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享誉世界文坛。纽约是他都市文学题材的源泉。本文旨在阐述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复杂的情感主题。通过这些不同的主题,可以看出欧·亨利对普通平民的爱意、对小人物的同情、对小市民的哀怨以及对“骗子”、“强盗”的憎恨。
关键词:短篇小说 爱意 酸楚 哀怨 憎恨
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而著称的欧·亨利,享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的称号,是现当代美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他的短篇小说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许多人认为应归于独特的“欧·亨利风格”。其实欧·亨利短篇小说的魅力还在于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主题,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纽约是欧·亨利半生坎坷后的归宿,又是他都市文学题材的源泉。内战以后的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变化是“从一个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国家。”[1]城市的发展是无法限制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新增长的城市人口绝大多数拥挤地居住在廉价的公寓房子里。卫生条件差,公共医疗设施缺乏,传染病十分猖獗,儿童的死亡率高达13.9%。工人的平均工资是一年300美元,1/5的女工工资低至每周6至8美元。[2]由于贫民窟的存在,美国国土上的主要城市被称为“无家可归的城市”。[3]
欧·亨利面对的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生存境遇的四百万平民。他们每天都在与贫困和死亡作战。而作家也是他们中的一位,对他们的生活了如指掌。历史可以留下一连串数字,它准确但冷酷,而这些数字背后的无数个生命个体却是真实而鲜活的。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故事。那些工人、女店员、小职员、穷艺术家、街头流浪汉、警察、小官吏等等多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欧·亨利与他们有着共同的体验和相同的情感,尽解其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恩怨,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一百多年前纽约普通平民的悲哀与喜悦,忍耐与抗争,苦斗与希冀。
一、浓浓的爱意
《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讲述的是两对贫穷的知心爱人的爱情故事;《最后的常春藤叶》和《两位感恩节的绅士》述说的是两位素昧平生的真心朋友的友爱佳话。在下层人物捉襟见肘的困苦生活中,这纯洁的爱情和真挚的友谊是现实苦难中爱的真谛和生的希望。德拉和吉姆穷得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一块八角七分钱”的圣诞节是何等可怜与寒酸!在这几近绝望的日子里,两人相互奉献的竟是无价之物。这是贫贱夫妻一生中过得最富有的圣诞节。他们拥有一生都享用不尽的爱的资源。欧·亨利只想把这个凝聚着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的礼物送给那些与他们二人一样相爱的穷苦夫妻。在风雨飘摇之中他们筑起了爱的堡垒,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摧毁它。乔和迪莉亚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编造了美丽的谎言,迪莉亚的熨衣服变成了钢琴教学,乔的烧锅炉说成了卖素描。如果不是事出偶然,这“爱的欺骗”不知何时有尽?他们是天下最伟大最幸福的“骗子”。因为谎言是出自两颗相爱的心。虽然生活辛苦劳累,但真情永远,爱心永恒。
欧·亨利不仅抒写了爱情的颂歌,还谱写了友谊的篇章。一个濒临死亡的姑娘的一个近似荒诞的念头,就使一个很少与其交往的老画家创造了一个奇迹。那最后一片藤叶与其说是用生命画上去的,不如说它饱含了老画家的生命激情,这种激情就是同情和爱。是深切的同情和真挚的友爱挽回了姑娘的生命。只要人间友谊的藤叶不凋谢,生命之树就会常青。皮特和老先生素昧平生,只是在感恩节这天,老先生要请皮特吃一顿饱饭,两人说上几句话。不想这么一个美好的约定却使两位老人共赴天国:一个倾其所有,为善最乐;一个知恩图报,真心相待。两个孤苦无依的老人终于可以相互结伴,永不分开了。
成千上万生活在贫民窟里的人们,整日面临着贫穷、失业、饥饿、疾病、死亡的威胁。在地狱一般的生存状态中却留有天使一样的善良和爱。欧·亨利不仅被他们所感动,还用他们的故事感动着天下所有的人。“爱的经典”和“友谊的杰作”将会被人类永远传诵。
二、涩涩的酸楚
欧·亨利在歌颂小人物崇高品质的同时,还描写了他们悲惨心酸的命运。《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苏贝是个衣食无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公园是他的房,长凳是他的床。眼看北风渐起,树叶飘落的他,想起了一个绝妙的好去处——监狱。只有那些长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孩子才能够想起这样过冬的计划。所以“追求被捕”就成了苏贝最迫切的生活目标,苏贝的得失成败牵动着人们的心。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告吹,人们怀着希冀的心情恨警察不抓。这种有悖于生活情理的期盼隐藏着多少悲哀,包含着多少心酸。达尔西是《没有完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每周5美元的极其低微的工资收入,使他勉强维持生计。一星期吃一块五分钱的甘草糖,简直像参加狂欢宴会一样。她连一副换洗的手套也没有,得积攒几年钱才能买上一套衣服……生活的艰辛难以想象。可偏偏又雪上加霜,她被一个无耻之徒给玷污了,贫穷使她丧失了保护自己的能力。像达尔西这样的女店员在纽约的街头不知有多少个。哭泣与抽噎打湿了人生,微笑与欢乐只是奢望。
爱尔西在父亲去世的当天就被房东赶出了门外。父亲是一家皮货服装商店的裁剪师傅,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只留下现款两块五毛钱和一封老板给他的答应帮助它的信。由于地址不详,爱尔西在纽约市区找了四份工作,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了。最后总算找到了父亲生前工作过的商店。老板非常热情地留用了她。那天晚上,爱尔西陷入了他的魔掌之中。爱尔西就像一只迷途而温顺的羔羊,狼就在眼前,她却什么也不知道。在欧·亨利看来,整个纽约就像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怪兽,吞噬着人的青春和未来。苏贝的无助,达尔西的窘迫和爱尔西的无辜在作者笔下划出的是抹不掉的伤痕,直到现在人们的心中都会泛起隐隐的哀伤和酸酸的痛楚。
三、淡淡的哀怨
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除了赞美与同情之外,欧·亨利还描写了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空虚懒惰和庸俗无聊的日常生活以及崇尚虚荣自我陶醉的小市民心理。彼得斯先生五年来没有挣过一分钱,靠太太给人擦地板洗衣服维持生活。为了在他的狐朋狗友面前要个面子,他夸下海口要从妻子那儿弄来全家仅有的活命钱—一块钱。他撒谎哄骗妻子不打不骂把嘴耍。对于彼得斯,作者以嘲讽的笔触写道:“在公园里任何一条椅子的绿色背景上,他是最邋遢最懒惰最可悲的褐色污点”。(《春天的先兆》)。《华而不实》中的钱德勒先生,用十个星期积攒的资金去出一夜的风头,他的自我陶醉使他坠入了富人的雾网之中。“曼哈顿的疯狂,庸人自扰和沾沾自喜的骚乱,吹牛夸口的杆菌,装模作样的疫病感染了他”。可见正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腐蚀着这个年仅二十二岁的年轻人的灵魂。一位来应聘速记员的年轻姑娘(《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身上的附属品有高耸的发型,夸张的帽饰,充海豹皮的衣服,垂到地板的银鸡心项链。虽然在小说中只是个过场人物,但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位讲究排场,追求时髦的女职员。对于这类人物作者多用诙谐的语言、喜剧的手法来展示其精神世界,为他们的生活处境感到悲哀,更为他们的心灵受损感到痛心。
四、深深的憎恨
对于生活在曼哈顿部落的小屋里的“芸芸众生”, 欧·亨利爱他们、怜他们、怨他们。他用饱蘸感情的文字写下了他们的笑声,他们的眼泪,他们的痼疾,字里行间散发着暖暖的人情味儿。可是对那些贪婪狡狯的上层人士,对那些心狠手辣的骗子强盗,对那些视钱如命的经理老板,欧·亨利所给予的是憎恨,是谩骂,是嘲讽。另外,他对美国警察、侦探等法律界的人员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黄雀在后》把窃贼、骗子和强盗之间的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和巧取豪夺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个寓言式的短篇绝妙地揭露和讽刺了资产者的阴险和狡猾。《我们选择的道路》中的多德森在梦中是个杀人越货的劫匪,为了保全自己,他凶残地枪杀了一起出生入死的伙伴。回到现实中,他是华尔街的一位经纪人。为了个人发财,他逼得老朋友破产。忙碌的经纪人哈维(《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已被股市行情主宰了心灵,已被金融风云卷走了记忆,仅一夜之隔,被金钱搅昏了头的他竟向自己的新娘求婚。这些人物构成了美国金元世界的群丑图,正是因为有这些“社会栋梁”的存在,才使那“四百万”的社会基础挣扎在死亡线上。
曾经是逃犯和囚犯的欧·亨利对美国司法界人士的认识,比其他作家有着更为切身的感受。他只在《重新做人》等个别作品中,塑造了善良的侦探形象,在多数作品中,都是对美国法律制度的批判和揭露,其中针对最多的是警察。在《警察和赞美诗》中,六位警察的形象在作者的精心描绘中,戏剧性地被嘲讽了一番。第一位的自作聪明,第二位的敷衍塞责,第三位的机械教条,第四位的得过且过,第五位的无所事事,第六位的无事生非,依次被作者曝光于天下。《爱尔西在纽约》中的那个魁伟的警察放着偷银器的强盗不去抓,却揪住乡下来的无辜小伙子的衣领不放。《纽约的侦探》又对警察局的侦探和私人侦探进行了大胆的嘲笑。他们一个是徒有虚名,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另一个是沽名钓誉的江湖术士。美国的法律就是由这样一些人来维护,其反动与荒谬的本质不言而喻。
纽约的平民生活是欧·亨利关注的焦点,他用眼睛观察着,用脑思考着,用心感受着,用手记录着。不仅表达了对美国社会千百万小人物的极大同情与赞美,也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的愤怒。
参考文献:
[1]顾学稼.美国史纲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2]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M].上海:三联书店,1995.
[3]阮温陵.高扬人性美的主旋律——欧·亨利爱情小说艺术论[J].皖西学院学报,2002,(2).
[4]黄振强.欧·亨利短篇小说创作浅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5]赵书颖.“含泪的笑”与“含笑的泪”——浅析欧·亨利小说的主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
(张亚冰 辽宁丹东 辽东学院国际交流中心 1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