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育工作者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以生为本。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打心眼里喜欢自己,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活动事半功倍。
怎样正确地将“生本”理念贯彻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根据近年来的实践,我谈几点体会:
一、 平等、尊重,做学生心中最“好”的老师
尊重学生,表现在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情感特征、个性表现,把学生看成一个大写的“人”,时时关心他们,处处爱护他们,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间息息相通,建立和培养师生间真挚、平等、体贴和相互尊敬的友谊关系。我们讲平等对待学生,不仅指师生人格的平等,也指教师平等对待全体学生,而不是厚此薄彼,有亲疏远近。台湾学者陈安龙提出对学生要“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我随时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基础的不同作弹性要求,并进行分层分类个别指导教育,使每个学生尽力发挥潜能,都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和使命感。我在学期末设立“环保小卫士”“集体小主人”“业余小老师”等多种奖项,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给予机会和期待,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味成功的愉悦,使学生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学生心中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信任和理解中,尽可能地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与个性,具备自主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自我教育、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 真诚、无私,做学生心中最“亲”的老师
做一名好老师,要让学生爱你,而不是让学生怕你。要获得学生的爱,心须先学会怎样爱学生。有的老师认为“爱学生”只是在学生生病期间或生活有困难的特殊情况下偶尔一显“师恩”,我认为那不是“爱”的真正含义。
老师必须无私地付出,真诚地播撒自己的爱,让每个孩子的心灵闪光。孩子们就像天幕中的星星那样,或静或动,或明或暗,但都一样纯真可爱。我爱他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玩耍时擦伤了,我为他们上药;衣服破了,我为他们缝补;口渴了,我倒水给他们喝;在校生病了,我带他们看医生;请了病假,我上门去补课……我是那样热衷为学生们做这做那,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我为其鼓掌;每一点成绩,我为之喝彩。这份爱是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学生在我真挚的关爱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亲情:当学生有不幸和痛苦时,我的同情和开导使他们得到了慰藉;当学生有了错误和缺点时,我的公正和帮助使他们获得了信心。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渐渐地,我深入了学生的内心,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和无话不谈的亲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去理解,去感受,去读懂他们的心灵。曾经有位哲人说过:“爱到深处便无私。”我愿把自己无私的爱献给每一位学生,做学生心中最“亲”的老师。
三、 博学、进取,做学生心中最“棒”的老师
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知识,对与之相链接的课外知识充满探究欲,渴望教师能给他们讲点新鲜的、有趣的、甚至带有神秘感的知识,而一个只能“教书”的老师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们的知识需求。一个好老师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充实自我,用自己渊博的才学影响教育学生,做到教学相长。
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踏上工作岗位起,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教育专业知识。休息日,我最乐于做的是在图书馆里和互联网上吸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堂上。我经常阅读各种教育刊物,勇于尝试新教法,吸收新思想、新经验、新理论来不断充实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取水”“吸水”的本领。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举一反三”,同时又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后,怎会不将你当作心中最“棒”的老师呢?
四、 德高、身正,做学生心中最“美”的老师
教育的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往往是他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做这种人。”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教师平时的举止、谈吐、世界观、人生观无一不对学生起到“导航”的作用。一个教师如果用真诚、和善、言行一致的原则与学生相处,不偏不袒,公正无私地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并用高尚的信仰和追求来引导学生,以身示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老师,甚至追随老师。一个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老师一定是学生心中最“美”的老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