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是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对象,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和探索者。因此可以说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语文实践课,教师只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上课就像导演拍戏,最后的成功还要落实在学生的身上。演员可以在导演的启发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去发展自己的主体参与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以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去干扰、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一句话,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根据职业中学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文学鉴赏课、演讲课、讨论课,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例如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可以将它变为朗读比赛加讨论鉴赏课。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自发报名,参加的学生可以自主朗读、可以选择两人合作或两人以上合作朗读。评委是语文老师和所有听读的学生。教师还特别强调不主动报名的学生老师要在课堂上任意挑选,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惰性严重的学生拒绝参与。通过第一课时的朗读比赛,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感知和领会。“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学习语文、积累语言最好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可以说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再如教《雷雨》这样的戏剧片断时,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演出小组,利用课间、课后时间进行排练,上课就变成了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剧本,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个性,感受作品的魅力。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是最令学生感到为难的。在讲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扮演节目主持人,比如在讲应聘写作时,我请学生和我一起在网上搜索了一批名人应聘时的佳作,然后把这些情景重现,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为了在招聘时一显身手,纷纷开动脑筋,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请教师、同学帮助修改,同学间试演等等,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一般的应聘信,还学会运用许多的相关知识。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