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多元思维,就是求新思维、开放思维和发散思维等的总称。下面我想结合鲁迅小说《孔乙己》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的训练:
南朝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没有感情也就没有文章。教师在作文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从而使学生进入创新的最佳状态,给学生营造一种活跃思维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创意和设想。只要有了感情,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作文则情浸于文。教师还要用自己激情去感染、激励学生,以营造良好的感情氛围。《孔乙己》一文,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材高大,脸色青白,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鲁迅先生寥寥几笔即勾画出了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的没落形象,人物外貌描写出神入化,孔乙己的形象充满着鲁迅先生既同情、又愠怒的复杂的感情。我给学生写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咏的外貌:“一位英俊潇洒的东方美男子,穿着一身“雅戈尔”西服闪亮登场,笑容可掬,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看!他长得多帅啊:卷卷头发真潇洒,挺挺的鼻子惹人爱,大眼睛,双眼皮……”这个形象也浸透着我对李咏的赞美敬重之情。我先读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评说我是从哪几个方面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刻画的,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放开思维,从新的角度去创作人物的形象。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缺少新意。教师限制一个作文题目,给一个作文材料,课堂作文训练一刀切,教师不因学生差异而量材施教:要么一节课让学生写,教师“巡视”;要么教师选择两三篇优秀作文,自己读、自己评,学生的失败作文、中间作文则一带而过。课堂作文训练材料太死。
作文训练要注意材料的发散性、选择性以及立意的多元性,还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这样学生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让学生自由讨论: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寻求什么?这一材料本身就有可选择性、发散性,所以学生的思维比较广阔: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到酒店是为了教小伙计识字,以显示自己的“才华”;有的说孔乙己到酒店是为喝酒,用酒精麻痹自己的神精;还有的说孔乙己到酒店找小伙计、小朋友逗乐,以寻求自我解脱;甚至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到酒店是为了寻求个人刺激……由于材料本身具有发散性,它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很广,学生大胆地想象、联想,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