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35

[ 谢青春 文选 ]   

古诗中天真烂漫的一隅

◇ 谢青春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有那么一朵浪花,没有世态的炎凉,没有心中的忧愤,它是那样的清新活泼,那样的令人陶醉,它就是古诗中天真烂漫的童趣诗。
  古代诗人从孩子们的神态动作,感受着孩子们纯真的童心,用传神的笔墨,绘出了孩子们一幕幕有趣的生活情景。他们诗中的孩子和生活中的一样,虽然有时调皮得让人生气,但他们的幼稚单纯,活泼好奇,聪明好学,又让人觉得是那样的可爱。读这些诗,不由让人感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特别的审美享受。
  
  春晚书山家屋壁
  [唐]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柴门内外静悄悄的,只闻见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春雨过后,山里人家炊烟袅袅,在晴空飘散。庭院中水气蒙蒙,给鲜花披上了轻纱;山野间溪流泠泠,声音那么清脆悦耳。躲进窝里避雨的小鸟,又飞上枝头快活地叫起来;逗得一个小孩儿哭着要树上的黄莺。
  这首诗的前三句,用黍饭馨香、炊烟飘散、鲜花蒙蒙、流水泠泠,来突出柴门寂寂。最后一句,却在宁静的景物之中,突然摄下哭闹的小儿。“小儿啼索树上莺”,有动有声,为寂静的山家增添了生机,并且非常有趣。
  诗人在体察描摹自然景物时,把景中的儿童摄入画面,使儿童成为景中的主角。这景物中的儿童从不呆板做作,而是自然天成,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给大自然平添了一份生机。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江南的早春二月,草木萌发,黄莺飞翔;碧绿柔长的柳条随风摇曳,轻轻地拂着堤岸,就像沉醉在烟雾般的春色之中。儿童们早早地放学回家了,急急得趁着春风放起风筝。
  这首诗不但写景优美动人,而且写人生动传神。一个“忙”字,把下学的孩子们一心想着赶快趁着春风放风筝,跑着、跳着、呼喊着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天真活泼的儿童,还有他们放的在晴空飘飞的纸鸢,把江南春光点缀得更加生机盎然。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稀稀落落的篱笆间,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村庄深处;树上的花儿已经凋谢了,嫩叶刚长出不久,还不很茂密。儿童们奔跑着,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可是那只蝴蝶飞进金色的油菜花中,再也找不见了。
  诗的前两句,用“篱落疏疏”、“花落”、“未成阴”描绘农村春末夏初的景色。“一径深”的“深”,不仅表现出村舍的错落和宁静,而且为后两句提供了由远及近的视点:忽然从小道的深处跑出一群追捕蝴蝶的孩子。“急走”和“追”,让我们想象出蝴蝶翩翩起舞、忽高忽低、左躲右闪和孩子们紧追慢赶、左右扑捉的姿态。最妙的是末尾一句,蝴蝶好像也懂得捉迷藏,机灵地飞进菜花当中;蝴蝶是黄色的,菜花也是黄色的,眼前金灿灿一片,哪里还辨得出呢?“无处寻”三个字,把孩子们站在菜花中东张西望、四处寻找的焦急而又失望的神态形象地表现出来。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瑟的秋风吹动着梧桐叶,送来了带着寒意的飒飒声响;萧瑟的秋风掠过江水,牵动着游子思乡之情。可是孩子们却在无忧无虑地逮着蟋蟀,这么晚了,篱笆旁边还跳动着一盏明亮的小灯。
  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秋夜的清冷,“送”和“动”两个字把景、人、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我们好像听见秋风瑟瑟,看见梧叶摇落,感到寒气袭人,从而体会到游子思乡的愁绪。后两句笔锋一转,描写儿童们夜里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蛐蛐的情景,反衬了诗人被牵动的客情,而这客情又反衬了孩子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夜深,表现了孩子们的入迷;“一灯明”与“知有”相呼应,使人仿佛看见孩子们捉蛐蛐的身影。清人陈廷焯曾说:“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
  以上四首诗中,前三首诗中没有诗人的直接形象,诗人是站在一旁画下大自然美景中的孩子们,是“无我之境”。而第四首中有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即那个被牵动客情的游子。他由“灯”而“知”,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是心灵上的沟通,是所谓“有我之境”。所以,在这首诗里,诗心和童心有了交流,童心不知客愁,而诗心就更羡慕童心了。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把酸味留在嘴里,酸得牙齿好像都软了,芭蕉叶越长越大,把一片绿色映在窗纱上,白天变长了,午觉刚睡醒还觉得没精神,闲立门前,看孩子们跑来跑去地捉着满天飞舞的柳絮。
  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梅子长成和芭蕉叶长大了,描绘出初夏景物的特点。一个“留酸”、一个“分绿”,赋予梅子和芭蕉以人情,很传神。诗的第三句直接说出诗人闲居无聊的心情,而最后一句“闲看儿童捉柳花”,既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散淡的生活,同时也表现出此时诗心与童心的交融:儿童的“捉柳花”与诗人的“无情思”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诗人寂寞的心灵从天真快乐的儿童身上,感受到一种清新活泼的兴味。一个“捉”字,把柳絮的飞舞、儿童的动作以及诗人随着儿童们跳动的眼神都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是儿童情趣诗的又一种情况,即:诗中既有儿童又有诗人,是以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心来映衬、影响诗人的思想感情,从神态动作上看,总是儿童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巧妙地抓住了牧童瞬间的动作变化:由“骑”到“立”,由“歌声振”到“闭口”,这就把牧童从悠然自得到屏气凝神的神态变化过程,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画面音响上有意造成反差。前两句写牧童可着嗓子唱,歌声在林中回响,后两句写歌声忽然停止,林子里一下子变得寂静,只有知了的叫声,好像在故意引诱着牧童。这就又把牧童听到蝉鸣进而想捉住它的心情表现得更加急切。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聪明顽皮的村童,他也学大人的样子一本正经地拿着渔具坐在河边上钓鱼。这时有个行人从远处走来向他问路,少年没等他走近就赶紧摇手示意:“我”不能回答,要不鱼就得惊走了。作者捕捉生活中的一个场面,用漫画的笔触,勾勒出少年钓鱼的神态,特别对鱼儿快上钩正好行人来问路时少年那种紧张神情,描绘得更为出色。
  以上两首诗,全诗都写儿童,细致地描绘他们的动作、行为、心理、感情等,应该说这是最典型的儿童情趣诗。
  从这些天真烂漫的童趣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一幅幅的画卷,使人不能不由衷地赞叹:多么可爱而又可贵的童趣和童心啊!
  
  (谢青春 河北省清河县清河中学 054800)

古诗中天真烂漫的一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