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382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 金 荣

  摘 要:在李白的诗歌中,对月亮寄予厚爱,如此地喜月、爱月、玩月、咏月,虽不能说后无来者,但确实是前无古人的。本文拟以李白咏月诗的思想根源,李诗之月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李白咏月诗类别及月意象对于诗歌审美意境的营构几方面进行审美分析,从而体现出李白咏月诗独特的诗艺美。
  关键词:月 意象 意境 李白 思想根源
  
  李白的一生,对明月倾注了深厚挚爱的情感。在我国悠久漫长的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够像李白这样贯穿其始终地酷爱明月,写过这样多、这样优美的咏月诗篇,无论其数量和质量,手法和技巧,想象和境界,都当之无愧地达到了中国和世界诗歌史上的顶峰。李白的名字,在我们整个民族的心中,是和明月永远的连在一起的。
  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思想内容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以月自况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申管晏之谈……海县清一。”这里的“清一”是与他对明月的认识和描述连在一起的。在诗人中,李白特别推崇谢朓,比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里的 “清发”正是李白对谢朓诗美的最高评价。这种评价与李白自己追求的审美理想是完全一致的。又有“皎如玉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昼鸣闲琴,夕酌清月”,李白以月自况,诗中形容明月的“皎”、“清”正是诗人追求的光明理想境界的象征。李白的这种审美理想标举出明月来做象征体,是最贴切最准确的了。
  
  二、以月为友
  
  月亮与诗人李白结成了形影不离的亲密朋友,他们的友谊达到了推心置腹、无可猜疑的程度:“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诗人认为“风月长相知,世人何倏忽。”(《拟古其十》)饮酒时便劝觞于月“杯劝天上月”(《拟古其十》)。而月呢,对诗人更是赤诚相待。诗人出门,它殷勤相送:“湖月照我影,送我至丹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归还,它尾随而来“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人宿置酒》)。诗人走到哪里,它就形影不离地跟随到哪里“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并且邀请诗人天庭做客,永结友好,“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明净如水的月亮,使李白引之为知己,视之为友人楷模。
  
  三、藉月寄情
  
  李白常常通过“月”创造相思寄怀的艺术氛围,如:“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送张舍人之江东》);“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等。李白的《静夜思》更是绝唱,月白露清,正是清秋时节,月色吸引着诗人举目凝望,一时之间,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占据了李白的心胸,这首诗让人回味不尽。李白不满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终为权贵所馋而绝其仕路。天下虽广,却无知己可以交心。月,自然成为李白心中理想的象征和感情的寄托。
  
  四、酒月相伴
  
  李白的一生是诗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李白不少诗作都是以酒月相兼的方式表情达意的。李白经常乘着月色与友人畅饮,如:“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辉。”(《赠秋浦少柳府》)他认为美酒清月是最可信赖的朋友:“孤云还空山,众鸟各以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春日独酌二首》)在他看来饮酒赏月可以全身远害:“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垒。”(《襄阳歌》)甚至邀月饮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诗中的酒、月是何等的和谐统一。酒是推波助澜,月是平息风浪,这两个鲜明对立的意象,在李白诗中的抒情造境中确乎起着独特的作用。李白的自由理想王国,不在现实世界,而在诗与酒的幻想中。
  因为这些思想内容,李白在艺术创造时,往往是围绕“月”这个核心来进行熔铸、取用和整合,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审美意境。
  
  一、物我相融的情兴体验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在这里月与李白相伴、相亲、交欢、行乐,表达了诗人不平遭遇和内心苦闷之情。孤独的诗人与月与影“成三人”,仔细一读,会发觉这三者可合为一体,即李白一人,但作者写得物我交融,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相得的境界。李白并非对着清澈如水的月亮无病呻吟,而是把月与自己的生活命运融为一体,使月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李白之月中,魏晋之美与自然亲和的自然精神,融进了李白的笔墨之中,并通过“月”得到充分反映,表现为物我相融的情兴体验。
  
  二、动态变化,意境自然
  诗人强烈的感情波澜,使诗的意境动态横生,变化多姿,生机盎然,使人感受到力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如李白的有些诗句如“月衔楼间峰”(《日夕山中忽然有怀》);“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长风吹月渡海来”(《鲁郡尧祠道明府簿华还西京》);“松暝已吐月”(《自巴东行舟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如此乍看反常,细想又合乎道理,恰到好处地写出特定环境中的山、林、风、月、云的态势,具有一种别致的动态美。还有《游秋浦白笴陂》中写到月由天而降等,都给人直观的强烈的动感,在动态的境界中,使人得到一种激昂奋发、荡气回肠、骨惊神怵的审美感受。
  
  三、虚实相生,回味无穷
  好的文艺作品,实以引虚,虚中孕实,能使欣赏者回味无穷。如李白的《月下独酌》由物与我相得,虚实结合,营构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这样的诗还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一方面作为景物的“实”酿成夜游洞庭时开阔明净的氛围,另一方面又是诗人的感受,表达夜游洞庭的豪兴,传达出丰富意蕴,让人生出无尽想象。李白月意象所营构的意境,使诗歌意境深蕴含蓄,想象丰富,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古人对意境的最高要求也就于此。
  在众多的诗歌意象中,李白为什么会如此喜爱“月”这个意象呢?李白的思想极其复杂且又充满矛盾。谓之复杂,是因为他既有儒家正统思想,又有蔑视礼法的道家思想,还有以武犯禁,不受其驱的游侠思想。其矛盾从政治方面看,李白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其实质正是唐玄宗开元前期开明政治、开放政策与天宝后期日趋黑暗的政治、日趋保守的思想之间的矛盾反映;是关心国家命运的进步的知识分子与统治集团中黑暗腐朽势力之间的矛盾反映。从思想角度来看,则是盛唐社会的进步思潮——自由朝气,奋发向上,理想精神与统治者的腐朽思想——醉生梦死,享乐腐化,落后保守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反映,反过来说,这两种社会势力,两种思想的斗争,集中在李白身上,就造就了李白自由精神与封建礼教束缚的冲突,光明理想与黑暗社会现实的冲突。李白把现实中实现不了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愿望,力求在文学中得到实现,即寄托在月亮这个意象上,而写了大量的咏月诗。
  李白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使其生活极其个性化。范传正谓其“慷慨自负,不拘常调”。杜甫天宝年间赠李白诗:“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几乎成了李白的生活写照。他个性化生活体现了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其笔下之月也是自由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月可乐“晚来移彩仗,行乐好光辉”(《宫中行乐词之七》);月可悲“画角悲海月”(《出自蓟北门行》);可信“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可诉“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望“举头望明月”(《静夜思》);可及“举手可近月”(《登太白峰》);可歌可舞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的自由个性就像他笔下的月一样,自由不受拘束,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由创造精神。
  李白外在个性的诗意自内在生命活动的外化即通过爱月、咏月体现出来。李白不受现实摆布,同时又有仕进思想,他在出蜀之初就写到“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其二》),诗中的“汉月”就是唐王朝的象征,虽是“人攀明月不可得” (《把酒问月》),他决不灰心,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报效明君。而在《独漉篇》中诗人借“水浊不见月”才斥责了权贵当道时局的昏昧,也宣告了效忠唐王朝理想的幻灭。在《古朗月行》中,诗人在“小时不识月”等开篇四句里含蓄地戏谑了自己早年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幼稚可笑。在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又写道:“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由于权臣像蟾蜍般蚀影误国,唐王朝已经沦落腐朽而不值得留恋了。李白对传统怨刺对象性质的变化,暴露了他的坦诚、人文精神和对自己的高度肯定,说明李白对待生命的自由程度是前无古人的。
  月,既是李白的知己好友,又是他遣兴寄怀的最佳意象,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李白月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追求的是自由自在,高洁、清皎的人格。纵观李白一生,其人品、诗格,也确实像皎洁的明月,既照亮自身,也给他人以灵魂的洗涤。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诗歌会受历代文人的青睐,仍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白.李白诗歌全集[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葛景春.李白与唐代文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4]张梦琳.浅析古诗文中的“月意象”[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9).
  [5]谢宜琳.探究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8).
  
  (金荣 新疆库尔勒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841000,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830000)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