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风格翻译问题一直是我国翻译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第十九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赛原文翻译(英译汉)为例, 从语体、作家、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了作品风格的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风格 翻译 语体 作家 语言
“风格”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有“木堆”、“石柱”、“雕刻刀”等含义。希腊人取最后一个含义并加以引申,表示以文字修饰思想和说服他人的一种语言方式和技巧。《辞海》(1989)将其定义为“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品风格即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格调、气派和作风,是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貌。
作品风格能否翻译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有人认为风格无法翻译,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构词、语法、韵律和修辞等方面差异较大;有人认为风格是必须翻译而且可以翻译的,因为语言的内容与语言的风格是一致的。事实上许多优秀的翻译家的实践早已证明了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的可译性,比如杨必的《名利场》。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一即有“译文应具备原作的风格和文体”。老舍先生也说过:“谈到风格,最好是译者能够保持原著者的风格。”因此,在翻译文章时,译者要专心研究,争取再现原著风格。本人以第十九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赛原文翻译(英译汉)为例,从语体、作家、语言三个方面探析作品风格的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语体与风格
语言成品常常是不同语体不同程度地糅合的结果,语体作为概括性、综合性极高的功能风格类型和语言运用的特点体系,它对语言运用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整体风格(语言材料、表达手段的选择组合)的控制导引上。翻译必须密切适应原文的语体风格,译文中遣词造句必须符合语体的需要。
如第十九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赛原文(英译汉)为独白语体,而独白语体的主要作用并不是为了交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用语言来抒发表达者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偏重于“说”,译文则要求生活化、朴素、自然、流畅,体现口头语言特征。这篇文章主要反映了美国当代生活,以主体性第一人称叙述,用一个富家子弟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家族的暴富型发家史。作者通篇运用书面语与俚语夹杂的手法,以调侃的语气把他“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好运、庞大的家族关系网以及投机房地产等偶然因素,向读者诉衷肠。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用过分华丽的词语或文言词句,不然就与原文的口语味道浓的文体风格相背了。试举参赛原文第五段为例, 如将之译成:“何谓之非?纯系势利小人也!吓,所谓之第一家庭,不过尔尔!他如铁路、钢厂、汽车、公共设施、银行与航运所赚之利;秘而不宣之遗产,因联姻而暴富者势力、声誉与举止之变化;如此等等。阁下牟利之不择手段与商务之尔虞我诈,几近武力掠夺。鄙人出身名门……可谓家资雄厚,实乃富甲一方……”此译文不仅与原文风格相差甚远,而且还刻意追求用华丽对称的古语,对原文有几处理解不到位。这就是违背文体风格翻译一致性的原则,造成了翻译的极大失准。
二、作家与风格
要保留原著的风格,译文除了应注意原文的文体风格外,还应当注意作家的风格和作品的风格,对文章全面仔细研读,对作者本人的一贯写作风格有所了解。茅盾在《新文学研究者责任和努力》中谈到“翻译一篇文学作品,必先了解这篇作品的意义,理会得这篇作品的特色,然后你的译文能不失这篇作品的真精神”。“要翻译一部作品,先须明了作者的思想,还不够,更须真能领会到原作艺术的美妙,还不够,更须自己走入原作中,和书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尚须译者自己表达原作风格的一副笔墨。”作家各有各的风格,有的纤细,有的粗犷,有的幽默含蓄,有的则明朗奔放,有的善写人,有的善状物,各具一格。在译时万不可不先研究作者的风格问题,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其结果很可能是:译文只抓住了原文在体裁上的一些特征,而没有反映出作家的个人风格。这样的译作,充其量可以说做到了达意,而没有做到传神,因而就不能忠于原文的风格。
第十九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赛原文(英译汉)的作者是斯坦利·埃尔金(stanley Elkin),美国小说家,短篇故事作家和散文家。他出版了十部小说,两本短篇小说,一个散文集和一个剧本,代表作有《经销商》《大传记》《乔治·米尔斯》等。他的奢华、讽刺性的小说主要围绕美国的消费主义,流行文化和两性关系,语言异常跳跃,奢华绚丽,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娱乐性。有时喜欢用口语化的非正式语言,在这篇翻译原文我们能发现他用的都是一些简单平实的词句,口语化的句子也挺多,如“What’s mine, what’s mine?”,“Not what?Snobs!”等等,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握这一点。
三、语言与风格
风格是通过语言应用而得以体现的,风格离不开语言,更具体点说,也就是离不开章法、句法、字法。章、字、句等是风格依托的基础。《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认为:“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菁英,字不妄也。”也就是说,章、句、字译好了,全篇的思想和风格也就再现出来了。翻译必须以对原文的用词用句的分析作为基础。句法结构是风格的根本,在不损害原著的思想内容,不破坏本族语的语法要求,不妨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句法结构,恰恰是再现原著风格的需要。即使是词序,能保留的,也要尽可能地予以保留,因为原著的风格,往往也体现在这一方面。
如将外文译为中文时,适当地运用中文成语或四字词组,可以使译文生动活泼,避免单调平板。英汉句子结构的表达习惯存在一些差异,这就要求翻译要大胆根据原文的框架结构作调整。可是调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尊重译语习惯,又不能流失原文信息,更不能损害原作风格的再现。在“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赛原文(英译汉)中,我们发现此文用词简单朴实,多短语,结构散漫,有时句子有点模棱两可,要仔细琢磨上下文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我们在翻译时也必须根据原文意思,在句式上做出一些符合中文习惯的调整。
除了考虑到词和句子,还要注意到修辞方面。作品的修辞手法是体现文章风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修辞学指导人们根据一定的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言材料,调动并创造各种修辞手法,以便贴切、生动地表现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加深文章留给读者的印象,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修辞格大都能在对方语言中找到对等修辞手法。少数互缺的修辞格可以在确保其语法功能实现的前提下,采取变通的翻译方式。“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赛原文(英译汉)用到的修辞有明喻、暗喻、反问等,有两个句子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本文的特色,一句是“for Our Matchless Friends”这个句子是一个双关语,matchless可以是指没有火柴,还可以指无与伦比。这一英语用法非常绝妙,可是如果翻译为中文很难将原文的那种slogon式巧妙地表达。如果译为“为了朋友,为了没有火柴的天才”或“一切悉为无有火柴之友”等,都不能将原文的特色展现出来,笔者认为应译成:“为了我们绝棒的朋友”。第二个句子是“Let’s enjoy ourselves,I say;let’s have fun. Lord,let us live in the sand by the surf of the sea …”,这一句的句式是模仿基督教中的祷告。这里原文作者改写,使得很诙谐。则需要译者有很强的跨文化能力,可是如果译者没这方面的知识,翻译时直译的话则是一种误译。如果此句译成“人生在世,我认为应当尽情自娱,尽享其乐。愿上帝保佑,让我们能住在碧波荡漾的沙滩,尽情嬉戏,直至牛群返厩。” 就远不如这样的译法好:“要我说啊,那就是让我们享受生活吧;让我们尽欢行乐。主啊,许我们住在沙滩上,傍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许我们久久不散地嬉戏,直至牛群返厩”第二种语言更贴近圣经祷告的语言风格。
风格并非不可译,只是难译。译者要对原著的语体和语言特色充分掌握并以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用意彻底体会。一篇好的译文使人感到的是良好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对异质文化内涵上的获取。每个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作品时,都应努力钻研,一定要力求使译文再现出原著的风格。
参考文献:
[1]Leech,G.N.and M.Short.Style in Fiction[M].London: Longman,1981.
[2]Nida,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保罗·德曼.解构之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仓兰菊.译文中的选词用句与风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7,(S2).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胡德香.中英风格的翻译及评价标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7]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8]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出版社,2003.
(燕莉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 4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