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19

[ 林忠港 文选 ]   

语文课堂生成的圭臬

◇ 林忠港

  面对纷繁复杂的宇宙,亚圣一言以蔽之:“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就课堂而言,所谓“不贰”,即与众不同也;所谓“不测”,言出其不意也。课堂小舞台,天地大乾坤,应该说学生的“发难”是正常的。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课堂生成”理念渐入人心。不过“课堂生成”并非新事物,而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重新定位。以前所说的“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教学智慧”等等其实就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生成”的褒奖赞叹。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必然蕴涵着对生成内容的良性引导和艺术处理;而一个欠成熟的教师,往往缺少对“课堂意外”的敏锐捕捉和智慧调控。欠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一是挂“生成”的羊头卖“预设”的狗肉,即生成的内容就是教师预设的内容;二是唱“生成”的歌不看“语文”的曲本,即生成的内容却是泛语文、非语文、反语文的内容。不论是亦步亦趋,还是大而无当,都是生成的异化。那么,语文“课堂生成”要遵循哪些圭臬呢?
  
  一、 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
  
  于漪老师执教公开课,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甲同学猛然醒悟过来,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下了。
  于老师见状问道:“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
  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
  于老师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众生沉默不语。于老师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甲同学又抬起了头,有了自信,不再垂头丧气了。
  令人敬佩的是,面对突发事件,于漪老师仍然能将生成之树牢牢地根植于语文的沃土之中。于老师紧扣言语形式,不蔓不枝,从“万万”想到“亿”,步步深入,精彩异常。于老师点铁成金的艺术,靠的是她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学养。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更令人敬佩的是,面对造成“干扰”的学生,于老师有着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
  使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示出了名师真风范、学者大气度、师德高水平。
  
  二、 文本是起点也是终点
  
  钱梦龙老师教授鲁迅的《故乡》时,有一个经典镜头: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显然是一个意外问题,但又是源于文本的一个问题。钱老师顺水推舟,不断追问,然后一转,“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最后回归文本,水到渠成。在“起承转合”的延展中,钱老师收放自如,始终走在语文的大道上,带领学生完成了一次自然天成的心灵之旅。在此,文本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三、 生成是对话也是生活
  
  一位教师教夏衍的《包身工》,教师有感情地读着课文: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当老师读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就笑。
  老师就问:“你们笑什么?”
  同学们都很紧张,以为老师要骂他们。
  老师说:“我真的不知道你们在笑什么,你们告诉我好吗?”
  一位女生说:“她们都是女孩子,不害羞,在离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老师说:“哦,是这样。那么,请同学们告诉我,七尺阔、十二尺深是多大啊?”
  学生说不知道。
  老师说:“我告诉你,大概不到十个平方。”
  老师又问:“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的教室有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说不知道。
  老师说:“我告诉你,大概六十个平方。”
  老师说:“好,我请一位同学在教室画出一块十平方米的区域。”
  学生说这个语文课有意思。于是,一位同学用粉笔画出了一块十平方米的区域。
  老师说:“然后,请十七位同学,拿着书站在这个区域,好吗?”
  学生纷纷拿着书站到十平方米的地方。
  老师说:“不对,她们不是站着,是睡着。你们分开一点。”
  学生分开一点,但分开一点就有点紧张了。
  老师说:“不对,这个地方还要放一个马桶。”
  然后,这位老师就不理这十七位同学了,问还没有上来的同学说:“你们家里住多大的房子啊?”
  学生说:“我们家里房子有三间。”
  老师说:“你爸爸住一间,你妈妈住一间,哦,你一个人住一间。你住的那一间多大呀?”
  学生说:“十五个平方米。”
  老师又问另一位同学:“你们家里有几个厕所呀?”
  学生说:“两个,一个内卫,一个外卫。”
  老师说:“哦,你们家有两个厕所。孩子们,她们十六七岁,你多大了呀?”
  学生说:“十六七岁。”
  这时老师突然抬高音调大声说:“你当然不害羞,因为你家里有三间房,有两个卫生间。那么,孩子们,她们有吗?”
  老师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不再问了,于是说:“孩子们,来,你们跟我一起来读。”老师重新读,再读到“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的时候,老师的声音哽咽了,同学们也不再笑了,刚才笑别人的那位同学,眼泪都流出来了。
  面对不和谐的笑声,这位教师没有发怒,没有呵斥,更没有滔滔不绝大讲道理,而是巧妙地找到了一个教学支点——学生亲自画出区域大小,亲自感知区域大小,比较包身工与同龄人的生活空间大小——与学生进行对话。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比较,学生的印象难免淡薄,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文本设计活动,发动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体验,转变了对包身工的态度。这位老师所体现出来的将文本转化为活动(生活)的高超水平,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
  实际上,上述三个事例分别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于漪老师点铁成金的事例主要倾向“文本是什么”的问题;钱梦龙老师收放自如的事例主要指向“文本对我意味着什么”的问题;第三位老师的事例主要面对的是“世界(生活)对我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打一个比喻,“文本研习”是在地面步行,“问题探讨”是在半空跳舞,“活动体验”则在高空翱翔了。不管是在半空,还是在高空,都有一条连接地面的天线。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文本是根基,生成是阶梯。在圭臬的统摄下,课堂生成既能防止死水一潭又能避免泛滥成灾。只有行走于法度与新意之间的生成,方能越来越靠近“苦心经营的随意”的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附中]

语文课堂生成的圭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