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主要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一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而其中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传统教育观强调学习的结果,现代教育观强调学习的过程;传统教育观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传统教育观强调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像是储存知识的积水池,因而不能把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学”的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能够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创新是教育的核心,而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构建创新教育的课堂模式,才能真正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过去学生多表现为“唯师是从”,缺乏积极的思维,而有的教师更是把“顺从”“听话”作为衡量好学生的重要标准。这种视“循规蹈矩”为优秀的教师必将泯灭学生的主动创造性。素质教育追求学生个体的创新性,老师应引导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这样讲:“学生总是不按照我的教学设计进行。”“学生爱提问题,烦死了,越回答他的问题越起劲,几次不回答,他以后就不再提问了。”爱问并不是一种叛逆,更不是想让教师难堪,这种强烈的探索精神是一种宝贵的智慧嫩芽,却被教师不良的情绪所扼杀。古人云:“学而不疑,是谓大忌”“疑者不安于故,而进于新者也”,爱迪生从小就爱发问并终生不渝,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故而教师应精心呵护、鼓励学生这种好问的劲头,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湖熟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