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65

[ 李仰臣 文选 ]   

作文教学切莫忽视鼓励

◇ 李仰臣

  古人云:“责子之过,不如奖子一长”,强调的是奖励机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喜的收获。”这些观点,足见“激励”“鼓舞”之功效。在作文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在“鼓励”上下工夫,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不少“好心”的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作文讲评则以“指责”见长,甚至不失讽刺之“含蓄”,什么“词句不通”“辞不达意”“条理不清”“文不对题”等等,虽说付出汗水不少,效果却难尽如人意。面对“朱笔”无情的“扣杀”,学生只好望文兴叹,畏而却步,先前那股热情荡然无存,写作积极性一如流水悻悻东去。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独立思考和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自尊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自信是他们进取的内在动力,只有鼓舞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唤起勇气;只有激励才能坚定学生的自尊心,增加前进的动力。然而满纸的指责使学生的自尊心受挫,情绪消沉;到了这种地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能是一厢情愿、空话一句。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精神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肯定和鼓励。教师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认可的点头,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产生巨大的精神活力。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可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因此,有心的教师应当用真诚的爱去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听惯了指责的学生,又听到表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那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信心大增,发出无穷的活力,“其进自不能已”。
  “叶底开花花不见,一双蝴蝶先知音”。有心的语文教师应像蝴蝶那样敏感,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叶底之花”,做学生写作的知音。
  [作者单位:安徽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作文教学切莫忽视鼓励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