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渊明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和谐观念:其诗歌艺术上有一种和谐美,思想上表现出一种和谐生活观,从陶渊明诗歌还可以窥见其内心心境的和谐。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和谐
陶渊明,字元亮,晋宋易代后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江州浔阳郡浔阳县(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杀戮、动荡不安的时代,然而我们从他的诗歌里看到的却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构想,其诗歌处处表现的是一种平和、静谧之美。
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诗歌大约有一百二十多首。其中田园诗是陶诗的重要部分,内容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如《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归鸟》、《酬刘柴桑》、《读〈山海经〉十三首》、《感士不遇赋》等。这些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宁静、平淡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品格。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简洁,自然平淡。其诗歌又给我们表现了他的生活观念以及诗人心态的平和。
一、陶诗艺术的和谐美
陶诗的艺术之美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方面质朴无华,浅显易懂,与《诗经》语言有相似之处。正如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评论的,陶渊明诗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所谓“天然”,即陶诗绝少人工斧凿之痕迹,避免古人好用奇字僻典的做法,真正做到了“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其一),“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责子》),“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饮酒》其八),“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拟古》其三)。把平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不普通,这是其诗歌的重要特征。苏轼把他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
此外,陶诗语言比较简练。但他也正是用这种简练的语言给我们传达出无穷的意味。无一字说理却时获理趣,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陶诗的高妙之处。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古歌辞贵简远”说的正是此意。如“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拟古》其四)。诗中虽言写事,但不免引人思考人生。
二、陶诗所表现出的生活和谐观
从陶渊明的诗中,我们可以探测到他对生活的观念,包括他对生死的清醒认识;人与自然的融洽相处,以及人与人相处之和睦。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佛教特别兴盛,文人及其作品受佛教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陶渊明却对生死观念有独到的思考和认识。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出,陶渊明是否认生死轮回和得道升仙观念的。“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挽歌诗》其一)。“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连雨独饮》)这并不是身处乱世的一种消极颓废心态,其中虽有对生死无常的社会现状的反映,但更多的是对宇宙苍生的客观认识。因此,陶渊明的诗给我们表现的是一种知足、乐观、自适的处世观。
由于家庭因素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早期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立志为官。但在当时的东晋社会,贵族垄断了清要官职,他虽有济世之才,却一直得不到重视。41岁时解职归田,在以后的20年中,同劳动人民有了广泛的接触,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甘于平淡的田园生活。《归去来兮辞》就是他脱离仕途回归自然的开始。此后,他的诗歌多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融洽相处。从朴素而纯真的自然中体会一种平和的乐趣。“和平之音淡薄”(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陶渊明正是以一种淡薄的语言来表现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把自己比作笼中鸟之于自然之旧林;比作池中鱼之于自然之湖海。“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表现的是自己躬耕务农的乐趣,这里的自然不再是达官显贵眼中一种简单的审美对象,而已经成为作者所亲狎的生活必需品,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二首》其一)所表现的则是作者身处自然之中那种怡然自得的样子。
陶诗中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态度。对于邻居和朋友,陶渊明表现出的是一种豁达的择友观念。他的名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十二首》其一)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二首》其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同上)表现的是陶渊明和邻人融洽相处共同赏玩文章的场景。“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其二)同样反映的是陶渊明与邻人登高赋诗,把酒畅谈的场面。足见渊明对待朋友的真诚,相处之融洽。“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与殷晋安别并序》)是写作者与友人一见如故之事,表现了作者渴慕友情并且待人友善。
在那样一个战乱纷争、生灵涂炭的时代,陶渊明却没有被世事所搅扰。他对现实生活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离开官场,并非仿效高士隐者躲藏山林,而是与田园与农民融合在一起。此时的诗歌也表现了他在这种生活中的种种感悟和乐趣,也向我们表达了其具有和谐特征的生活观。
三、陶诗中所表现的心境之和谐
陶渊明的诗歌另一重要特征就是它们能够传递给人一种静谧平和之气象。但他的这些诗并不同于玄言诗以及禅诗。玄言诗缺乏审美意象,而他的诗审美意象却非常丰富;禅诗试图造成一种无人的空灵境界,而他的诗却极具生活场景和人间烟火味。陶渊明诗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的平和,而不同于其他诗人常常在诗中表现的壮志难酬的苦闷,羁旅他乡的忧伤或是儿女情长的悲叹。他向往的是美好的生活,所以他的诗充满了平和的气象。他的《桃花园记》也向我们构造了一个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世界。那里的人心里没有忧愁苦闷,只有一种安静和祥和。晋代张华《鹪鹩赋》中道:“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陶诗正有此特征。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夏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该诗表现的是生活中酿酒自饮、小儿学步这样不为人看重的琐事,而作者却把它看得弥足珍贵,喜乐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作者有颗知足常乐之心。“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辉。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于王抚军座送客》)诗中将秋景同别绪融为一处,情感真挚,既表达了惜别之情,也传达出诗人旷达的情怀。“盥灌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同样表达的是作者对普通生活的满足。“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二十首》其五)则正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所说“语少意见,有无穷之味”。以不辨为辨,同时也是平和的心态对生活所做之感悟。
综上所述,在东晋那样一个纷乱的时代,陶渊明诗中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种和谐的观念,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就其诗歌本身而言,其形式以及艺术风格都以朴素为美。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又能够看到一种全新的生活观念,那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客观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诸多观念。同时,诗歌也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乱世之中少有的平和心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魏正申.陶渊明集译注[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
[4]丁仲祜.陶渊明诗笺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
[5][清]沈德潜.《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郭绍虞.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小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董超 陕西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 7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