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28

[ 王玉莲 文选 ]   

婚姻的枷锁

◇ 王玉莲

  摘 要:《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曾受到许多专家读者的赞赏,成为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女性主义再次兴起以来,《一小时的故事》与长篇小说《觉醒》一起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典范。
  关键词:女性主义 婚姻 枷锁 沟通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曾受到许多专家读者的赞赏,成为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女性主义再次兴起以来,《一小时的故事》与长篇小说《觉醒》一起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典范。许多批评家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这部作品,认为它是女性反抗男权统治的经典之作,如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专家苏姗·兰瑟(S. Lanser)认为,《一小时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受到男权压迫的马拉德夫人觉醒的同情和赞赏。国内的学者也有一部分持类似的观点,如刘卓、王楠在《女性意识的顿悟—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探析》中认为《一小时的故事》反映了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漠视和自由精神的束缚”,因此“妇女对于自由的追求只能以生命为代价的残酷现实”[1]。胡爱华在《一曲女性自由的悲歌——兼析<一小时的故事>的多视角叙述手法》中进一步指出,《一小时的故事》再现了“19世纪末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权的社会中,女性们追求自我的困境”[2]。小说主人公马德拉夫人享有的自由只能是“虚幻”的,而遭受的束缚则是“真实”的。彭贵菊在《真实的束缚,虚幻的自由——试论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表示小说传达的是女主人公失去话语空间、思维空间直至整个生存空间的悲剧性主题。
  这些论述的核心是《一小时的故事》将女性追求自由的意识置于男权中心的背景之下,因此小说主题势必涉及到性别政治,并对女性追求自由的表达持赞赏和同情的态度。其实,仔细阅读全文,读者会发现该作品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作品,而且也是一部探讨婚姻家庭的短篇小说。
  该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短短一小时之内发生的巨大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她患有心脏病,丈夫在火车事故中遇难的消息传来时,大家忧心忡忡,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告知她。姐姐约瑟芬小心翼翼地把这一不幸透露出来。得知噩耗,马拉德夫人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接着,她独自上楼走进自己的房间,任凭别人怎么祈求,都不出来。她坐在打开的窗户前,望着窗外的景色,突然意识到,有一种她等待已久又有点害怕的东西——自由,正向她走来,“自由了!”她从心底发出了兴奋的呼声。自由对她来说意味着“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作主,她将独立生活,也不再有强烈的意志使她屈从了。”于是马拉德夫人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的眼神不由地“充满了胜利的激情”。等她恢复情绪从楼上下来时,旅途劳顿的丈夫突然出现在面前,她猛然倒地身亡。医生诊断为:看到丈夫死而复生极度兴奋而死。
  
  一、丈夫的强势
  
  其实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读后却让人们掩卷沉思。作者以短短不到三千字的文章,讲述了夫妻之间一方压制令一方所产生的可怕后果——让对方去死。虽然文中明显提到丈夫对她压抑的只有几处,“自由了”“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作主,她将独立生活,也不再有强烈的意志使她屈从了。”但这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充斥整篇文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受到的压抑不是夫妻之间一般的小吵小闹,而是令人心寒的冷战。其实他们之间并非一直没有感情, “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这种爱是递减的,原因在于对方把他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这种一方的强势是构成夫妻关系障碍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一般说来,强势的一方在经济上或者权力上占主导地位。他们在家里喜欢“以统治者自居”,在小说中,马拉德夫人所处的时代为十九世纪,通常男性外出工作,女性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一般没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否则会被认为是疯女人,受到社会的歧视,这一点可以在肖邦的作品《觉醒》中得以印证。
  正因为如此,丈夫们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于妻子,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任何事情都应该由他们自己说了算,遇事根本不与妻子商量,也不听取妻子的意见。如果妻子提出异议,就是冒犯和挑战自己的权威。在对待妻子方面,基本上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沟通,一切随他们所愿,在这样的家庭里,由于丈夫的武力或精神上的压制,妻子的思想和想法得不到表达,长期如此,造成她们对丈夫的不满、怨恨甚至愤怒,从而导致夫妻关系冷漠,不愿交流。这样沟通、交流的大门慢慢关闭,即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形同陌路。这是丈夫们在有意或无意中亲手给美好的婚姻套上了枷锁,锁住了妻子的心扉。面对自己的不幸,她们想方设法挣脱这个牢笼。
  在故事中,由于丈夫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马拉德夫人,使她面临痛苦,或许在她的脑海里,曾多次幻想离开他将是如何幸福。因为马拉德夫人一听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马上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这似乎不合乎常理。一般说来,当一个人接到突如其来的噩耗时,大脑中一片空白,对此消息没有反应,要么突然昏过去,要么泪流满面,气息哽咽,而很少有马上就号啕大哭。马拉德夫人的这种反应,不是自己内心悲痛的真实表达,而更像演戏给别人看。所以痛哭之后,走到楼上自己的房间里,独享自由的快乐。她终于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命运。这一切都是她丈夫对她的压抑和强势造成的。
  
  二、强势的根源
  
  纵观美国的社会背景,虽然没有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稍微好于其它国家,但整体来看,
  “女性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女性的主要职责仍然限制在家庭的、私人的领域,充当家庭主妇,养育孩子、做家务、服务于丈夫,这些劳动的共同特点是情感型、服务型的,它们需要付出女性所特有的关怀和爱护。女性被限制在家庭,而家务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因为女性的经济活动包括缝补浆洗、做饭育儿,这些劳动的产品和劳务被直接消费掉了,从未进入过市场,所以这些产品和劳务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价值”[3]。
  由于女性的家务劳动是无形的,劳动的成果又马上被消耗掉,带不来任何明显的社会效益,所以在她们的丈夫看来,是自己养活了妻子,说话做事都语气强硬,女性在家庭中的劳作被视为是无价值的。结果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失去话语权。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更甚。因为物质上的不足,可以通过节俭解决,但精神上的压抑却是严重的,它的创伤往往比物质匮乏造成的创伤更难以愈合。女性长期生活在这种紧张、恐怖的气氛中,心里充满了恐惧与怨愤,导致心情抑郁或精神分裂。在找不到合理的解脱途径下,会产生报复心理,采取极端的做法,甚至会自杀,或者伤害自己的丈夫、孩子。小说中的马拉德夫人由于长期受到压抑,听到丈夫遇到车祸的消息时,先表现为伤心,然后心情兴奋,似乎窗外的景色也为之高兴,树木发出嫩芽,现出新绿,小鸟为之歌唱。似乎丈夫的死是她求之不得的,这一事件为她打碎了身上的枷锁,从此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夫妻之间这种关系让人不寒而栗,那么如何能够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共度一生呢?
  
  三、夫妻之间的沟通技巧
  
  夫妻之间沟通的技巧在于适时适度的自我袒露和专注的倾听,这是增进、改善夫妻关系的基石。因为它们能形成一个理性与感性兼备的沟通习惯和有效、畅通的沟通渠道,彼此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拉近彼此的距离,维持亲密的感觉,能使夫妻之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尤其在工作、生活间奔波忙碌,扮演多重角色的丈夫,更应该多与妻子交流,彼此相知,增加夫妻之间的感情。
  小说中的马拉德先生不是坦言自己的心声,而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妻子,同时也不让妻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强加,无论多么冠冕堂皇,都是令人压抑的,不可取的。因为短期的压抑,可以通过个人调节,随着时间的流失,痛苦逐渐消失。但长期的抑郁,会使怨恨积聚,最后无法忍受,直至爆发。马拉德夫人对于丈夫去世的情绪变化就是她积怨的总爆发。
  所以夫妻之间最好敞开心扉,体会对方的感受,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遇到逆境和冲突,共同协商、共同分享与面对彼此的思路和差异,这样必能营造和谐的亲密关系,创造幸福美满的婚姻。
  专注的倾听。在倾听时,要注视对方、观察入微,并不时给予非口语的回馈(如点头、微笑),避免打岔中断。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以便澄清事实,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专注的倾听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不至于断章取义,主观臆断,按自己的理解处理问题。当对方观点错误时,可以提出批评,但要针对事件本身,就事论事,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不带成见地批评、责备。有效的倾听是所有沟通的基础,唯有说、听双管齐下,才能沟通顺利,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沟通的障碍使得小说的结尾在情理之中。小说后半部分提到“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在这种不公平的充满压制的婚姻中,她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她与丈夫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已经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因此,如果她的丈夫不是真的在这次铁路事故中死去的话,说不定也会被她设计害死,或者她自己被慢慢折磨死,总之都是悲剧的结局。
  由此可见,有爱的婚姻是幸福,无爱的婚姻是枷锁和牢狱,处理好夫妻关系至关重要。
  
  注释:
  [1]刘卓,王楠:《女性意识的顿悟——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探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胡爱华:《一曲女性自由的悲歌——兼析〈一小时的故事〉的多视角叙述手法》,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杨凤:《日常生活中的性别政治》,学术论坛,2006年,第12期。
  
  (王玉莲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476100)

婚姻的枷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