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46

[ 孙金杰 文选 ]   

改编与改变 解读与误读

◇ 孙金杰

  摘 要:《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其生命力主要表现为后人各具特色的解读。电视连续剧《水浒传》问世以来,对于电视剧版本和这部古典小说原著之间的艺术论争就一直进行着。时代的发展为阐释经典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学术规范;科技的进步丰富了解读经典的形式和方法,这都是经典流传的有机组成部分。改编是一种解读方式,改变和误读不可避免。忠实于原著既是改编的原则又是改编的目的,经典的传承与传播因各时代不同形式的改编而得以发展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水浒传》 电视连续剧 改编研究
  
  1998年春节期间,四十三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继《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之后,四大古典名著的最后一部《水浒传》也终于有了它的现代媒介阐释形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这自然就引起了古代小说原著和电视剧版之间比较的问题,改编已经成为不同时代人们解读经典的重要方式。
  
  一、电视剧对《水浒传》主题思想的解读和展现
  
  电视剧《水浒传》的总导演张绍林在阐述改编指导思想时说:“在改编中,我们避免过去名著改编缺乏创造性的照本宣科和不尊重原著的狗尾续貂,在忠于原著思想实质、主要人物性格和命运结局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忠于原著”,二是“大胆创新”。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水浒传》的主题和思想意蕴有多种解释。改编者可以依据自己的认识和审美要求做出独立的选择,关键是改编者的阐释既要符合原著的实际,又能自圆其说,具有电视剧内在的合理性。“忠于原著”——就是改编者要忠实于原著的主题思想情节安排和结构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符合情节要求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改编后的作品在主题思想上要与原著保持一致。“大胆创新”——就是在紧扣主题的情况下,结合编剧自己的审美理念和时代特点,在一定范围内给作品进行合理增删的工作。
  电视剧改编者是按照农民起义的主题进行改编的。文学批评家、电视连续剧《水浒传》首席顾问李希凡先生说:“《水浒传》是出现在中国近古文学史上第一部,而且是后无继者的描写农民革命的最完整的长篇小说。这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少有的现象,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并不多见的封建时代的革命文学杰作。”但重要的是,改编电视剧是要通过对小说故事的演绎,来表达小说的主题。从这部电视剧对《水浒传》的表现看,差距甚大,难尽人意。
  虽然电视剧依照小说顺序描写了高俅发迹、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武松等人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但凸显其“农民起义”的情节和性质却不够充分。作品最具传奇色彩,也最能表现“官逼民反”事实的重头戏是智取生辰纲,电视剧却把这个反映当时朝廷官员腐败、官府吏治黑暗、盘剥欺压百姓、社会民不聊生的好机会简单地改造成阮小五所说的:“晁大哥你再给多的银子,也养活不了众家兄弟。你真要为弟兄们着想,就给大伙找碗饭吃!”电视剧反映出来的不是“官逼民反”,反而说明把老百姓逼得没有饭吃的不是官府,而是以秀才王伦为首的当时盘踞在梁山上的好汉们,把反抗压迫的群众斗争要求简单地变成了拦路抢劫、养家糊口的强盗行为,这是对主题思想的歪曲。
  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依据的是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改编以后删去征辽一节,最后几集集中描写了招安以后征方腊的故事,表现农民起义军的自相残杀。编剧为了突出宋江“先礼后兵”的人本思想和英雄“惺惺相惜”的态度,增加了宋江阵前与方腊谈判议和的情节,这是违背历史常识的。更不可思议的是,编剧还杜撰了李逵和方腊军女将领庞秋霞的一场恋爱。至于其它情节的设置,如林冲拒绝接受招安,气死在梁山上;武松独臂擒方腊(实际上是鲁智深擒方腊);燕青与李师师私奔;宋江与郓城知县用五十两银子打赌;王矮虎与扈三娘洞房比武等等,完全是脱离了作品主题的臆想。
  我们看电视剧《水浒传》的时候,强烈地感受到:作为梁山好汉的首领,天下闻名、人人敬仰的及时雨宋江是一个典型的“投降派”——上山之前就劝武松将来接受“招安”,“博个封妻荫子”,初步暴露了“投降派”的思想;上山掌握领导权以后,挖空心思要“招安”,让人怀疑他是朝廷派来的间谍,以前遭受的苦难是他和官府排练好的“苦肉计”:当晁盖与曾头市武装苦斗之时,宋江却带人马去黄河上拦截朝廷命使宿太尉,表明心迹,请求招安。晁盖受伤后不治而死,宋江不忙于为晁盖报仇,而是考虑宿太尉没有重视他的招安请求,是因为梁山没有显赫人物所致,所以先设计把卢俊义赚上山。而他一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就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力排众议,施用各种手段,紧锣密鼓地开展招安活动。招安终于成功,宋江诚惶诚恐感激涕零地向宋徽宗行三拜九叩礼。此后的剧情就转入宋江与高俅的斗争。宋江为了压服众弟兄的不满情绪,主动请缨出征方腊。与方腊血战后胜利归来,最后心甘情愿地饮下有毒的御酒,凄凄惨惨地与李逵、花荣同归于尽。
  这个结尾与百回本《水浒传》大体相符,本无可厚非。问题是电视剧的前面大部分是把宋江等梁山好汉作为反抗的英雄人物正面赞扬的,后面的结尾部分却又把他们作为可耻的投降派来加以批判,这在审美评价上就出现了双重标准:前面肯定,后面否定;前面热烈歌颂,后面扭曲丑化。这种前后矛盾肯定会让观众对作品主题思想的认识和把握上产生误解,也会影响到观众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特别是对那些没有阅读过《水浒传》原著的普通观众。
  把电视剧《水浒传》的社会效果定位在一种模糊思想意义、过分追求哄闹娱乐上面,不仅不符合小说的原旨,反而降低小说原著的审美价值,而且对观众的思想也会造成混乱,使他们对梁山好汉的造反行为产生困惑,迷乱了小说原本非常鲜明的主题。
  
  二、电视剧对《水浒传》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再塑造
  
  《水浒传》中人物众多,水泊梁山的好汉就有一百零八位,绝大部分武艺高强,性格鲜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应该说电视剧中大部分的人物刻画是比较成功的,然而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留下了遗憾。现把电视剧中两个对全剧有影响的主要人物与原小说对照以观察其错位情况,并比较其优劣。
  (一)宋江 宋江当然是《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主角,也是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的人物。其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忠”、“义”、“孝”难以完全,他时刻都想做一个“忠”“义”两全的人,但是当时的现实却使他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他的“忠”主要表现在招安上,这是电视剧集中展现的,因为太突出这种思想和行为,导致了这样一个结论:梁山好汉起义是大快人心的,结果最终毁在宋江手里,宋江就是罪魁祸首,可恨之至!就是这样一个整天琢磨招安的人物,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义”气。所以电视剧应该通过各种情节和手段集中突出表现宋江的“义”,遗憾的是,改编者似乎对宋江性格难于把握。为表现及时雨“仗义疏财”的特点而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宋江给晁盖等人通风报信回来,郓城知县命令雷横、朱仝去东溪村捕捉晁盖等人时,他竟然拿出五十两银子与知县打赌,结果知县赢了(没有捉到犯人)却不要银子,宋江把这五十两银子顺手送给了差役。可宋江的行为是“仗义疏财”吗?这种情节的安排不仅不利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要求,反而有损人物形象。
  电视剧不仅没有重点表现宋江的“义”,反而是把他刻画成刚被官府逼上梁山就“好了伤疤忘了疼”,打着为弟兄们以后出路考虑的旗号处心积虑地思考、设计、安排、操作招安投降行动,为此甚至不惜背叛自己对晁盖的誓言和承诺。对前来招安的朝廷官员奴颜婢膝,对做了俘虏的高俅百般呵护,为了招安找人牵线搭桥,贸然以观花灯为名到东京拜访名妓李师师等等。小说中的宋江,作者把他着力描写成一个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帮助人因而深受人们爱戴推崇的群众领袖,一个有忠君观念但也有反叛精神的造反者,在性格刻画方面表现了他思想复杂的特点。而电视剧却把他单纯表现为一个不思进取、只想招安的投降派。这不仅不符合小说实际,而且也引起了广大读者、观众和有关专家学者的不满,这样一个精神被阉割的思想残疾者,怎么能做杀人放火、富于反抗精神的众好汉的领导呢?
  (二)鲁智深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最受欢迎的一个人物形象之一。原著作者施耐庵就由衷地赞许鲁达,并通过五台山德高望重的智真长老赐给他法名:“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从大街上与九纹龙史进相遇出场,到路见不平救助金老父女表现出他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教训恶霸流氓,三拳打死镇关西折射出他的爱憎分明。他最光彩照人的一幕就是对林冲的保护,表现了他的乐于助人和侠肝义胆。难怪金圣叹评论他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不要看他人长得五大三粗,力大无穷,兴致来时能倒拔垂杨柳,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具有智慧的头脑,例如他在桃花村教训二龙山小霸王周通强占民女的行为就让人忍俊不禁,既有幽默感,又有人情味,处理结果皆大欢喜。
  而电视剧改编者没有客观全面地审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是根据他的外貌特征和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事情,简单地把鲁智深的性格定位为“憨直”。这样在人物设计和情节安排上就缺乏合理性,只注重描写外表的粗鲁、凶狠,而忽视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让鲁智深成为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喝酒闹事、不计后果的人物。有一个情节,为了筹措银子搭救林冲,他竟然吩咐菜园子的泼皮们不择手段地去偷骗抢钱,说:“把你们的看家本事都使出来。平时不许做的,现在可以做一次。”——为了兄弟之义竟然教唆别人祸害百姓,这还是将来的梁山义士吗?正是由于对人物理解的偏差和设计的失误,编剧竟然设计了让武松独臂擒方腊这个情节,而从所有的版本上看,小说中都是鲁智深擒住方腊,而且原著中就有“遇腊则擒”的预言在先,怎么成了武松的任务了呢?其实仔细阅读作品就会发现,鲁智深每次“闹事”都体现出他的智慧:打死镇关西的机智脱身;大闹五台山时心里明白着呢,借口闹事只是给自己找台阶而已,为的是免受因为喝酒而受到戒律惩罚,只是他的兄弟们不默契,把他惹恼了,事情才闹大了;大闹野猪林保护林冲,也是经过周密计划选择时间和地点……作品表现鲁智深的标题使用最多的就是一个“闹”字,那可不是胡闹,也不是热闹,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反抗。
  
  三、电视剧对《水浒传》情节结构的编排和篡改
  
  情节是小说的主体,也是电视剧的主体。情节包含着人物、动机、事件和结局,是叙事作品的生命。《水浒传》的故事情节经过数百年的锤炼,已相当丰富圆满,虽不能说处处天衣无缝,但说它大都合情合理,经得住推敲却是当之无愧的。但电视剧对原小说情节的处理令人惊异。改编者似乎有意在原故事的大框架里另搞一套:到处是自以为是的胡改乱编,自作聪明的画蛇添足,似是而非的张冠李戴;原来顺畅的条理被打乱了,原有的逻辑被肢解了。许多改编都是毫无道理的。
  小说写杨志失陷了生辰纲,无法向梁中书交差,彻底断了做官之路,懊丧之极想在黄泥冈跳崖自尽。但转念:“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这般休了?”就收住脚步,叹口气走下冈子去。浓重表现了杨志空有一身本事却对现实无奈、凄怆悲壮的心情。电视剧却改为杨志从黄泥冈跑到曹正酒店门前上吊,被曹正救下。这个改编毫无道理可言。杨志在事故发生现场黄泥冈寻死是因为失陷了生辰纲。跑到曹正酒店门前,死的动因就成了愁于衣食,效果大变。
  把小说情节逻辑改得最乱的当属宋江杀惜一节。小说中阎婆和阎婆惜本来是母女二人,电视剧却把她们改为客户和房东的关系,阎婆变成了刘婆,还担任媒婆,一人兼三职。小说中因宋江是阎婆惜母女的救命恩人和生活中的衣食靠山,所以阎婆才生拉硬扯宋江去和自己的女儿婆惜亲近。而电视剧改为刘婆向婆惜勒索绫缎不成,恼羞成怒,去找宋江告密,揭发婆惜与张文远私通,要宋江去捉奸。宋江上楼之后,婆惜原以为是张文远,及见宋江,也热情相迎,且摆出一桌鱼肉酒菜,与宋江欢宴,这个情节与前面的宋江与阎婆惜紧张关系的交代相矛盾。更不合理的是阎婆惜的转变之快和脸皮之厚,她竟然在酒桌前主动说出与张文远私通事,并要宋江写下休书,保证改嫁、不来争房屋财产等事,宋江竟然都答应了,不合情理。而在小说中是写在婆惜先与宋江怄气,得到招文袋以后向宋江要挟时提出的,宋江有短处在阎婆惜手中,怕连累了自己和梁山弟兄,被迫答应了对方的所有条件。后来阎婆惜得寸进尺,强人所难,宋江本不想杀她,只是从袋子里抖出刀子,见刀起意,才发生凶案,情节发生发展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在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市场利益的竞争和文化消费主义的兴起,使文化艺术生产直接同经济利益结缘,这在古典名著的影视剧改编上有着显著的体现。然而,文化产业仍然是特殊的产业,文化产品仍然是特殊的商品,他还负载着处理人类精神事务、彰显进步价值观念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文化活动又是关乎世道、浸润人心、引导人类走向进步的精神工程。《水浒传》以影视剧改编的方式在世纪末的再造,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重建过程中,具有其时代意义。在当下的文化生产有必要继承民族文化中的合理因素,这不仅有利于建立文化的历史联系,丰富自己的现代文化传统,同时,也是获得文化独立性、占领文化市场的手段之一。《水浒传》的影视剧改编,体现了改编者对传统资源的再开掘。世风代变,但古典名著中所蕴含的人类共通的崇高精神、基本的价值尺度不会改变,在价值观、伦理观日渐混乱的今天,重新回望传统并将其激活,肯定是一条令人感到鼓舞的道路。
  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古典名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资源,一定要备加珍惜,备加尊重,而不能盲目篡改,因为我们必须明白,“亵渎”经典就是在亵渎我们的民族尊严和文化尊严。
  
  参考文献:
  [1]李希凡.《水浒》的现实主义,原载《论“人”和“现实”》.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后收入《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
  (孙金杰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73165)

改编与改变 解读与误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