恐怖气氛,就变成了“铜墙铁壁”、“哨兵”、“懦弱的鸟”。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所体现的那种“刚性”——只要它在艺术上是成功的——无疑是属于阳刚之美的一类。在这里,我们不会觉得作品的种种比喻是勉强的,因为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这些描写已经达到了形与神的契合,实现了阴柔美与阳刚美的无缝对接。
  其次,仔细品味,我们发现情节安排上的自然和流畅,也是促成《荷花淀》阴柔美与阳刚美巧妙对接的一大因素。
  《荷花淀》为了展现它的“诗意”,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情节。但在传统小说繁荣的时代,情节的作用依然是不可以忽视的。
  作为小说家的孙犁,在小说一开始就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美丽而宁静、充满圣洁之感的画面: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月,洁白的“雪地”上坐着美丽的白洋淀女子,不远的水面上飘起一层薄雾,微风带来新鲜的荷香……当你被这种清新、秀丽、柔婉的气氛打动的时候,你已经随着作者的安排进入小说的情节当中了。美丽的“编席女人”水生嫂那多多少少有一点阳刚成分的坚韧,在对丈夫的等待中已经初显苗头,接下来是夫妻对话中似乎只有顺从的“嗯”的回答,以及“流着眼泪答应”,但谁能说这种直面现实、勇于担当的精神来自外形柔弱的女子,就一定逊于在战场拼搏、奋勇杀敌的男儿,就一定不是充满血性的阳刚呢?小说情节的安排不但自然流畅,而且张驰有度。这篇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和助夫杀敌。情节的大部分都比较舒缓。特别是头一个阶段主要是为了塑造水生嫂勤劳、善良、坚韧的美好的形象,所以叙述语言以及对话语言的表达上是比较和缓的,结尾则重在展现胜利的喜悦,也相对缓和。而探夫遇敌的后部分写得最为紧张。一者,这样写符合情节内容发展的需要,二者,张弛有度的情节安排才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我们看看下面这两段描写吧:
  1.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2.后面的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这两段描写分别出现在遇敌之前和遇敌之后。前一段人物的动作是“轻轻”,水的流动是舒缓的“哗,哗,哗”,人物心理悠闲、放松,甚至有点百无聊赖;后段的动作是“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水的流动是紧张的“哗哗,哗哗,哗哗哗”,人物心理紧张而不失理智,只用三言两语就将白洋淀妇女“巾帼不让须眉”的豪壮烘托了出来。平静处水过无声,激烈处暗潮涌动,这就是刚柔相济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樊莘森,高若海.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J].文艺研究,1983,(4).
  (何建华 深圳市崛起实验中学518133)

阴柔与阳刚:《荷花淀》两极美的无缝对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