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80

  

试论李煜词中“愁”的表现手法

◇ 程 琴

  摘 要:“国家不幸诗家幸”,南唐末代皇帝李煜亡国被俘,短暂的一生写出了许多传世佳作。李煜词扭转了一代词风,开宋词先河。李词中写愁的句子感人尤深,千古流传,本文即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煜词中“愁”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愁恨 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 对比 比喻 形象
  
  刘毓盘《词史》中指出:“言词者必首数三李,谓唐之太白,南唐二主及宋之易安也。”刘将李煜、李璟父子与李白、李清照并列,足可见李煜父子的词在词史上的崇高地位。而李煜在其父的基础上,更将唐词发扬光大,后人对李煜词的评价历来很高,如谭献《复堂词话》中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虽然长期以来人们对李煜词的思想价值褒贬不一,但对它艺术价值的评价却一直居高不下。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又称其词“神秀”等。纵观李煜的词,其中抒写愁恨感情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詹安泰先生认为“李煜词中表现愁恨的思想感情的在三分之二以上”。李煜抒写愁恨感情的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各阶层的人们喜爱,究其因,除其流露了率真性情,反映出一般现实生活的规律性,易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抒写愁恨时采用了多种恰当的表现手法。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李煜词中“愁”的表现手法。
  
  一、直抒胸臆来表现“愁”
  
  李煜词在表现“愁”时,尤其擅长用直抒胸臆法。蔡厚示先生曾在《李璟李煜词赏析集》中说“后主词素以直抒胸臆见长”。此法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此词应作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死前的春天。词首直接发问,紧接着自答。通过“小楼”“东风”等美景,表达对美好往事的无限回忆,虽“不堪回首”,但最终仍情不自禁,欲罢不能……词尾又以问答作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无一句华丽的词藻,且不假寄托,不用典故,抒发了自己被俘后无限怀念故国的愁痛。短短56字,自问自答,以问缘起,又以问作结,既像是昂首问天,又像是捶胸自问,更像是朝读者发问,抒发的愁苦一层深似一层。起初是害怕回忆,而又偏偏勾起无限回忆;勾起了回忆,却又说不堪回忆;不堪回忆,却又深陷入其中而无力自拔。此种表现手法,真实流露出后主的矛盾心理和愁苦之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江南·多少恨》中也用了直抒胸臆法来表现“愁”。词写诗人早起忆梦时的怨恨,抒发亡国的愁痛。起句写词人清晨刚苏醒就充盈着满腔怨愤。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制造了悬念。次句写怨恨之由,原来如此多的恨皆源于昨夜梦境。梦中有许多可勾起人怨恨的情节,而当时的处境决定了词人只能欲言又止。欲罢却不能,只有聊做轻松地追叙梦境。梦中尽现自己还在南唐做国主时的情景。但乍醒后,方知乃黄粱一梦!真实表达了词人当时囚居幽境,终日无以排遣亡国悔痛,只能在梦境中“一晌贪欢”,内心痛苦的直白使亡国之痛打动无数读者。
  李词中另几句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等也均用典型的直抒胸臆法表现其中的“愁”。
  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使读者直接触摸到后主切实而深重的亡国之痛,而且勾起了无数与后主有相似体验的人的感情共鸣,或赢得了读者对后主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从而加深了对后主词中愁的理解。
  
  二、通过今昔对比,悲欢映衬表现“愁”
  
  李煜词还擅长通过今昔对比、悲欢映衬来表现“愁”。《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一词,通过将寄人篱下的苦囚生活与“一晌贪欢”的欢愉梦境作对比,表现了思念故国的深切哀痛。昔日骄奢淫逸的帝王如今被拘幽囚,妃嫔离散,却只能忍气吞声,苟延残喘……好不容易昏沉入眠,梦回昔日帝王时“妃臣簇拥,车水马龙”的情景,但雨声惊梦,回到现实,仍是寄人篱下的囚徒……梦中越欢愉,就越反衬出现实的悲凄。这种对比映衬,将词人的凄苦愁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望江南·闲梦远》二首中也用了这种手法来表现“愁”。这两首词作于李煜被俘到汴京后。两首词都寄托梦境描绘了江南美景:第一首描绘了盛世江南的春景,第二首描绘了江南清幽的秋景。前者色暖,欢快,后者色寒,凄清。两词表面看是在盛赞江南美景,但联系词人的特殊遭遇和写作背景,就不难发现,它们实际是在抚今追昔,“以乐写愁”,以欢衬悲。梦境中的江南风景越美,越衬出作者幽囚生活的凄凉,也越衬出作者故国愁思的深重。“闲梦远”点明了作者现实处境之难堪:被拘幽囚,没有自由,更没有尊严,所有的就是整日难捱的“闲”。这“闲”正是今昔地位变化所致,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富庶繁华变为冷清凄凉!虽无一字言“愁”,却愁入骨髓。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中也有这种手法。上阕写了他被幽囚时的心情和日间生活的难堪;下阕由情入景,回想到秦淮月色笼罩之下的故国楼殿。一切繁华旧事皆成空影!抚今追昔,悲欢映衬,感慨万千。抒发了后主怀念故国的深切愁痛。《望江南·多少恨》也明显使用了这种手法。
  
  三、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来表现“愁”
  
  李煜词中写愁的句子之所以朗朗上口,广为传颂,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使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比喻。如脍炙人口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喻“愁”,不但写出了“愁之多、之长、之滚滚不息”,而且还喻示“愁情之激荡、心潮之澎湃”。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通过描绘春去花残的自然景象,抒发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词人以“花开花谢”喻“人生的盛衰和苦乐”;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喻“国破家亡是外力打击所致”;以“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喻“帝王生活一去不返,企求重来是不可再得的”;以“水长东”喻自己的“愁苦不断,怨恨无穷”。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以“潺潺细雨”喻“愁之多”,以“五更寒”喻“境之凄”,以“流水落花春去”喻“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都使作者苦情哀意可见可感。
  另外,李词中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句,以“远接天涯、绵绵无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恨,生动形象,自然贴切;“剪不断,理还乱”句用暗喻写离愁,喻体并未点明,但它“千丝万缕缠绕纠结一团,千头万绪无始无终一堆”,难以理清,莫能明状,把离愁表现得形象可感。
  
  四、善于塑造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愁”
  
  李煜还擅长通过鲜明的形象(人物形象和物象)来表达离愁别恨。
  《喜迁莺·晓月坠》通过塑造一个苦思恋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思夫”形象,抒写了对恋人的苦思并亟盼恋人归来的愁情。全词无一字言愁,仅通过塑造一个痴情苦忆的“思夫”形象,加上西沉的“晓月”、微漠的“宿云”、渐飞渐远的大雁、暮春散去的“啼莺”、凋残零落的“余花”、铺满庭院的“片红”等几个鲜明的物象,将那种盼归不归、既恼又爱、相思苦恋的矛盾愁怨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捣练子·深院静》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夜听捣练之声的失眠者,一个是寒夜苦作的捣练者。又从失眠人的角度塑造了曲折幽深的庭院、空荡的天井、凄清的寒月、模糊的帘栊等几个鲜明的物象。虽用到“愁”字,但那无奈的叹息、轻数捣练的和声却传神地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焦躁、烦恼等愁绪表现出来。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梦中重游旧地、梦醒后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同时,它还塑造了暮春淅沥的凄“雨”、难消雨声的窗“帘”、难御春寒的“罗衾”、不敢倚眺的空“栏”、寥廓无边的江天、随水东流的“落花”等鲜明的物象。全篇没用一个“愁”,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思念故国、无可奈何的哀痛和愁苦!
  “国家不幸诗家幸”,作为一国之君,李煜是失败的,但作为词人,他堪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思想价值来看,李词中写愁的句子或有使人消极之嫌,但从艺术层面来看,他这些写愁的句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艺术表现手法堪当后世之楷模。
  
  参考文献:
  [1]唐圭章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蔡厚示主编.李璟李煜词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8.
  [3]詹安泰主编.李璟李煜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1.
  [5]南唐李璟,李煜撰,郑学勤校点[南唐二主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修订版)·上册[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4.
  [8]程思源主编.中国全史·野史(卷二十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程琴 泸州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646005)

试论李煜词中“愁”的表现手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