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72

  

李广之“智\信\仁\勇\严”

◇ 王 莹

  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使得“飞将军”李广的美名千古流传。“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1]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如果真从这五点来看,李广并不算个很好的将军。其实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李广可以说是个矛盾的集合体,本文就从智、信、仁、勇、严这五点来分析一下李广将军。
  
  一、智
  
  首先,李广应该算得上是个有智谋的将军。
  李广被匈奴骑兵活捉了,敌人用绳子结成一副络子,由两匹马驾着,让李广躺在络子上。这样走了十几里,李广假装死去了。他侧眼看到旁边有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便骤然跃上了那个匈奴少年骑的马,把那个少年推下马去,夺了他的弓,然后快马加鞭,向南飞奔了几十里,找到了自己的残军。这是智取。
  但李广可以说是个矛盾的集合体,他有时显示出缺乏智慧的一面。比如,景帝三年,爆发了“七国之乱”。李广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由于他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信,不仅没有得到景帝的封赏,反而被调到荒凉的边塞。梁孝王虽说是景帝的长弟,由于继承皇位的幻想的破灭,与景帝貌合神离。李广私下接受这样一个居心叵测的梁王的印信,景帝能不产生疑惧吗?这种行为实在是不明智的。
  
  二、信
  
  “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这是《史记》中记载的。按理说不杀降卒,但李广言而无信,诈羌兵投降,又杀掉降卒。这不仅不人道,而且有违军事道德。再看霍去病,“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遬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2]。霍去病经过五个匈奴的王国,不掠取畏惧顺从者的财物和民众。只要顺从,连财物都不掠夺,更别说滥杀无辜。在这点上,不能不说霍去病胜李广一筹。
  
  三、仁
  
  李广对士兵非常宽厚,要求不严不苟。凡事遇到粮水缺乏的时候,一旦找到水,不是每个士兵都已喝到,他连有水的地方都不接近;找到食物,不是每个士兵都已吃到,他连尝都不尝。
  但是,李广也不是对谁都仁。有这样一件事,李广赋闲的时候,与灌强到蓝田南山中狩猎。归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广并禁止通行,李广等人只得留宿霸陵。过了不久,皇帝又重新起用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亭尉杀了。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是按制度办事,但他却心胸狭窄,挟怨报复,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这种行为就与他以仁待士兵的形象相悖了。
  
  四、勇
  
  “李广在山谷、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与匈奴交战,以善打硬仗而闻名。”[3]每每遇敌,依仗“艺高”而致“胆大”,经常以劣势兵力向敌优势兵力发起冲击,因武艺高强敌军对李广莫奈其何。
  李广“敢”战,遭遇敌人,“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法,发即应弦而倒”,可这样的“敢”,也让李广“将兵数困辱”,屡次吃亏受辱,不但吃了败战,自己还成了匈奴的俘虏。虽然最终李广凭借着自己神勇得以侥幸逃脱,但付出的代价却是许多鲜活的生命暴尸荒野。为此,他被裁决“当斩”。后来是“赎为庶人”,花钱买回了自己的命。
  
  五、严
  
  李广爱惜士卒,但军纪却十分松散。他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这固然是优点,但是李广三次全军覆没,这与军纪松散是分不开的。
  程不识说:“李广的军纪十分简单随便,但是如果敌军骤然间来进犯,那是无法抵挡的;而他的士兵轻松愉快,都乐于为他拼命。我的军队虽然显得紧张忙碌,不过敌人也不能侵扰我。”程不识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匈奴如果突然攻击李广的军队,只怕他就吃不消了。
  衡量一个人应该是多方面的,看到其优点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之处。这里说了很多李广的不足之处,但绝不是否定他。笔者只是想解开李广“飞将军”的神秘面纱,展示一个较为全面的李广。
  
  注释:
  [1]胡宝双译著:《李广·李陵·苏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2]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侯果山著:《由一代名将李广饮恨自刎引发的思考》,时代文学,2009年,第3期。
  
  (王莹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 210046)

李广之“智\信\仁\勇\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