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的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本篇小说历来被奉为鲁迅的经典小说之一,也曾被搬上银幕,其可圈可点之处自然是太多了。笔者尝试着从三个方面谈一下《祝福》的写作技巧。
一、 倒叙手法的运用。本篇小说在序幕之后就写出故事的结局,采取了倒叙手法。倒叙手法在创作中并不少见,但很少像《祝福》这样具有震撼力。小说开头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写得十分逼真,极富中国风俗美;同时,也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千家万户恭请“福神”的爆竹声中推出,以乐景写哀情,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结构上讲,这一情节也像其他作品中的倒叙一样,制造了悬念,令读者急欲探知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二、 详略处置的得当。小说略去了祥林嫂第一次失去丈夫的情节,略去了遭婆婆的冷眼和虐待,略去祥林嫂第二次婚姻中短暂的幸福和紧接着的失去丈夫痛苦的细节,也略去了她失去儿子后的深悲大恸。为什么呢?作者也许认为这些生活变故具有偶然性,祥林嫂的悲剧应具有必然性的。
所以作者详写了祥林嫂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而且是两次叙写。屡遭不幸、孑然一身的祥林嫂,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安慰啊!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也反复无数遍,这表现深重的苦难留给她巨大的精神创伤。祥林嫂渴求心理安慰,可是鲁镇上的人们给予她的只有鄙视和冷笑,把她的故事当成茶余饭后的有趣谈资。这样写,作者正是要探寻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亦即其必然性。
接下来详写的地方是有关柳妈对祥林嫂说的一段话。柳妈同样处在社会底层,深受封建礼教毒害,她告诉祥林嫂:再嫁再寡的人死后要遭锯刑,分作两半判给两个死鬼男人,不过,捐门槛可赎罪。这一说法使祥林嫂恐惧,又给祥林嫂一丝希望。祥林嫂花了十二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捐了门槛以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分外有神”,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歧视,死后也不必受锯刑了。但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使祥林嫂陷入绝境。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精神崩溃,直至沦为乞丐。
这一典型情节深刻地表现了人物命运的悲惨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残酷,产生了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三、 传神细节的刻画。《祝福》有许多精彩的细节,这些细节对刻画人物、描摹环境,渲染气氛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最精彩的是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
《祝福》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一共12次,每次揭示的意义、表现的情感并不相同,我们只选取几处表现人物命运转折的细节来欣赏。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两颊还是红的,又只是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体现的是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展示的是她健壮的身体。再次到鲁镇时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但“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不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吗?不正是她痛苦心灵的写照吗?从她“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光”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命运进一步发展着。
后来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眼神也分外有神”,这生动的表现了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后的欢快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可没料到鲁四老爷的一声断喝彻底击碎了她的愿望。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已完全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神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给她带来的深重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这表明祥林嫂的死是必然的,悲剧意味更强烈了。
“写作技巧和故事情节要服从传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印度]泰戈尔)《祝福》就是这样紧紧围绕主题,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极具控诉力的故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窑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