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20

[ 刘步柏 文选 ]   

观察·思考·表达

◇ 刘步柏

  观察,思考,表达,是从写作的角度讲述素材积累到表达的三个步骤。一个人、一个事物、一种现象是什么样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掌握,观察的过程实际上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是什么”的问题;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事情会是我们所观察的那样?这反映了什么道理?它的实质是什么?这个思考的过程就解决了写作中的“为什么”问题。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包罗万象;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能触动我们的情思,引起我们遐想的事物,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可是,每当让同学们讲述点见闻,或发表点见解时,有些同学却感到无话可说,无文可作。究其原因,这与同学们平时没有注重观察与思考有关,许多同学对于身边的生活由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见而不思”“闻而不想”,所以写作时当然难以下笔。试想一想,如果我们真正解决了要写对象“是什么”“为什么”,并把内心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那记叙文也好,议论文也好,说明文也好,同学们写起来不就都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了吗?笔者将留心观察生活到语言文字诉诸于笔端的过程归纳为作文三步:观察、思考和表达,亦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 留心观察生活——明确“是什么”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都是通过观察现实生活来积累写作素材的,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唯有下工夫去观察。”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呢?
  首先,观察要全面细致。观察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粗枝大叶。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和一个生人办完事情匆匆分手的时候,有人问你“那个人长得什么样”,你回答起来会很困难,为什么?因为你还来不及仔细观察他的长相,就已经分手了。为什么有的同学描写人笑或者哭时,写几句就没词了,因为他平时很少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的各种各样的表情。就拿笑来说吧,性格不同的人笑起来不一样,不仔细观察,写起作文来不是没词儿就是千人一面。因此,要求学生观察时一定要细致入微,一定要全面。
  其次,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任何人或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不同于相类事物的特殊之处。如果大家都没有特征,就成了—个人了;如果世界上的花没有特征,那就只有一个品种了。特征,是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关键点,也是能够区别事物的关键点。为什么有的同学写人的时候,个个面孔都是一样的, 一点也不生动,就是没有抓住不同人的不同特征。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表现也不同。比如一个人高兴时和生气时就有不同的表情特征,如果抓住这些特征,再深入思考这个人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表情特征,这样写起作文来,这个人在你的笔下就是活生生的。有的同学写“乌龟”的外貌“一个脑袋、四条腿、一根小尾巴”,这没有抓住乌龟的特征去写,白兔、刺猬……都可以这样来写。而有的同学写“它的脖子能伸能缩,一害怕头就缩到壳里面”,这就抓住了特征。
  第三,要掌握观察的顺序。观察是有意识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远,或由东到西,或由点到面,或由表及里……观察的顺序,方位不同,所观察到的情况也不相同。同是庐山,从“横”的方面看,看到的是起伏的山岭;从“侧”的方面看,看到的是雄伟的山峰。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自然“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只有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才能在行文时一步一步地写来,从而使得文章层次井然。
  
  二、 勤于动脑思考——分析“为什么”
  
  观察侧重感性认识,思考侧重理性分析,实际上两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思考能将我们所观察的物象引向更新的领域。在观察中思考常见的有四个思路。
  一是观形而思神。属于“形”的东西,靠一般的感知即可获得,而属于“神”的东西,却只有用思考来把握,借助于思考,才能深入理解事物并有所发现。本来“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鲁迅却发现了它的美,发现了它作为儿童“乐园”的特点,给读者描绘了一片令人神往的乐土。蜘蛛织网,人所习见,甚至有几分讨厌,而周建人却去“留心这八只脚的‘诸葛亮’怎样捉飞来将,并且发现它有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从而写出了趣味盎然的文章,传播了有益的知识。冰心从一盏小橘灯发现了小姑娘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些都是观“形”而思“神”的结果。
  二是观物而思理。“物”是可感可观的,“理”只有靠思考才能获得。苏东坡观石钟山之景而得“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之理;王安石观褒禅山之景而得做事必“尽吾志”,为学必“深思而慎取”之理;茅盾的《风景谈》,从塞外沙漠、黄土高原发现了六幅生动的画面,并能由物及理,指出“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正是这种“理”,成为文章的灵魂,增强了文章的认识价值。
  三是观此而思彼。看的是眼前之景、眼前之物、眼前之人、眼前之事、而所思所想的却是与此有关的他景、他物、他人、他事。比如有一块草坪,种下的草第一年绿油油的一片,第二年就剩下一半绿色了,当你看到一半黄、一半绿的草坪时,如果不动脑思考,想象它为什么会是眼前这个样子的,文章写起来一定没劲。如果你仔细想—想,就可能想到失去绿色与有些人的道德问题有关,还有可能想到与此相类似的其他一些现象,诸如社会公德、环境保护等,这样一来,一篇主旨很深的作文就已经有了影子了。
  四是观果而思因。世界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偶然事件、孤立事物的随意堆积,而是存在着种种因果“链条”,有章有序的。一事为因,引发结果,果又为因,因而生果,如此相生相连,以至于无穷。而我们所观察的事物,常常只是链条中的一环。这一环是怎么来的呢?就得靠思考来推断(当然也可调查。如果要预知这一环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那就要“观因而思果”了)。老舍写《小麻雀》:一天雨后,老舍的院子里落了—只小麻雀。老舍对它作了观察,发现它翅翎不整,飞得不高,眼睛里有一种要亲近而又不敢完全信任人的神气。为什么会这样呢?老舍观果思因:“我想到了:这是一只养熟的鸟,也许是从小便养在笼里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可是它的左翅也许是被养着它的或是别的孩子给扯坏了,所以它爱人,又不完全信任人。”在这样推断了原因之后,老舍又想到:“这只小鸟儿离开了人恐怕不会活……”这就是推想结果了。在这里,观果而思因和观因而思果构成了连续的思考。而正是这样的观察与思考促成了老舍《小麻雀》的写作。
  
  三、 自由表达思想——吐露“怎么样”
  
  “写作序列训练”中要求学生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刻、最受感动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作文指导模式,建立开放的发展型教学模式,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想新奇、有趣、感受深刻的事情。如果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些“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那么“怎么样”的问题就是将平时观察和思考内容的自由地表达出来。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的生活是很丰富的,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自己的‘仓库’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来写。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抽线头”、“插路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积蓄中寻找写作的材料,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写出自己富有个性的文章。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本领。文章忌讳的是虚情假意和浮情泛意。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特别是心理情感有很多期望和渴求,欢迎的是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人间真情,这种真情应该是习作者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后产生的具体、特定的感受,这种感受越是具体就越真实、越独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及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和无穷无尽的,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丰富着我们的人生,我们身处其中,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观察、体验,获得对生活的认识。不善观察的人,往往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无法获取生活提供给我们的种种信息;而目光敏锐、思维细密的人,则能透过生活的表层,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内涵,并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领悟诉诸文字,形成文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培养学生具备观察生活的目光,善于捕捉信息的敏感,努力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作为写作的储备。
  第二,指导学生能在作文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独创性。“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赵翼《闲居读书》)每个人的个性、知识、修养、情趣有所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会“人各一面”。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都有鲜明的个性风格:鲁迅的文字深刻精炼,郭沫若的文章气势浩荡,茅盾的笔触细致入微,老舍的文章朴素中有一种诙谐,冰心的文字慈爱清新。同学写作不是说要与哪个大家文豪相比,但对未能摸出写作路数甚至害怕作文的中学生来说,如果学会用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用心灵感悟,用笔墨宣泄发自内心的感受,那么久而久之,习作自然就会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独创性了。
  第三,帮助学生养成记观察笔记的好习惯。大家都知道,读书要有好效果,就要记读书笔记;观察要有好效果,也要记观察笔记。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是写作资料和素材的好仓库,也是思考和创作的发源地。如果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有价值的材料也会从眼皮底下溜走。相反,如果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地注意观察和思考,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第一手材料写进观察日记,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作文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死气沉沉的现象,而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职业高级中学]

观察·思考·表达
目录