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42

[ 路宏建 文选 ]   

浅析《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 路宏建

  摘 要:《炉中煤》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本文从强烈的感情色彩、新颖的构思、奇特的艺术形象、富于象征性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节奏等方面,分析了《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炉中煤》 艺术特点 感情色彩 构思 形象 语言
  
  《炉中煤》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突出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名篇,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作品。这首诗以向情人倾诉爱慕之心的形式来抒发作者火热的爱国激情,感情真挚强烈,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一、强烈的感情色彩
  
  本诗写于1920年年初,当时郭沫若正在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上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肆意侵夺,早已激起作者的强烈愤慨,中国封建军阀的腐败和混战,同样使作者深为痛恨。1919年的五四运动,像报春的惊雷,预示着一场空前的大革命暴风雨已经来临,燃起了诗人胸中的革命激情。他以文艺特别是诗歌为武器,歌颂人民的革命,迎接祖国的新生。五四运动爆发时,远在日本的郭沫若,恨不得插翅西飞,立即投入祖国的怀里。诗人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在许多爱国诗篇中,人们习惯于将祖国称作“母亲”,而诗人则将祖国称为“我年青的女郎”。五四时代是一个以“个性解放”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歌唱爱情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也是创造社浪漫主义作家最为普遍的题材。因此,将祖国比喻为姑娘也最为符合诗人的个性和当时的心情。一般来说,将祖国比作母亲较为适合表现一种深沉的爱,而比作姑娘则较为适合表现一种热烈的爱。当时,诗人正处于一种诗情的爆发期,感情几乎达到了狂热的沸点。《炉中煤》中的祖国则是“年青的女郎”、“我心爱的人儿”,因而写得很“冲动”,很亲昵,传递的是一种“燃烧”之情。
  
  二、新颖的构思
  
  这首诗构思自然新颖。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寄寓着诗人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也体现了诗人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把祖国比做“女郎”是吸取了我国传统诗歌的精华做为养分,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离骚》中美人香草之喻,使意境甘美浓郁,便于表达深深的眷念之情。
  
  三、奇特的艺术形象
  
  诗歌贵以形象说话。这首诗以奇特的艺术形象,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炉中煤”眷恋“年轻的女郎”,由生活中互不相干的事物为喻体,构成艺术形象。在诗人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比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个性特质,“炉中煤”是炽烈燃烧的象征,“年青的女郎”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二者可以借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于是诗人拿来为我所用。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诗人如此的艺术构思,热烈奔放的情绪,是与“五四”之后狂飙突进的革命文艺思潮及诗人本身的浪漫气质分不开的。
  
  四、富于象征性的语言
  
  日本文艺评论家滨田正秀认为:“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有象征性。”运用象征性的语言,可以使诗句更加凝聚、精练,思想意义更加丰富、含蓄。这首诗的语言就富有象征性,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而“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炉中煤”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可以形象表现诗人为了祖国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使“炉中”正在燃烧的“煤”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含。“年轻的女郎”象征“五四”后呈现新气象的祖国,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姑娘,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赞美。
  
  五、和谐的韵律和节奏
  
  从格式、韵律上看,全诗四节,每节五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每一节中一、三、五句押韵,四节通韵,而且句句音节固定,都是四个“顿”,读起来感情浓重,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上口,给人一种音乐美。
  
  六、运用了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
  
  《炉中煤》每节都以“啊,我年轻的女郎”开始,此句在诗中重复四次,首尾两节的后两句“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又都相同。这种复唱手法,有一唱三叹之妙。不仅收到了结构上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而且增强了诗人眷念祖国的感情浓度,突出了主旋律,深化了主题,升华了诗人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郭沫若.沫若文集·创造十年(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曹长青,谢文利.诗的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3]刘书成.文艺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4]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李玉昆,李滨.中国新诗百首赏析[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路宏建 郑州 河南省民政学校 450002)

浅析《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