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00

[ 王维生 文选 ]   

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前瞻

◇ 王维生

  与现代文阅读教学不同,几十年来,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始终在走一条过分偏重“言”而忽略“文”的老路,对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不严密解读致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几乎成了词语、句法、文句翻译等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一统天下,而对这些优秀文化遗产中的情趣、形象、审美等的解读,对美文本身存在的熏陶感染、情智升华等功能的发掘等极为重要的“文”的学习,则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以为这种以语代文或重语轻文的教学思维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了。基于此,我试从下述三方面谈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发展方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 凸显文本的文化含量,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凸显文本的文化含量,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的形成和发展”,是说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对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内容的学习,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文言文学习熟悉并认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关于文言文阅读素养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奠定继承和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
  杜牧《阿房宫赋》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使负栋之柱,多如南亩之农夫……(引文中以省略号省去部分原文,下同)
  上述引文总计仅二百余字,其中却包含着诸如建筑、制造、音乐、气象、婚配、建制、服饰等诸多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任何一方面都值得并足够我们研究的。单以建筑为例,其富丽堂皇,其架构气势,其艺术匠心,甚至其中蕴含着的艰难与血泪都是难以再现的“建筑文化”极品,于是代代后人都有凄婉的慨叹。不仅如此,这些建筑昭示着的当时建筑业的发达,富丽堂皇中隐含着的秦王朝的经济实力及横征暴敛的苛政,秦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黎民百姓之流离失所与家破人亡,甚至由兴建阿房而产生的民怨鼎沸、揭竿而起等都是可以想见的。这些足以揭示文化内涵和历史教训的建筑实在是我们青少年学生的极好读本。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就其感兴趣的某一方面作些探究,哪怕是稍作一些深入,也必然会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自然就会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何况这些文化本身分明就是历史变迁、朝代兴亡的见证和注释,它足以让我们的学生由文化而推及其他。
  苏洵《六国论》例:六国破灭……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故曰:弊在赂秦也……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一百三十余字的引文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揣摩甚至去查证。譬如苏洵对六国灭亡及其原因的认识中包含着的史实、历史文化和军事策略文化等,就很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研究。具体地说,就是要去研究苏洵的观点及其立论的根本。针对苏洵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观点,我们有义务根据学生实际,引导他们去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及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其他,特别是要着力研究“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弄清“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包含着政治、军事、用人、治国之哲理。为什么要去研究这些?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与军事结果密切相关的历史、政制、观念及军事文化等。引导学生研究了这些,他们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苏洵,读懂这段历史并体味出作者精心道出的历史教训,读出自己关于文本文化的见地,进而达成他们应该达成的素养提升的目标。反之,仅仅满足于通过基础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将文句翻译出来,粗略地了解一下结论性的东西,忽视对文本中的那些真正导致军事结果的内容的学习与研究,便只能算是一种浅层次的学习,同时也是在浪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长此以往,古代优秀文化和学生文化底蕴培养的缺失便是难以避免的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 强化对文本形象与物象的解读、欣赏与再创造,讲求文言阅读的多元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称为极品。以极品冠之,是因为这些作品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阅读矿藏。它们往往形象、物象、文化、情理兼具,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阅读、欣赏和再创造的空间。基于此,笔者极力主张努力加强对这些方面的阅读引导,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益智功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经由科学的阅读途径充实、丰富和提升自己。
  郦道元《三峡》例: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据笔者了解,目前不少教师在教学《三峡》时,往往只满足于词语学习和文句翻译,对文句中蕴含着的美的物象普遍重视不够。譬如解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文句,经常止步于学生能够将文句翻译成“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人们)就看不到日光和月亮”,忽略引导学生去品味并欣赏文句中蕴含着的三峡的奇伟风光。其实,对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样的文句,通过翻译而得其浅层含义是比较容易的。而要想真正领略句中三味,获得关于三峡的意象认知,从而感受到三峡的美,恰恰应以读出句中蕴含着的三峡江岸的陡峭狭窄、夹岸群峰的险峻绵延、长江水流的汹涌湍急等景物构建的三峡独特景观为阅读根本。因为作者如此描摹(甚至只是叙述)的本意,绝非仅仅是告诉我们一个何时才能见到阳光和月亮的简单的事实,还有要通过描摹留给我们一个壮美三峡的意象。于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由反复阅读去感知文句中包含着的物象,进而获得关于三峡之美的认知,达成欣赏三峡之美,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乃至鉴赏素养的目标,就应该是我们必须认定的一个学习方向。
  庄周《庖丁解牛》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阅读像庄子《庖丁解牛》这样的美文,我们绝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词语理解、句子翻译及事理解读。一定要在初步理解文句所传达的意象后,确实注重对庄周笔下的庖丁形象的感受,领略庄周风行水上、绘声绘色的语言风格,进而得其神韵,这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具体怎样去做?重在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先获取对文句中形象、动作、声音等美感的认识,然后结合下文有关文句,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段充实、丰富形象,使庄周笔下的庖丁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丰满起来。譬如庖丁那行云流水、如歌如舞般的动作,悠闲自如、自信十足的神情,还有文中蕴藏着的伴着优美节拍奏起的悦耳的绝响等。学生没有去欣赏品味这些非常值得好好去欣赏品味的美,就是阅读欣赏的缺位,也是教师的失职。作为语文教师,千万不能在阅读指导时言而无“文”或重“语”轻“文”。我以为,“文言文”更重要的是“文”,同样要把它当成美文来读。完全没有这一步阅读,那些创造美的大师们泉下有知,也会责怪我们这些当语文老师的。更何况我们承担着传播、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化学生接受美的熏陶的重任?倘若我们因一叶而障目,抛弃对美的赏读,无论如何是对不起创造美的先贤的。
  
  三、重视阅读文本的感染与熏陶功能,追求阅读境界的高远
  
  入选中学课本的文言文有许多是具有很强的感化和陶冶功能的精品。这些精品的共同特点是绝少空洞的说教,颇具形象生动中隐含着的深厚内蕴,只要吟咏到位,必有超常获得。教学这些课文时,应将着力点放在引领学生去体会感悟上,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努力追求高远的阅读境界。切忌因人为地强化“教育功能”、直白的乱贴标签式的说教而造成与用心相悖的教学效果。
  荀子《劝学》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学生对于文中的蚯蚓、螃蟹和蛇鳝一定不会陌生,教学中,我们正可以利用他们对这些小动物的熟悉,引导他们反复阅读体会荀子形象的行文和悠远的寓意,感受蚯蚓、蛇鳝的执著专一和螃蟹的浮躁,学会由此及人,从而达到感染熏陶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必渲染蚯蚓和蛇鳝精神怎么可贵,直白地希望学生学习蚯蚓和蛇鳝精神。理由很简单,只有经过学生自己阅读体会感悟的获得才会真正属于他们,更何况这些道理是无需我们教师说,学生也完全能够明白的呢?须知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悟出。
  韩愈《师说》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短短几十字,既有事理也有形象,同时还暗含着韩愈的良多感叹。教学中应着力于对文句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的解读,注重对韩愈感慨的揣摩品味。譬如,依据常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该属于读书不多的群体,但他们在从师求学问题上的明理却远超士大夫,具体表现是“不耻相师”,此韩愈感叹一;“士大夫之族”应属于学富五车者,而就是这些自命不凡当然也确有过人之处者,却“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着实有悖于常理,此韩愈感叹二。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品味弄清韩愈之所以感慨,从韩愈的感慨中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自然就会生成阅读教益,不必我们去费什么教育的口舌的。如若再能将韩愈的这番宏论当成一幅画来读,演习语义,想象情境,其熏陶、感染和教育的价值当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阅读的要义就在于先让学生经由阅读达成理解、欣赏、感悟、陶冶、借鉴、创造等阅读目标,进而通过像阅读现代文似的创设学生与先贤的对话情境,逐步形成我们追求的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笔者不赞成“现代语文素养说”,更反对割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水乳关系。理由很简单,不好好去学习 “古代文化”,是不可能真正读出循环着古代文化血液的“现代文化”的内蕴的)。于是,强化上述三点应该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努力方向。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绝不能老是停留在字词、句法学习及文句翻译的较低层面,这样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承担着未来学习、继承、发展和光大优秀传统文化重任的学生的不负责任,至于社会责任则更是无须我赘言!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教研室]

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前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