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应对当前的外国文学教学困境,应该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双语教学、组织课堂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外国文学 多媒体教学 双语教学 课堂讨论
长久以来,中文系外国文学就是一门被边缘化的学科。外国文学开课时数一再压缩,许多学校没有独立的外国文学教研组,学生普遍不重视外国文学课。在如此少的课时下保证授课内容和授课质量更是个艰巨的任务。虽然大家早已达成共识:“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但课时的压力逼迫教师尽量在短时间内讲授大量的知识,对学生思辨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投入不够了。为了能够在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只能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自学完成部分教学内容,并阅读完指定的外国文学作品。但目前的情况是,由于一直以来外国文学的教学与考查方式均偏重于知识的掌握,导致部分学生不读原作,只是熟读教材,背诵课堂笔记,背诵模式化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就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在一无考试压力二无欣赏兴趣的情况下,学生自然不愿耗费时间精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十几年来大家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探索,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其中实践效果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和课堂讨论。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些老教师反对使用多媒体教学,认为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不专心听讲。确实,有些教师的课件中内容过多,学生的精力都用在抄录课件上的内容,顾不上听教师的讲解。但这只是使用不当造成的,并非教学方式自身的缺陷。课堂上讲解作品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以戏剧作品的教学为例,多媒体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戏剧场景,这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以《哈姆雷特》的教学为例,弗洛伊德用恋母情结解释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中的一再延宕。对于弗洛伊德的观点,很多学生表示完全不能接受。笔者让学生观看了奥利弗·劳伦斯主演的《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与母后对话的视频片段,使学生进入到具体可感情景中。劳伦斯的表演极具说服力,学生们完全被征服了。这段视频对于学生对弗洛伊德学说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剧本本来就是供演出所用,并不太适合案头阅读。作为戏剧作品的接受者来说,观看舞台演出与阅读剧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
文艺本是一体,不应人为地分割,泾渭分明地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分开。毕竟学习外国文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外国文化。所以讲授文学作品时怎能不介绍相关的名画呢?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古人就是用绘画和歌谣把古老的神话代代相传。学习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最好配以多雷的插图。多雷以虔诚的态度把但丁瑰丽奇特的想象展现在黑白版画中,上百年来一直为专家和教徒所推崇。他为《堂吉诃德》配的插图被认为是不可超越。因为“《堂吉诃德》辛酸的理想主义色彩,惟有多雷‘漂浮在梦幻中’的辉煌风格能与之相配。也惟有多雷,才能在《堂吉诃德》表面的怪诞、幽默之外,表达出其骨子里的沧桑和凄凉”。
外国文学中有很多经典的长篇小说,值得学生阅读,但学生望而生畏宣称读不下去。很多学生都是课上听了老师的介绍之后才肯去阅读经典。如此次序颠倒就迫使教师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去介绍故事情节,因此不得不压缩作品分析的时间。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充分发挥电影的“诱”“媒”作用,利用电影使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进而前去阅读作品。这样做的效果目前来看还是挺好的。虽然电影的改编和作品有很大不同,但是图书馆的藏书有限而学生众多,大学四年轮也轮不到一遍;大多数学生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不可能购买很多文学作品,目前除了观看电影之外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语言和文字主导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时代是一个视像与游戏为主的时代。“90后”的孩子不是通过言语的思辩而是通过眼球的刺激来了解社会的。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多媒体视听将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使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现行的外国文学教学重小说轻诗歌。在学生方面,很多学生对外国诗歌没有兴趣,既不欣赏也不了解。甚至有学生已经大三了还对老师说,他认为只有中国古典诗歌才是真正的诗歌,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都不算诗歌。这说明我们在外国诗歌教育方面工作做的不够好。
虽然选讲的诗歌都是由名家翻译,但学生普遍感觉语言乏味,意味索然,所以没兴趣阅读。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学习原作。对于大量的英语诗歌,我们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原文。中国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虽然不高,但阅读能力都很强。对于弥尔顿《失乐园》这样特别难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原文。要求学生阅读英文原文,语言并不是障碍。障碍主要来自学生的畏难情绪和兴趣缺乏造成的心理抗拒。消除这种心理抗拒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原文,当学生开始欣赏并喜欢上诗歌时,他们就会乐在其中。对于非英语语言的外文诗歌,可以对比不同译文并评析译文的优劣高下,在对比中慢慢揣摩诗歌的美。
用双语进行诗歌教学要舍得投入时间。首先利用音频资料,让学生反复倾听英文朗诵并跟读,以领略英语诗歌的音乐美。其次,挑选名诗片段,让学生自己动手翻译。当学生经历了绞尽脑汁反复推敲的翻译过程之后,对所翻译的诗歌就会产生深厚的感情。当学生把自己的译作和名家翻译对比参照之后,就会发现名家的译作也是很美的诗歌。通过翻译,既能消除学生对外文诗歌的偏见,也能消除学生对译作的偏见。经过几次翻译练习之后,很多同学不仅有了自己最爱的英语诗人,还有了自己最爱的诗歌翻译家。诵读和翻译虽然很花时间,但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外国文学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指向。
有些老师对双语教学心存疑虑,因为双语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教学时间,会拖累教学进度。以单位时间内传授最多知识的效率标准来评判,双语教学确实是效率不高。但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师讲解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取得了多大进步和发展才是衡量教学效率的真正标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因为缺乏效益所以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双语教学是既有效益又有效率的教学方式,暨南大学的同仁们已经实践多年且效果良好,值得我们仿效。
三、组织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学”本质上是“人学”,学习文学作品除了审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借助书本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所以在我们应该授课时适当联系相关社会现象,促使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许多学生反映,不喜欢外国文学的主要原因是,感觉外国的经典作品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所以认为学习外国文学对自己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我们可以采用现代的中国的视角来分析外国经典作品,帮助学生把文学作品与自己的生活和当今社会联系起来。这样做在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的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作品对人生的理解。
很多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直击人性的力量,有些古典作家描述的现象世世代代不断重复出现,提出的问题至今依然存在。例如,学习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彼得斯的《美狄亚》时,许多学生认为美狄亚是发疯了才会杀死自己的亲生孩子。但联系一下中国的社会现实,20世纪有胡适要与夫人江东秀离婚。江冬秀进厨房拿菜刀要杀两个儿子,吓得胡适终身不敢再言离婚。当今21世纪河南郸城农村有一留守妇女因怀疑丈夫在外有人了要抛弃自己,就亲手把8岁儿子的双手砍掉。这在学生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古今中外,两千多年,为何女性要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为何文学史上疯女人的形象一再出现?许多同学情绪激动,争得面红耳赤。同学们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有些肤浅,但这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课堂讨论真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个参与不仅是行为参与,更是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许多学生把自己带入到作品中去,站在作品中主人公的立场思考问题。许多同学在课堂讨论之后,都会再次阅读作品,在作品中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观点,当实在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学生自己会思考并形成新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耗费时间,但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用大脑而非耳朵上课;把文学课还给了文学,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而非记忆文学评论。
课堂讨论使得学生必须阅读作品。如果是中短篇小说或戏剧作品,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原作,必要时可以复印作品人手一份。因为只有建立在阅读作品基础上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讨论。如果是长篇小说,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名片,然后再进行讨论。经过这样反复的阅读、思考、争辩,学生由被动接受权威观点转变为主动形成自己观点,思辨能力得到了训练。
多年前就有人呼吁,“专门讲解考试题的深挖洞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需求。因而不能搞记忆式教学,不能搞知识本位,最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能力,注重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年的教改实践表明,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才是解决当前外国文学教学的困境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2]刘训刚.图咏堂吉诃德全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谢南斗.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1,(3).
[4]王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J].外国文学研究,1997,(3).
[5]吴舜立.刍议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霍晓珊 河南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4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