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评价
教材
考试
视听
阅读
写作
教研
名师谱
入驻
语文PLUS
名师谱
L
林忠港
收藏:0人
我要收藏
在读:2人 编辑:
编辑合辑
补全文档
开始阅读
林忠港 / 文选
《长江三峡》比喻辞格的意图阐释
/ 中学语文·教师版-2010年第6期
碾坊与渡船:《边城》不可忽视的两个意象
/ 文学教育-2011年第2期
《发现》:红色意象的文化意蕴
/ 中学语文·教师版-2011年第5期
《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的另一种解读
/ 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7期
是孔子错了,还是子路错了?
/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
语文教学呼唤准确的“国俗语义感”
/ 语文建设-2010年第5期
《江南的冬景》教学内容的深化
/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1年第3期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2期
“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内涵界定
/ 中学语文·教师版-2007年第11期
《论语》:古代经典的现代解读
/ 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10期
不该“芟”去的“左公柳”
/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4期
使动:课堂教学的关键词
/ 中学语文·教师版-2009年第4期
在春风中感受儒家性天风月的情怀
/ 语文建设-2009年第5期
《秋声赋》“一气之余烈”注商
/ 中学语文·教师版-2009年第10期
“路边的老人”与“桥边的老人”
/ 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10期
语文课堂生成的圭臬
/ 新语文学习·教师-2008年第5期
《辛德勒名单》问题设计
/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1期
选修课要呈现出必修课未曾有的景象
/ 语文建设-2010年第11期
文本解读的表面对立与实质统一
/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0年第5期
今生今世的“证据”到底是什么?
/ 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11期
略论“课堂活动”与“工具箱”的关系
/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9期
林忠港 百科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