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45

[ 高圣峰 文选 ]   

三国故事中刘备的世系问题

◇ 高圣峰

  摘 要:有关三国的文艺作品中,刘备称“汉皇叔”。验诸史籍,刘备的世系实无从稽考。“皇叔”之称,源自“小说家言”。春秋时期,周天子本有称同姓诸侯为“叔父”的做法。所惜“刘皇叔”非援此例,而是基于刘备乃献帝刘协之叔父行。滑稽的是:“小说家言”对“皇叔”的行辈推演,竟使刘备成了刘协的孙子乃至玄孙。
  关键词:三国故事 刘备 世系
  
  三国故事(有关三国的文艺作品)中,刘备有个足可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对抗的名号:汉皇叔。这名号为刘备“承绍汉祚”提供了极大方便,不独故事中人乐道乐闻,迄今似可谓“名”满天下,妇孺皆知。
  然而,称刘备为“皇叔”于史籍实无从稽考。《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曰: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这里的记载,明确指出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乃王室支属,但对其世系的说明,却只涉及高祖至陆城亭侯五世(高祖、惠帝文帝、景帝、中山靖王、陆城亭侯),另有刘备上溯祖父三世,此外则失载不详。裴松之注蜀书,搜罗种种典籍,也未曾弄清这失载的内容。近人周明泰补《三国世系表》(收《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依据的也仍只是《蜀书》有关传记及裴注的原文。一九六八年河北满城发掘出中山靖王墓,可惜墓主对后代子孙的世系也提供不出任何有价值的资料。可见,称刘备为“皇叔”在史籍中并无踪迹,刘备的世系问题本是个迄今无法弄清的无头案。
  问题出于“小说家言”。元至治年间刊刻的《三国志平话》“汉献帝宣玄德关张”一节有这样一段话:
  (献)帝问玄德“祖宗何人?”“先祖本祖十七代孙,中山靖王之后。”帝惊,宣宗正府宰相检祖宗部,有国舅董成奉曰:“刘备汉之宗室。”帝大喜,即加玄德豫州牧左将军汉皇叔。”
  从可考文字看,称刘备为“皇叔”,就开始于这里。同在本节,献帝还称刘表、刘辟为“皇叔”。本来,春秋时期周天子对同姓诸侯就曾有称“叔父”的做法。《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周襄王即称晋侯重耳为“叔父”:“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不过,这里的“叔父”只是例称,并非行辈,更不是封爵。《仪礼·觐礼》曰:“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平话》所谓“加豫州牧汉皇叔”,显然已不合“春秋大义”了。在《平话》中,“皇叔”被当成了封爵,而加封的依据,则显然立足于刘备为刘协的叔父行。为此,《平话》屡次提及刘备的世系:“先祖本祖十七代孙”(见上),“乃汉景帝十七代贤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孔明杀曹使》)。《平话》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看来他们对刘备辈份的看法小有分岐:刘备自己在献帝面前说的“先祖本祖”(始祖)被分别确认为高祖和景帝。景帝是高祖的孙子辈,“十七代”以高祖为始祖或以景帝为始祖,已差了两代。这个矛盾《平话》的整理者竟不曾留意。后来,《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承绍“皇叔”的说法时倒是“精明”些,为了佐证刘备是献帝的叔父行,《演义》修改了《平话》的世系并制作了一份精确的“世谱”: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 。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颖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弘之子也。(第二十回)
  然后,“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这里的“排世谱”,实在言之凿凿,蒙过了小说中的献帝,也蒙过了读者:明明史籍说陆城亭侯在元狩年间已“坐酎金失侯”,(《三国志集解》引何焯等考谓元鼎五年失侯),这“世谱”却到刘备的祖父才失侯;而且,刘备的辈份也由《平话》的“高祖十七代孙”或“景帝十七代孙”变成了“陆城亭侯”十七代孙。陆城亭侯为高祖五世孙,那么刘备在《演义》中已是高祖二十一代孙了。
  于是,刘备的世系成了问题。小说家“创造”刘备的世谱,原本是为“皇叔”立根,虚虚实实的艺术加工似无可厚非。顾家相《五余读书廛随笔》说:“旁枝宗室,遍于天下,其昭穆长于天子一辈者何限,岂能概加以‘皇叔’之称!”这里顾氏所谓“岂能”,其实非谓不能,谓不必而已矣。昭穆既长一辈,称“叔”本无所不可的。如此,则问题不在于十七代孙、十九代孙或是二十一代孙的正误,而在于哪一种说法能支持刘备是汉献帝的叔父行。有趣的是,几种说法竟都与“皇叔”不沾边。
  查一查两汉帝系及献帝的辈份即可知道:两汉共二十四帝,其中西汉十一帝,惠帝文帝同代,昭帝宣帝隔代,哀帝平帝同代,共只十代人;东汉十三帝,殇帝安帝同代,顺帝桓帝同代,冲帝质帝灵帝同代,少帝献帝同代,只是八代人。那么汉献帝是否高祖十八代孙呢?不是。东汉第一个皇帝光武帝刘秀为“高祖九世之孙”(《后汉书·光武帝纪》),这表明他的辈份与西汉成帝相同,比哀帝平帝长一辈。因此,两汉皇帝加起来实际上只是九代加八代减一代(两汉相交减一代),共十六代人,献帝刘协是高祖十六代孙。
  据此,《平话》所谓“高祖十七代孙”的刘备,不过只是献帝的“皇侄”,若是“景帝十七代孙”(高祖十九代孙),则该是“皇曾孙”。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高祖二十一代孙的刘备,则竟比汉献帝的玄孙还低一辈了。
  文学中的历史故事允许艺术虚构,但亦讲求“重要史实有历史依据”。三国故事的作者为证明刘备的“皇叔”身份,在炮制刘备的世系时,好像也对两汉帝系作过推演。比如西汉十代皇帝,东汉八代皇帝,两者相加,便为十八代,若让刘备做十七代孙,自然是“皇叔”了。或者他们还作过这样的演排:两汉二十四帝,献帝少帝同代,两汉相交减一代,共二十二代,让刘备做二十一代孙,当然也该称“皇叔”。无奈这“小说家言”实在太过粗枝大叶,以至造成“刘皇叔”这无尽的尴尬。
  
  (高圣峰 宜昌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443100)

三国故事中刘备的世系问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