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五代词中,以闺情、宫怨题材的创作居多。很多作品运用了多种意象,为表达主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充分展示了词人笔下这一时代主人公的幽怨情愫。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的几首五代词均运用了白描手法,为我们塑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浓妆艳抹,或洁白如玉;或苦苦等候,或倚栏远眺。吟诵这些诗词,作品主人公的形象就会跨越千年历史风尘飘然来到我们面前。对我们诉说他们的烦恼、忧愁、苦闷、失意。
我们在研读这些诗词时,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由文字想象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对学生了解五代词的风格,体会词的内蕴有很大帮助。
比如,在学习温庭筠的《菩萨蛮》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学生一开始也许不知所云,因为这些词与他们以前所接触的写景抒情诗词有较大差别。这时候,可让学生借助注释再次诵读全词。“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惊艳绝伦。学生读着、读着,一个贵族妇人的形象就逐渐浮出字面,映入学生眼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可见主人公的慵懒、无聊;“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可见主人公的无所事事,精神无所寄托;她每天只是例行公事一般化妆打扮,可无人欣赏,心中不免失落、郁闷;梳洗毕,照镜自赏,没想到他一下子看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愁绪又突然涌上心来,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至此,一个衣着华丽、浓妆艳抹的贵妇人的形象就伫立在我们面前了。
还可以让学生用现代汉语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温暖的阳光已照进屋子来,金光闪闪,暖意融融,主人公伸了个懒腰,慢吞吞地起床;然后磨磨蹭蹭地梳洗,心不在焉地化妆;梳洗完毕,照照镜子,忽然看见了罗裙上成双成对的鹧鸪。一种孤独、失落、伤感的情绪忽地涌上心头。
韦庄的《菩萨蛮》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皮肤白皙细腻,洁白如玉的美貌女子的形象。她衣着得体,当垆而立,笑语盈盈,伸着她那纤纤玉手,招揽着一个个顾客。景是这样迷人,人是这样美貌,难怪连作者都感慨“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冯延巳的《鹊踏枝》则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公子阔少的形象,他有点像贾宝玉,整天烦恼萦怀、忧心忡忡,真个是“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他寂寞失意、愁绪满怀,时而花前,时而河畔,时而小桥,似在闲庭信步,似在寻寻觅觅,但萦绕心中的愁绪却总也挥之不去,以致人到了“朱颜瘦”的地步。主人公为什么“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他是因爱情而苦闷,还是因人生失意而烦恼?我们读者可尽情猜测。最后,主人公抱着一丝希望来小桥边赴约,可等了又等,怎么也不见心上人(也可理解为追求的理想)来……我们不难想象,垂暮时分,凉风冷冷地吹着,掀动他单薄的衣衫,吹进他的脖颈,透过他的衣袖,直进他的心里……他来回地踱着,不时望望远处,心急如焚……又一阵凉风吹来,他不由得打了个寒战,缩了缩脖子,搓搓手,最后向远方又翘首眺望了一番,只好悻悻而归。身后,苍穹中,一勾弯弯的新月……
李璟的《浣溪沙》刻画的是一个思妇的形象,表达了一种美人迟暮之感。词的开头两句“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开门见山就奠定了全词的感伤基调。她目睹满池香消玉殒的荷花,触景生情,想自己年华易逝“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青春易老,怎不伤情?此时的她一定是满面愁容、泪眼朦胧。末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传达出思妇怎样的感伤和无奈啊!
《乌夜啼》和《浪淘沙令》则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形象。他面对时光流逝、林花凋谢、江山沦陷,只有悲叹与无奈。他将故国之思、家国之恨、人生之憾,一股脑地倾诉到词中。他的词于是多了些忧患、多了些内蕴、多了些沉重。千百年来,让人读罢依然感伤低徊、唏嘘不已。
总之,五代词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在了解当时人的生活状况、哀乐情绪的同时,也带给我们美的艺术享受。千年过去了,他们依然鲜活生动地伫立在我们面前。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五代词的美学理想、艺术精神和表现特征,这些直接影响了北宋词。
(张文侠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第五中学 277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