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 “生活——诗(词)人——诗(词)风”三方面对《登高》《声声慢》中“浊酒”“淡酒”的意蕴进行解读,并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里的“酒”意象作适当小结。
关键词:浊酒 淡酒 意象 意蕴 沉郁 凄婉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诗中赏析点很多,其中“浊酒”意象很值得咀嚼。
一、“浊酒”是杜甫贫困生活的观象
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的,古时酿酒技术有限,酒糟混于酒中之酒为浊酒。浊酒经沉淀后取上部清冽之酒为清酒。因此浊酒为低劣酒。《登高》诗中“浊酒”一词当为写实。此诗是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作。杜甫是个嗜酒之人,这在其众多的诗句中都有所表现。《草堂即事》有“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屏迹三首》第三首有“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壮游》中有“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等等。今存1000多首杜甫诗,其中就有300首左右与酒有关的诗。因此,杜甫是离不开酒的。酒的变化往往是人生变化、社会变迁的“显示屏”。765年,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四川没有了依靠,生活极其困顿。离不开酒的杜甫只能换来或赊来低劣的浊酒饮用。而《登高》诗中“新停”意思是浊酒也喝不了,可见他的生活状况之差。不是不想喝酒,而是生活窘迫,没得喝,岁月之艰辛让人何等无奈。
二、“浊酒”是诗人潦倒形象的写照
杜甫的后半生是在漂泊中度过的。他不幸身逢乱世,政治上又郁郁不得志,加上贫困多病,长期和亲人离散,身心备受摧残。杜甫作《登高》时已经五十五岁。此时的他已到了人生之秋。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在那风急天高的秋日,他登上高处,面对苍凉之萧萧木叶、悲郁之滚滚江水,触物伤怀,感时悲己,老泪纵横。“浊酒”之浊,是老泪之浊,更是潦倒老人之浊。“浊酒”内混酒糟,色不清,味亦浓,而杜甫那因为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前途渺茫而潦倒的诗人形象正如浊酒,没有了清朗的容颜,没有了光明的前程,整个人可用一个“浊”字形容。作此诗后三年,一代诗圣杜甫便匆匆谢世。圣人好诗留给后人太多的唏嘘。浊酒一杯,感时伤己老人一个。
三、“浊酒”是诗人沉郁风格的体现
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主要是就其诗作的感情特色而言的。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及衰的时期,饱受安史之乱之痛,其诗作中忧国忧民之情尤为浓烈。杜甫诗的情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沉哀和悲怆。他那沉郁的感伤是通过现实生活表现出来的。从美学角度说,这种情感美是一种深沉浑厚、浓重抑郁的悲剧美。在《登高》诗中,沉郁之风格表现鲜明。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为阔大苍凉之秋景,情为老病孤愁之感伤情。景是悲凉的,情是怅恨的。景与情和,正合那“沉郁”的风骨。“浊酒”之浊,既是景之浊,又为“情”之浊。萧萧木叶,滚滚浊浪,年老多病,艰难苦恨,此景此情,亦如浊酒。诗中第二句虽有“渚清”二字,但此“清”给读者以凄凉感,渚清与急风、高天、回鸟、落木、江流构成了悲秋之景,聚于“浊酒”之中,在复杂情景中体现了全诗“沉郁”的主流风格。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中“淡酒”一词值得品味。
一、“淡酒”是词人乏味生活的反映
酒从味觉分甜、淡两种。甜酒含糖高,淡酒含糖少或不含糖。因此,淡酒味淡,但酒后底劲还是有的。“淡酒”这一意象反映了李清照作词时的晚年生活。李清照早期生活是甜蜜的,生活优越,又嫁得如意郎君赵明诚。平日里夫妻恩爱,吟诗作词,其乐融融。其婚前以及婚后的早期词作反映了那段愉快的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南渡后,生活巨变,作《声声慢》时,李清照经受了外族入侵、政权崩溃、夫君病逝等种种打击,正处于颠沛凄苦的生活中。其后期词作对这样的生活多有表现。如《武陵春》词有:“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见李清照整日以泪洗面,怀旧伤己,晚景凄凉。《声声慢》中无味的“淡酒”正反映了其索然无趣孤单冷清的晚年寡居生活。
二、“淡酒”是词人孤冷心境的化身
《声声慢》起笔连用十四个叠字,表现的是词人心有所失、四处寻觅的悲苦心态。而一个“淡”字,正有“冷”之意。与首句中“凄凄惨惨戚戚”相和。酒淡,实为心冷,愁苦难消。下片中“黄花”有自喻之意,自己年老色衰,憔悴无伴,如枯萎凋谢的秋菊,也有秋凉之感。细雨点点滴滴和着这淡酒,苦涩难耐。全词中“淡酒”这一意象正是词人孤冷心境的化身。全词的中心词是末句中的“愁”,而一个“酒”字正对这个“愁”字,“淡酒”之“淡”就将这“酒”意、“愁”意解说得更清晰了,那便是一种感时怀旧伤己的孤冷之愁。李清照晚年与淡酒为伴,可见其内心的苦。淡酒两盏,清泪涟涟,只有那伤感嫠妇一人。
三、“淡酒”是词人凄婉词风的表现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迥异。早期多写闺中生活,相思离愁被摹写得清新婉约。南渡后,生活的艰辛,世事的变迁使其词风大变,变得凄婉哀怨。词风是词人的词作内容、语言给读者的整体感受,也是词人创作的一贯审美倾向。尤其是一些意象的选择,往往最能体现词人的写作风格。像李清照前期词作《如梦令》中的“海棠”,另一首《如梦令》中的“鸥鹭”,《浣溪沙》中的“细风”“梨花”无不体现词人清新婉约之风。而《声声慢》中的意象“淡酒”则是词人后期凄婉词风的表现。淡酒冷,淡酒苦涩,这正合词人年老寡居孤冷之心境,又合女子阴柔之风。合情合景,“淡酒”是《声声慢》中最具情感最有特色的意象,它最能表现词人后期凄婉之词风。
浊酒一杯,老泪两行,艰难苦恨客常病;三杯淡酒,愁绪无限,凄惨忧戚人心冷。《登高》《声声慢》中的“浊酒”“淡酒”分别集中表现了杜甫沉郁之诗风和李清照后期词作凄婉之词风。“浊酒”“淡酒”二词,一阳一阴,一悲壮一柔怨。试想,如果将这两个词语调换一下篇目,则如何?若读“潦倒新停淡酒杯”,“三杯两盏浊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顿觉别扭,意境全失,作者风格不存矣。因此,浊酒会道人生,淡酒可诉风情,浊淡酒中能窥见作者之风骨。
走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无际海滩,涉酒之作俯拾皆是。中国人制酒、饮酒由来已久,甲骨文字里就有“醴”字形,《尚书》也有“若作酒醴,尔为曲糵”句。大概因为饮酒会使人亢奋,而作诗词又多需激情,于是饮酒与赋诗“结合成婚”,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嗜好。诗歌泰斗李白、杜甫便是嗜酒的代表。李白《将进酒》中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名” 诗句。杜甫《曲江》中有“酒渍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诗句。因此,鉴赏古典诗词是离不开“酒”这一特定意象的。“借酒消愁”“酒入愁肠”,古典诗词中的“酒”往往是孤独、愁闷的意象。读者可以以酒识人,以酒悟情。酒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发泄物,古诗词中的“酒”意象应当是赏析古诗词的重要入口。
附: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一些含“酒”的诗词句。如《赤壁怀古》(苏轼)“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雨霖铃》(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进酒》(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九日齐山登高》(杜牧)“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苏幕遮》(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天仙子》(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临江仙》(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鹧鸪天》(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醉花阴》(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唐燕华 江苏省东台中学 2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